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方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松江方塔

中文名稱;上海松江方塔

地區;上海

占地面積;182畝

建設時間;1978年

古代園址唐宋時期古華亭的鬧市中心

松江方塔園是松江古城中一座以觀賞歷史文物為主體的園林,坐落於上海。全園占地面積182畝,園址原是唐宋時期古華亭的鬧市中心,東有愛民街、西有三公街,既是古代文人的會聚地,又是松江遺址的縮影,1978年以園內主景方塔為中心建起這座園林。走進方塔園這一神奇的古建築、古文物雲集之地,會使您自然地產生一種懷古思賢的情感。

建築概況

方塔原名"興聖教寺塔",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上海松江區東南部,中山東路南側方塔園內。

松江方塔斗拱大部分保留宋代原物;券門上的月梁,外檐之羅漢枋、撩檐枋等均為原物,是江南古塔中保存原有構件較多的一座,方塔頂上的塔剎高7.85米。

1974一1977年重修,恢復腰檐、平座、欄杆等。

松江方塔形體優美,玲瓏多姿,為我國南方古代建築中所少見,是國內保護最好的古塔之一,成為古城松江的象徵。

該塔的形態結構因襲唐代磚塔的建築風格,塔的平面呈正方形,通高42.5米,共9層,底層每邊寬6米。

塔身各面均有磚砌圓形壁柱,柱上裝有木製斗拱來承托木構的瓦屋檐。

塔外壁四面均開有門壺形的門洞,門上有目梁,門內通道上施疊澀澡井,內室用券門,設有木梯,可層層登高。

塔上的木構件多為宋代原物,第七、八、九層則是清代改砌的,形制與下面幾層不同。

在塔基下還發現有地宮一座,安放有石匣1個,銀盒石匣2個,匣內藏有宋代錢幣42枚、銅菩薩坐像和臥像各1尊。

此外,方塔前還有明代建造的磚雕照壁一座。

方塔是江南地區造型最美的古塔之一,仰觀塔身外形,古樸秀美,高聳入雲。頂部由復盆、相輪、寶瓶等組成高達8米的塔剎。

有4條鐵索從尖頂分別系向9層的四角塔檐,名"浪風索"。

塔檐翹角處系有銅鈴,名曰"驚鳥",上下計有36隻。風吹銅鈴,叮噹聲,悅耳動聽,響徹方圓數里。

登高九層外廊,憑欄俯瞰,全城景色,盡收眼底。

方塔歷史

方塔在宋代熙寧元佑年間(公元1068-1094年)建於興聖教寺--興聖教寺建於五代後漢乾佑枯二年(949年)--內,故名興聖教寺塔。[1]

在南宋和元、明時曾多次進行修葺,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進行大修,更換了塔剎,當時曾被譽為江南造型最美的塔。

清代《松江竹枝詞》有一首專記方塔:"巍巍樓闕梵王宮,金碧名藍杳靄中。方塔的特點是塔身瘦長,塔檐寬大,形體猶似一位身着長裙,婷婷玉立的少女。清代松江詩人黃霆的一首「竹枝詞」是這樣盛讚方塔的:「近海浮圖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瓏」。兩句話就把方塔的藝術特色形象而生動地描繪了出來。

但近百年來,損壞嚴重,下面走廊和塔內各層木結構大部毀壞,樓板扶梯僅剩一層,塔身向西北傾斜約54厘米,地坪一片殘磚碎瓦、荒草枯藤。

1975-1977年重修,恢復腰檐、平座、欄杆等,修葺一新的方塔端莊挺拔,造型優美,巍然屹立,玲瓏多姿,已成為古城松江的象徵。

修復措施

1955年7月,縣文教科採取了保護性措施。

1975~1977年,在市文管會指導下,松江文化部門組織力量,進行復原大修,以"不改變原狀'為原則。

凡宋代原構件以及元、明、清代修補件,未損壞的全部保留;損壞的予以修補、加固;殘缺的照原樣修復;找不到原樣的則參照江南地區同時代的塔型,結合此塔的風格特點,予以重製。重製時,換去腐蝕的塔心木,重裝塔剎,補換相輪。

塔剎由塔心木銅葫蘆相輪鑄件浪風索等組成,高7.85米。相輪鑄件共29件,重約5噸。

塔心木長15米餘,重約900公斤,因年久滲水,腐朽嚴重。此次修繕,重鑄更換八角龍頭露盤1個,相輪5個,鐵箍筒7個,仰蓮覆盆1個,並新換了塔心木。恢復各層扶梯、樓板、平座、腰檐和"尋杖式"欄杆,重建了圍廊。

對歷代遺存的木構件,都採用間苯二酚縮水甘油醚調製的高分子封護加固劑塗抹,其餘木構件都用桐油塗刷多遍。

經過加固塗刷後的木構件,既能防蛀、防腐,又增加了強度和承力,而木紋清晰,保持"古舊"的風貌。

經過修復後的方塔,造型美觀,做工精巧。尤其是斗拱、壺門上的月梁及磚身上的撩檐枋等,十分古樸秀美,其中斗拱至今保存宋代原物60%以上。底層有"地宮",為一離地面1.5米以下磚室,內有石盒、銅佛等遺物。

相關視頻

上海方塔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園內的7對石像生你注意到過嗎?

參考資料

  1. 上海方塔園 , 博雅旅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