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无声处听惊雷(王国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无声处听惊雷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无声处听惊雷》中国当代作家王国栋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无声处听惊雷

电视剧《狂飙》中杨健吃面的那场戏相当出彩。

对南方人来讲,鸡蛋面曾经是有着特殊意义的。小时候我家烧鸡蛋面通常是三种情况:一是有客人来;二是家中有人生日;三是大年初一。我母亲喜欢在面条底下埋两个水煮蛋。网友柳线在她的《往事·拜年》一文中详细记录了拜年时吃面的场景,那时给你煎荷包蛋的亲戚,是真的想让你吃掉鸡蛋的,水煮蛋对很多人家来讲都只是撑撑场面,是一种好客的象征,没吃掉的鸡蛋又会放到下一拨客人的碗底。我们去亲戚家拜年时母亲再三交待不要吃碗里的鸡蛋。当然,现在条件好了,没人会心疼两个鸡蛋的。

面条有时候是礼遇,有时候是祝福,当然,有时只是为了方便。《狂飙》中杨健让母亲烧面条就是图方便——对于编剧来讲,也是重要的道具。

杨健出逃前带着马涛回家,杨母要去烧点吃的,杨健说烧碗面条吧。杨母高高兴兴地去烧了两碗面条。她烧的是鸡蛋面,面是青菜面,蛋是荷包蛋。马涛急着赶路,埋头吃面,不时看手表。儿子回家,带回了熟识的伙伴,大家坐着吃面,这本该是一个温馨的场面。

没想到杨健拿了一口小碗,给母亲分了一碗面条,还把一个荷包蛋夹给了母亲。这时的杨母就察觉到了其中的微妙。儿子回家没有事先电话告知,进家门的表情也是沉重的。作为母亲,对儿子的气息再清楚不过,通过儿子的呼吸都能感觉到儿子心里藏着事。面条分碗,这异于常理的举动让母亲眼里的欢喜换成了沉重。但杨母只是看了眼显得有些心急火燎的马涛,一句话也没说。

接下来杨健跟母亲交待了两件事:一是大姐孩子上学的事落实了;二是给母亲安排到了养老院。杨母眼里的光再次暗淡了下去——这分明是在交代后事!杨母装作平静地说着话,关于杨健到底出了什么事,她还是半个字也没问。

杨健和马涛很快吃完了面,杨母起身去厨房收拾碗筷。这时导演给了一个长镜头,镜头中杨母那蹒跚的背影是多么落寞、悲伤!杨健跟到厨房,看到母亲要整理垃圾袋,杨健抢着去拿袋子,杨母说着“不用不用”,也去抢,母子俩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母子俩最终还是没提一句杨健出事的话。清代诗人蒋士铨写过一首《岁暮到家》的诗,最后两句是“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此刻的杨健就是诗中那不敢述说风尘的儿子,对母亲只有无尽的愧疚。而那位本该“呼儿问苦辛”的母亲,却丝毫不忍碰触儿子的伤心事,只有紧紧握着儿子的手,相顾无言!

影视剧表达人物内心情感无非是语言和肢体。

电影《满江红》的结尾部分用的是语言。假秦桧被刀抵着腰,高声朗诵岳飞的《满江红》。假秦桧一直活得屈辱,当他被挟持着背诵《满江红》的时候,正好也是一种宣泄,屈辱感加上激愤的解脱感,正好符合词的基调。这个桥段对整部电影来讲多少有点霸王硬上弓的牵强,但是效果很好。雷佳音的语速语调语感完美释放了“壮怀激烈”的悲和壮,使得那首词犹如破空而出的利箭,直抵人心。

《狂飙》中杨母则用的是肢体语言。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感情是细微而丰富的,杨健的母亲用眼神的变化、走步的姿势和紧握的双手,不说一句话,却把一位母亲的心疼、无奈、不舍表达得淋漓尽致。相比于掷地有声的语言,那些不着一字的表演反而更有张力,让人对一位母亲的隐忍体会更深。

于无声处听惊雷,母亲对儿子的情感无需多言,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无不是牵挂,无不是缱绻,无不是慈悲![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