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的网:草间弥生自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内容简介
世界前卫艺术家草间弥生的亲笔自传。撼动人心的自我剖白,天才艺术家的救赎之路。
草间弥生,出生于传统日本旧式家庭,10岁开始创作,28岁前往美国独自闯荡,先在纽约立足,然后蜚声国际。
本书坦诚叙述了她的成长经历、艺术理念、罗曼史、精神疾病史,豪不避讳地袒露自己的爱恨、偏见、执念、私欲,展现了其充满传奇、强烈而鲜明的一生。
“我一边沿着艺术这根丝线爬行,一边摸索着自己的生存之路,如果要没有这些的话,我在很早以前就因不能忍受而跑去自杀了。”
作者简介
1929年出生于日本长野县,10岁起以波点和网纹为主题作画,1957年前往美国,1960年代蜚声国际,1977年自愿住进精神病院,至今活跃于世界艺坛,是世界前卫画坛旗手、波普艺术先驱,曾影响安迪·沃霍尔等众多艺术家,作品获全球90多家美术馆收藏。。
2000年,荣获日本艺术选奖文部大臣奖、外务大臣奖;
2003年,荣获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骑士勋位;
2016年,荣获日本天皇颁发的“文化勋章”,是六位杰出人士之一;
2016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全球“全球百大影响力人物”之一。
原文摘录
如果有人想要问我说,为什么一开始做软雕塑就要用阴茎这种形状来做,那是因为我认为性行为是污秽的,对其抱持恐惧,我做过许许多多和性有关的物件,常常有人认为我对于性非常热衷,可是这完全是一种误会,事实上完全相反,其实是因为我太过害怕的关系。 这些为了治疗我自己对于性的厌恶和恐惧所创造出来的物件,就是阴茎,我一直做阴茎,一直做阴茎,用这种方法来对抗内在的阴影。也就是说,制作阴茎其实是一种自我疗法,我自己将此命名为“心因艺术”。 我非常害怕性行为和男性生殖器,怕到要躲进壁橱里发抖,所以我要尽可能拼命制造,拼命地制造这些形状,让自己处于慌乱的核心,借此填补自己内在的缺口,让自己渐渐摆脱这种恐惧。我每天就这样持续制造几千几万个自己害怕的形状,把惊惶慢慢转变成熟悉。 我对欧姬芙的第一印象是她满脸皱纹。我从来都没有见过那么深的皱纹。深达一公分左右的凹痕嵌入脸庞,仿佛像帆布鞋的鞋底一样。可是她是一位非常有格调的淑女,也非常有自信。
书评
“是艺术救了我。”——草间弥生
1957年11月18日,草间弥生前往美国。当时,她已经28岁,花了8年才说服母亲让她离开日本接触更广阔的艺术世界。
她在父母关系不好的时候出生的。父亲是“倒插门”,还跟岳父比赛谁在花花世界更有魅力。而母亲生于传统的严肃的家庭。父母之间的婚姻本就不和谐。母亲的严厉管束让她透不过气。草间弥生在旁人看来很糟糕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她逐渐出现了幻觉。
后来她才知道,那种幻觉和听觉的出现,是“离人症”,即人格解体障碍与知觉障碍。她跟同龄孩子相处不来,逐渐内向乖僻。十岁那年开始,她拿起手中的画具,画着心里狂冒出来的情绪。只有陷在画画的沉浸里,她变得好受一些。之后多年来,她坚持画画,废寝忘食。
说回她的赴美之旅,她经历了重重的障碍。要试想一下,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她需要在多方的担保帮助下争取到飞往美国的机会。
她的追梦之旅很奇妙。在封闭的日本社会里,她渴望更广阔的观看世界的机会。她的契机是翻找美国大使馆《名人录》找到乔治娅·奥·吉弗的联系地址,试写一封信告诉吉弗她的梦想和她的担忧。这种无知无畏的冲劲,让我想到了《凶年》作者大卫·西蒙。他也是试着给巴尔的摩的局长写信请求可不可以一年内贴身报道凶案组。
没想到吉弗回信了(巴尔的摩的局长也回信给大卫·西蒙说可以)!她并没有以前辈自居,反倒是给予草间弥生平易近人的忠告与建议,鼓励着她前往美国。
(⭐吉弗本人实在太好了。或许她在弥生身上看到曾经努力追梦的自己,也看到年轻人的冲劲。她后来还继续帮助弥生,提供房间和空间给弥生创作,介绍自己的经纪人给弥生相互认识。最开始,她还不知道弥生的艺术潜质到底如何。她平易近人真的让我读着都很感动。)
她的梦想之地纽约,对她来说美好但残酷。她早前兑换成美元的100万日元,因为当时物价飞涨和各方面的剧变(精神还出了些许状况),很快就花得差不多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在饥寒穷苦之下,草间弥生还试过去垃圾箱里翻找鱼骨头回来稍微煮食。她梦里想着的功成名就和随心所欲花费,在现实里只有小狗娃娃和硬邦邦的面包片。在这么窘迫的状况下,她只好逼着自己画画创作,无力与饥寒抗争。
(⭐她心中的梦想很美好:决心有一天在纽约随心所欲,把向往的东西塞进空空如也的手中。她决心革新艺术。)
⭐1959年10月 丨 崛起 成名
草间弥生创作了黑底白面的《无限的网》。波点成为了她标志性的元素。她认为神秘宇宙中,生命也是一个点。无限的网这作品表达了“消融自我以及他者和宇宙的一切”。循环无端的韵律以及黑白色调,吸引了来观展的众人。草间弥生不愿商业主义主宰美术界,打算用自己的作品重新定义和革新艺术。望着高不可测的艺术山峰,她还竭力向上攀登着。
⭐1961年 软雕塑的表达方式
谈到草间弥生,大家想到的就是波点和南瓜吧。在母亲不允许弥生以画画创作为主业的时候,南瓜是弥生的创作“缪斯”。她喜爱南瓜“心宽体胖”的造型,爱着它强大的精神安定作用。(反观她的精神状态,南瓜的外型真的很有安全感和稳重安定感。)
软雕塑的表达方式,放到草间弥生的创作上,又有另一层关于她少女时代经历的含义了。她是个非常讨厌谈论和接触性的人。(这多半是因为父亲的花天酒地和当时的性教育。“当时的教育灌输给我们的是:性行为是污秽的,是可耻的,是必须要遮前掩后才行的。再加上当时的风俗是相亲要讲究门当户对,绝对不准许自由恋爱,女孩儿不能跟男人自由交谈。”)
草间弥生的艺术和当时保守的日本格格不入。
⭐1967年 偶发艺术
偶发艺术是让草间弥生扬名世界各地的艺术形式(但这里“扬名”有两个极端。欧美艺术界会逐渐接受这种特立独行的行为。而日本,她的故土,还是觉得她给日本丢脸。她的父母甚至不想认自己有这样一个女儿。特别弥生的母亲是和歌创作者,绝对抗拒去接受这种身体解放和思想自由的艺术行为)。
读到这段的时候,我抱持着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我能理解这是草间弥生长期压抑在心里的情绪通过行为艺术来表现。以前,她的存在感与话语权都太小了。现在,她接受了各位艺术界文学界前辈的夸奖和青睐。她该开始自己最初的想法:革新艺术。 她在书里谈到,日本几乎没有艺术经纪人想要培育本国的文化,虽然有销售艺术作品的行业,但没有人能培养超越时代的艺术家。她怀着这样的抱负,不畏困难,略微莽撞地闯入欧美艺术圈子。另一方面,我会还是觉得她的偶发艺术无法让人瞬间接受。一下子让当下社会环境接受偶发艺术,这是多大的冲击感啊~
⭐如今
经过多年的努力,草间弥生终于受到日本本土的肯定了。她始终觉得任重道远。她感慨道,“眼前一片茫然,甚觉未来的时间越来越沉重,心中都是对艺术全方位的展望。时间啊,你等等啊!我还要完成更多更好的创作。我还要通过绘画与雕塑更多地表达,可时间分分秒秒都在流逝,地球无时无刻不在运转。”
她还说到,“我期待死后我的艺术能永远闪耀和长存。我现在为了创作出经得起死后风雨考验的作品而变得心胸开阔,甚至兴奋得难以入眠。”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她的《无限的网》。在无尽广袤的神秘宇宙中,每个生命都是一个点。正是有这么多为了聚集在一起的像水滴滴落地面的点的流动,才会有生命的无限延伸。草间弥生决心去革新艺术的想法,一直都在持续实现着。或许,在作品展现出来的同时,会有更多的人认同《无限的网》,认可艺术生命的不朽。
正是艺术给予草间弥生重生的机会,开阔了她的眼界,结识了众多思维碰撞的好友,带给她创作的无限可能。倘若她十岁那年没有画画,奥·吉弗没有回信,她没有毅然决然去美国,那后来的一切都不复存在。
正是艺术救了草间弥生,稳稳地接住了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