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新亚历山大图书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新亚历山大图书馆

图片来自老男人
落成    2002 年 10 月 16 日

面积    70,000 平方公尺

电话    +20 3 4839999

建筑风格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新亚历山大图书馆(拉丁语:Bibliotheca Alexandrina;阿拉伯语:مكتبة الإسكندرية‎,罗马化:Maktabah al-Iskandarīyah)是位于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2002年启用,是地中海沿岸主要的图书馆及文化中心之一。它同时代表著对古代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纪念及振兴学术文化的尝试。 

新亚历山大图书馆是2008年维基媒体国际会议的举行地点。

重建历史

重建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计划可追溯至1974年,当亚历山大图书馆重建委员会决定重建地址大约在校园和海岸之间,也就是在古亚历山大图书馆遗址旁。这个计划很快得到热烈回应。其中一位主要支持者,前任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迅速地公开支持此计划并欲使其成为地中海学术文化中心。在经过一番评选后,挪威斯诺赫塔建筑事务所的重建设计在1400个对手中脱颖而出,成为重建的蓝图。重建工程大约耗资65亿美元,主要是由阿拉伯国家提供。重建计划开始于1995年,而在消耗数亿美元后,终于于2002年10月16日开幕。

设施与藏书

重建后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规模极大,藏书量大约有800万本,主要阅读室有70000平方米。馆内亦有会议室,盲人阅读室,青少年图书馆;三间博物馆;四间画廊;一间天象馆;还有一间手稿重溯实验室。

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建筑同样惊人。主要阅读室具有32米高的玻璃幕墙,向著海边排列,就像日规一样,直径有160米。而主要墙身是用来自亚洲的灰色的花岗岩,外面涂满了120种不同的手写稿。

亚历山大图书馆亦将藏书在互联网上保留了备份

未解之谜

亚历山大图书馆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名从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率军东征,先攻占埃及的尼罗河下游地区,后又征服波斯,饮马印度河。公元前322年,他年仅32岁就病逝,他建立的横跨欧非亚三洲的大帝国旋即分崩离析。其部将托勒密·拉加于公元前305年在埃及宣布为王,长达三四千年的埃及法老王统治终结,托勒密王朝发端。 托勒密王朝以亚历山大城为中心,其版图南至现今的苏丹,北到塞浦路斯和爱琴海南部。王朝的统治者决意把亚历山大城建成像雅典一样的城市,使自己的国家不但成为军事大国,也成为文化大国。为此,他们仿效希腊,开始修建博学园和图书馆。所谓博学园,大致相当于现代科学院与大学的结合体,是研习科学和艺术的中心。为便于研习活动开展,博学园附近一般总修建有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修建在皇宫中,有宽大的藏书库,有敞亮的阅览室。后来,由于搜罗的图书太多,而图书又都是用莎草纸或羊皮纸书写,体积太大,这个图书馆很快就难以容纳,又在离皇宫不远的奉祀希腊-埃及大神萨拉匹斯的萨拉贝姆神庙中修建一个分馆。主馆和分馆由国王任命的馆长统一管理,后人统称两者为“国王图书馆”或“大图书馆”。[1]

为把图书馆办好,从国王到图书馆工作人员都想方设法搜集图书资料。他们通过采购、抄录、租借、翻译、编撰、骗取等多种手法,很快就搜罗和收藏了大量书籍的原著、抄本和手稿。数目究竟是多少,说法不一。公元前3世纪上半叶执政的托勒密二世任命的图书编目人卡利马科斯说是49万卷。公元2世纪拉丁文作家格利乌斯则说是70万卷。这些藏书几乎涵盖了亚历山大帝国及周边一些国家几乎所有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的主要著作,计有希腊文、古埃及文、腓尼基文希伯来文等多个文种。可以这样说,地中海沿岸地区当时所有重要文献几乎都汇聚到亚历山大图书馆,使其成为古代世界第一座最大的综合性图书馆。

亚历山大图书馆是随着托勒密王朝的兴起建立的。而随着这个王朝的衰微,图书馆的辉煌时期也渐趋结束。问题是,亚历山大图书馆是何时毁坏、怎么毁坏的。对此,长期以来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涉及到三场不同的战争和因战争而点燃的三把烈火。

一场战争是罗马内战。公元前48年,罗马将军尤利乌斯·恺撒为追杀其劲敌庞培来到亚历山大城,随后介入埃及女王克娄帕特拉与其弟弟争权夺利的内战。恺撒在后来撰写的《内战记》一书中说,自己的舰只不但较少,又被切断陆上的淡水供应。因此,他不得不对敌人实行火攻,下令烧毁敌人游弋在海上和停泊在船坞中的船只。恺撒只是讲到这些,而没有提及火烧战船是否殃及城中建筑。同时代的古罗马雄辩家、哲学家塞内加到过亚历山大城,在传世名著《论心灵的安宁》中说,在凯撒发动的这场战争中,有几万册书籍在亚历山大城遭焚烧。希腊历史学家巴鲁塔里克则明确地说,凯撒对敌人采取火攻,“大火在军用船坞蔓延,烧毁了大图书馆”。当时,图书馆藏书已有70万卷,据说有40万卷被烧毁。为弥补这一损失,凯撒后来将从其他地区掠夺的20万卷图书赠送给克娄巴特拉女王。

另一场战争是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发动的宗教战争。主馆遭焚毁之后,位于萨拉贝姆神庙院落中的分馆则保存下来。到公元379年,狄奥多西一世就任罗马帝国皇帝。他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一方面进行武力征讨,一方面颁布敕令,将基督教定为国教,要求所有臣民都成为基督教徒。为赢得这场宗教战争的胜利,他大肆迫害异教徒,捣毁其宗教设施。公元391年,他下令拆毁亚历山大城所有异教教堂和庙宇。亚历山大城的基督教大教长圣·狄奥菲鲁斯带领狂热的教徒随即将萨拉贝姆神庙夷为平地。位于其中的图书馆分馆难逃厄运,许多书籍或遭抢劫,或被放火焚烧。从此,有六百多年历史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就荡然无存了。 上述两场战争焚毁了亚历山大图书馆,这本已确定无疑。可是,八百多年后,却又冒出一个新说,涉及另一场战争,即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对埃及的征服和占领。

公元395年,狄奥多西一世逝世,罗马帝国分裂,埃及由东罗马帝国拜占廷统治。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在阿拉伯半岛崛起。642年,阿拉伯军队在阿慕尔·伊本·阿斯率领下打败拜占廷守军,攻占亚历山大城。三年后,拜占廷皇帝君士坦丁派兵收复亚历山大城。随后,阿慕尔奉命再次出征,于646年初再次占领亚历山大城。这都是历史事实。他的占领与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存亡有无干系,此后五百多年中无人述及,直到13世纪,才有人演绎出一段有关他的“焚书”故事。

阿慕尔“焚书”之说主要涉及到13世纪出生在古埃及的历史学家伊本·基夫提。他在所著《贤人史》中说,阿慕尔重新占领亚历山大城之后,一位早就同他相识的名叫约翰的文法学家表示,希望得到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藏书。阿慕尔遂向哈里发欧麦尔请示,得到的回答是:“把你所说的书先翻阅一下。如果其内容与经书(指《古兰经》)相同,就无需保存;如果相悖,也无需保存,不妨销毁。”阿慕尔后来下令,将所有馆藏图书交给城里的四千多个公共澡堂作燃料,足足烧了六个月之久。

从13世纪以来的几百年中,阿慕尔“焚书”之说被阿拉伯乃至西方学者反复引用。直到17世纪,人们开始对此说提出质疑。对伊本·基夫提著作中阿慕尔“焚书”问题较早提出质疑的,是英国的阿拉伯历史学家埃尔弗雷德·乔舒亚·巴特勒(1850-1936)。他在《阿拉伯征服埃及史》中说,那位叫约翰的文法学家活动在6世纪中叶,不可能活到阿慕尔征服亚历山大城的时候;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藏书大多用羊皮纸书写,而羊皮纸很难充作燃料。因此,他认为,将藏书充作公共澡堂燃料之说显然是虚构。当然,他的观点也遭到一些人的反驳。但是,支持他的人,从欧美到阿拉伯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增多。美国著名阿拉伯历史学家菲利普·希提在所著《阿拉伯通史》(1937)中说:“这个故事杜撰得很巧妙,但是与历史事实不相符。”他认为,最根本的历史事实是,在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时候,亚历山大图书馆早已不复存在。

那末,伊本·基夫提这位阿拉伯作家杜撰这个故事的目的何在呢?当代埃及历史学家穆斯塔法·阿巴迪在其专著《古代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存亡》(1990)中的解释是:当时正值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们对古希腊典籍的兴趣倍增。而那些典籍的很大一部分保存在穆斯林世界的图书馆中。因此,这些图书馆就成为欧洲人觊觎的目标。地中海东岸特里波黎城图书馆的藏书,著名穆斯林将军和诗人奥萨马·伊本·蒙齐兹的大量私人藏书,先后都曾遭到正在进行东征的十字军的抢劫。这些事件引起阿拉伯人的公愤,十字军就反诬阿拉伯人“早就有焚烧图书的劣迹”。

同时,在同十字军作斗争的过程中,阿拉伯帝国统治者萨拉丁为筹措资金,曾将开罗公共图书馆中200多万卷藏书和叙利亚城市阿米德图书馆的100多万册藏书先后变卖。这不能不招致学人的严厉批评。于是,萨拉丁的一些支持者,包括同其关系密切的伊本·吉夫提,就起而为之辩解,编造阿慕尔“焚书”的故事,意在说明历史上焚烧图书都算不了什么,今日的变卖更无可厚非。

现今一些西方学者对阿慕尔“焚书”的故事则另有解释。他们认为,编造者的本意,很可能是为炫耀阿拉伯人当年打败强大的拜占廷帝国的“辉煌战绩”。岂料,这样的编造不但没有给阿拉伯人带来任何荣耀,反而带来“无尽的尴尬和羞辱”。这一点,肯定是始作俑者始料不及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毁于罗马人发动的两场战争,基本上成为各国历史学家的共识。

视频

The New Library of Alexandria Short Movie – 3 minutes

参考文献

  1. 新亚历山大图书馆,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