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雁天涯万里行(二)(高丽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旅雁天涯万里行(二)》是中国当代作家高丽君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旅雁天涯万里行(二)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门外,赤日炎炎,荷枪实弹的警察检查格外严格,长衣长袖、不能拍照不准喧哗是最基本要求。人们排着队,悄然无声,带着敬畏与惊恐绕过高大巍峨的廊柱,参观穹顶华贵肃穆的宗教图、历代教皇的塑像陵墓。
教堂内几乎全为暗黑,阴影衬托着静穆的矮桌,四处摆放着点燃的小烛,火光在低低的玻璃罩内闪烁不定。有人虔诚地走过去,双手捧起,恭恭敬敬献给心中的神;有人惊恐地睁大眼睛四处走,有人神情肃穆盯着面前一座座雕像;更多的人坐在教堂中间长凳上等待做弥散。
一中年男子在[[圣彼得雕像]前,长久跪着,双手紧握,靠在胸前,高大的身子谦恭缩起,远看就是一团黑影。身边那么多人走过,他嘴唇微启,闭了眼兀自喃喃,在自己的世界里和神灵对话。休闲服裹着健硕的身体和一张胡茬密布的脸,玻璃杯内的烛光随着人流走过闪烁不定。突然,他深深弯腰,双手摊开,匍匐在地上,亲吻着面前地板,一行泪水顺着琥珀色俊朗面颊流下。他是哪里人?发生了什么事?在忏悔还是在赎罪?是虔诚教徒的日常祷告还是不堪回首的内心独白?
我从他身边经过,盯着那蜷缩如婴孩的背影,蓦然想起地球另一端,遥远的西海固我的亲人乡人们,在某些特殊时刻,在低矮的窑洞、黄泥土屋、不算高大的椽檩的瓦房里,同样跪倒在一些木刻雕像前,屏声静气虔诚非常,希冀得到扶助和启示。
二爹佝偻着身子,跪在黄土里。面前是一座低矮的泥屋,泥屋里不高的土台上,供奉着三肖娘娘(《劈山救母》中沉香之母)的木刻雕像。普通的小屋弥漫着一种神秘气息,黑压压跪倒在地的人们各怀心事,祈求未知的世界里那个掌管生死命运的大手,寄予慰藉,抚平伤痛,恩赐希望。他一边喃喃对话一边不停摔绊着两只羊角。有时低头闭眼,有时竖耳聆听,仿佛真和空中对话。每摔一次,就眯眼偏头,仔细观察羊角落地的形状,然后根据自己掌握的经验掐指心算,用形状构图来占卜吉凶。几次之后,才对身后人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来人忙忙点燃黄色纸张烧纸奠祭,满心欢喜或依旧忧戚,但明显有了解脱后的轻松、顿悟中的欢快,虔诚地再次磕头表达敬畏之心感恩之意。然后大家爬起来拍拍腿,几缕黄尘跳跃飞腾,顺着刚劲的风迅即散去。他弓腰塌背,人老了,山羊胡子也白了,像包容一切的大地,安慰着前来问询的人。瘦弱身影在夕阳中,被拉成长长的一条。此后,人们默然走出空荡荡的场院,诡秘地四下里看看,很快散开。
这样的场景在少年时期,属于长期定格的画面,神秘气息伴随很多年,不断在暗夜梦魇里出现,致使我对神仙灵异面貌一无所获,但对鬼魅魍魉的想象甚至具体到某个物。至今也不知家乡的庙里为啥要供奉一个温柔的女神,而不是捉鬼抓妖的力量型男神?是她法力无边能普度众生,还是慈悲为怀德行庇佑?只知道关于她的神话具体地点距离本地较远,在华山的西峰顶上。
从小,在奶奶外婆的炕头古今、秦腔《劈山救母》的循循善诱下,我们便知道三肖娘娘的故事,其实是个美丽的爱情传说。书生刘彦昌路过华山,见庙神华岳三娘美貌,便写诗一首留在墙面,表达爱慕之情。和中国大多数神话传说一样,尽管一仙一人,二人还是两情依依,结为伉俪。生子沉香,恩爱无比,但触犯了天条,自然就有人来管束。哥哥二郎神大义灭亲,将妹妹压在华山下黑云洞中。直到儿子长大后学成武艺,一斧头劈开华山,救母出洞。现在华山顶上还有块十余丈的巨石,齐茬茬被截成三节,旁插把七尺高三百多斤重的月牙铁斧,相传就是沉香劈山救母之地。故事以喜剧开端,以悲剧串连,又在皆大欢喜中结束,完全符合中国人借大团圆表达对神灵的尊重,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们鱼贯而入,排队往前走,插着耳机,边走边听导游压低了声音的讲解。巍峨雄伟到不可思议的教堂里,人如蝼蚁草芥,被绝对的高大上震慑到两股战战,缓步慢行。
在欧洲任何乡村市镇,中心位置一定是历史悠久的教堂。这些天,不知和多少个教堂擦肩而过,也不知听过多少次钟声回荡。每个村庄都在尖塔红顶庇佑下,每个城市都有独特风格的宗教景观。第一次参观教堂是在捷克。一场大雨突兀而至,雨水在半空直接串成雨线砸下来,人们吵闹惊呼,嘻嘻哈哈跑进肃穆威严的建筑时,顿时哑然无声,目瞪口呆。接着便是参观各种风格的教堂,简易实用的、真金描摹的、金碧辉煌的、古朴典雅的;拜占庭风格有既高又大的圆穹顶;罗马式外形像城堡,以坚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形象显示教会权威;哥特式用外部结构急剧上升象征向天国无限升腾的意象,制造出灵魂腾越的升华感应,同时配高大明朗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给人触及天国的神秘幻觉。
如果说教堂留给我最深的印象,还是那些高达十余米或数十米花窗。透光的花窗,仿佛来自天国的眼睛,总会令人头晕目眩惊喜异常。其几何图案繁杂多变,让人眼花缭乱;宗教故事场景活灵活现,人物栩栩如生。据说电灯发明前,自然光是教堂里唯一的视觉来源。而哥特式大教堂由于挑梁高,须有大量充足的光照来满足照明,巨大且相对薄的窗户成为不二之选。各种风格的花窗被发明出来,营造着一种信仰的神秘氛围,在阳光照耀下亦真亦幻,“大美”尽显,完美地传递着上帝对信众的偏爱和指引,以及模糊而美丽的信仰本质。
没有人能抵抗圣彼得大教堂——这世界上最大圆顶教堂的魅力。一缕阳光从穹顶处钻进来,被切割成不同形状;几缕沿着窗户缝隙洒过来,照在马赛克地板上,像束散淡的聚光灯,折射出错杂光团,绚烂斑驳;缤纷的色彩映衬着冷硬的石材,交织着绝美的光影彩绘;加上烛光闪动在主祭坛和各神殿,熏香气味弥漫着整座教堂,管风琴的乐音在每个角落柔和的荡漾;它如一道圣洁之光,令所有人沐浴在宗教氛围中。
教堂,本为供奉上天的神祇、劝化教导之所,但人类这庞大又渺小、自私贪婪的群体,
从来都伴随着眼泪鲜血、战争掠夺,在残酷杀戮的路上越走越远。千百年来,人类对宗教的依赖膜拜亘古未变,因为它真正关怀的对象不是神,而是活生生的人。所有宗教,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都以劝善抑恶、追求真善美为本质境界,根本宗旨在于对生命的整体关怀,指导人真实面对生死存有的价值抉择,克服本能的求生欲望与死亡恐惧。无论追求精神逍遥还是寻求灵魂救赎,人们各有版本,按照约定俗的习惯在信奉。不同的是,在西方教堂里有一个基督耶稣;在东方,还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
站在一扇扇彩色玻璃下,浮想联翩。你会发现,周遭的一切都在不停变换,雕塑、壁画、廊柱、墓地、穹顶;祭坛上的祭坛画,无处不在的光;光中似乎有人,是圣约翰、圣乔治、玛利亚、天使们,还是基督耶稣?仿佛真有一双上帝之眼来引领芸芸众生。
钟声响起,弥散开始,所有人静静跪着,我们急忙走出。教堂是欧洲人一切生活的开始和尽头。虔诚的宗教信仰,文化传承加上规律的日常生活,人为教堂和宗教所做的一切事都心甘情愿顺理成章。金钱权力、文化艺术汇聚一堂,也因此人类艺术的巅峰,大多在此创造与完成。窃以为教堂的最大功绩,就是替我们较完整地保存了前辈们创造出的文明、智慧和精华。
“一个家族中,不过是那么几个鬼在蹦跶”,小时每听到这样的话,不得其解。长大了,更是嗤之以鼻。年龄越大,被信疑来回折腾无数次,反复比较中,渐渐有了自己的看法。人生来被宿命在地球上,只是线性的一个长度,肉体和精神,何灭何存,谁人得知?
但“举头三尺有神明”,至少还让我们有所敬畏,有所不为,有所不敢不愿为。
作者简介
高丽君,宁夏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