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早产儿视网膜病是指多病因(早产、低出生体重、氧疗等)引起的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的眼底疾病。主要发生在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该病是世界范围内新生儿致盲的首要原因,约占儿童致盲原因的6%~18%。尽管绝大部分早产儿视网膜病可自行退化,但仍有部分早产儿可进展为较严重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导致患儿失明。
基本信息
就诊科室:儿科、眼科
是否医保:是
英文名称: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
疾病别称:Terry综合征、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
是否常见:是
是否遗传:否
并发疾病:斜视、弱视、屈光不正、白内障
治疗周期:视病情而定
临床症状:否视网膜血管扩张增生、视网膜脱落
好发人群:早产儿
常用药物:贝伐单抗、兰尼单抗、哌格太尼钠、阿柏西普
常用检查:间接眼底镜、眼底数码相机
病因
早产儿视网膜病的病因极为复杂。早产及低出生体重、氧疗、基因及种族、出生后疾病的严重性,都可能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总的来说,基因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导致其发病。
临床表现
早产儿视网膜病主要见于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是一种以视网膜血管异常增殖为特点的眼底疾病,目前仍是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于出生后3~6周后,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5期,根据不同分期,表现不同。
典型症状
主要体征:周边视网膜无血管区。血管区和无血管区之间有分界线。
其他体征:视网膜外纤维血管增生、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或白瞳症,有时为双眼发病。在附加病变中可见视网膜后极部和(或)虹膜血管扩张迁曲。即使使用散瞳剂,瞳孔也不易散大。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人可出现视力下降、弱视、近视、斜视、黄斑牵拉、玻璃体视网膜格子样变性或视网膜脱离。
诊断
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早产儿和低体质量儿;吸氧史(非必需)。病变早期在视网膜的有血管区和无血管区之间出现分界线,是早期典型早产儿视网膜病临床特征。分界处增生性嵴形病变,视网膜血管走行异常,以及不同程度的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和晚期晶体后纤维增殖改变,应考虑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鉴别诊断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1](FEVR):该病为最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族成员可无症状。临床表现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相似,无症状的家族成员可出现视网膜周边血管异常,通常无早产或吸氧史,以此鉴别。
治疗
早产儿视网膜病患儿未经治疗,会出现严重的视力损害,甚至视力丧失。因此,早期治疗是挽救患儿视力、提高生存质量、减轻社会及家庭负担的重要保障。目前主要采用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但激光和手术治疗对视网膜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性,具体治疗方案需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
并发症
当晶状体后血管膜过度增生,可使晶状体后囊破裂,形成白内障[2]
视频
150519详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筛查与治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要进行第二次手术,父母的心情格外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