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方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松江方塔

中文名称;上海松江方塔

地区;上海

占地面积;182亩

建设时间;1978年

古代园址唐宋时期古华亭的闹市中心

松江方塔园是松江古城中一座以观赏历史文物为主体的园林,坐落于上海。全园占地面积182亩,园址原是唐宋时期古华亭的闹市中心,东有爱民街、西有三公街,既是古代文人的会聚地,又是松江遗址的缩影,1978年以园内主景方塔为中心建起这座园林。走进方塔园这一神奇的古建筑、古文物云集之地,会使您自然地产生一种怀古思贤的情感。

建筑概况

方塔原名"兴圣教寺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上海松江区东南部,中山东路南侧方塔园内。

松江方塔斗拱大部分保留宋代原物;券门上的月梁,外檐之罗汉枋、撩檐枋等均为原物,是江南古塔中保存原有构件较多的一座,方塔顶上的塔刹高7.85米。

1974一1977年重修,恢复腰檐、平座、栏杆等。

松江方塔形体优美,玲珑多姿,为我国南方古代建筑中所少见,是国内保护最好的古塔之一,成为古城松江的象征。

该塔的形态结构因袭唐代砖塔的建筑风格,塔的平面呈正方形,通高42.5米,共9层,底层每边宽6米。

塔身各面均有砖砌圆形壁柱,柱上装有木制斗拱来承托木构的瓦屋檐。

塔外壁四面均开有门壶形的门洞,门上有目梁,门内通道上施叠涩澡井,内室用券门,设有木梯,可层层登高。

塔上的木构件多为宋代原物,第七、八、九层则是清代改砌的,形制与下面几层不同。

在塔基下还发现有地宫一座,安放有石匣1个,银盒石匣2个,匣内藏有宋代钱币42枚、铜菩萨坐像和卧像各1尊。

此外,方塔前还有明代建造的砖雕照壁一座。

方塔是江南地区造型最美的古塔之一,仰观塔身外形,古朴秀美,高耸入云。顶部由复盆、相轮、宝瓶等组成高达8米的塔刹。

有4条铁索从尖顶分别系向9层的四角塔檐,名"浪风索"。

塔檐翘角处系有铜铃,名曰"惊鸟",上下计有36只。风吹铜铃,叮当声,悦耳动听,响彻方圆数里。

登高九层外廊,凭栏俯瞰,全城景色,尽收眼底。

方塔历史

方塔在宋代熙宁元佑年间(公元1068-1094年)建于兴圣教寺--兴圣教寺建于五代后汉乾佑枯二年(949年)--内,故名兴圣教寺塔。[1]

在南宋和元、明时曾多次进行修葺,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进行大修,更换了塔刹,当时曾被誉为江南造型最美的塔。

清代《松江竹枝词》有一首专记方塔:"巍巍楼阙梵王宫,金碧名蓝杳霭中。方塔的特点是塔身瘦长,塔檐宽大,形体犹似一位身着长裙,婷婷玉立的少女。清代松江诗人黄霆的一首“竹枝词”是这样盛赞方塔的:“近海浮图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珑”。两句话就把方塔的艺术特色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但近百年来,损坏严重,下面走廊和塔内各层木结构大部毁坏,楼板扶梯仅剩一层,塔身向西北倾斜约54厘米,地坪一片残砖碎瓦、荒草枯藤。

1975-1977年重修,恢复腰檐、平座、栏杆等,修葺一新的方塔端庄挺拔,造型优美,巍然屹立,玲珑多姿,已成为古城松江的象征。

修复措施

1955年7月,县文教科采取了保护性措施。

1975~1977年,在市文管会指导下,松江文化部门组织力量,进行复原大修,以"不改变原状'为原则。

凡宋代原构件以及元、明、清代修补件,未损坏的全部保留;损坏的予以修补、加固;残缺的照原样修复;找不到原样的则参照江南地区同时代的塔型,结合此塔的风格特点,予以重制。重制时,换去腐蚀的塔心木,重装塔刹,补换相轮。

塔刹由塔心木铜葫芦相轮铸件浪风索等组成,高7.85米。相轮铸件共29件,重约5吨。

塔心木长15米余,重约900公斤,因年久渗水,腐朽严重。此次修缮,重铸更换八角龙头露盘1个,相轮5个,铁箍筒7个,仰莲覆盆1个,并新换了塔心木。恢复各层扶梯、楼板、平座、腰檐和"寻杖式"栏杆,重建了围廊。

对历代遗存的木构件,都采用间苯二酚缩水甘油醚调制的高分子封护加固剂涂抹,其余木构件都用桐油涂刷多遍。

经过加固涂刷后的木构件,既能防蛀、防腐,又增加了强度和承力,而木纹清晰,保持"古旧"的风貌。

经过修复后的方塔,造型美观,做工精巧。尤其是斗拱、壶门上的月梁及砖身上的撩檐枋等,十分古朴秀美,其中斗拱至今保存宋代原物60%以上。底层有"地宫",为一离地面1.5米以下砖室,内有石盒、铜佛等遗物。

相关视频

上海方塔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内的7对石像生你注意到过吗?

参考资料

  1. 上海方塔园 , 博雅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