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时间地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豆瓣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宇宙万物从何而来?

我们的地球为什么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同一颗星球上的我们,为什么会如此不同?

面对孩子的提问,你不再需要各种分门别类的学科知识(天文、历史、地理、生物、社会……),只需一份内带折页的“时间地图”,就可以为孩子们搭建一个清晰的“框架”。

《时间地图》是西班牙生物学博士朱因特和插画师洛桑托斯联手打造的“萌系科普绘本”,她们将138亿年的旅程浓缩为35幅时间地图,引领孩子们探索宇宙万物和人类的历史,思考“为什么我们是一家人”?“为什么我们又不一样”?

你会看到太阳是一个温暖巨大的“胖子”,而月球还真像是一个萌萌的小宝宝,你还会看到和你差不多大的原始人小孩自由地跑来跑去,就像你在天地万物、宇宙之间穿梭一样。

在兴趣的引导下,孩子们埋下一颗种子,最终找到他们想未来要潜心钻研的领域。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项目交流部主管、《科学故事会》执行主编周亚楠专业审校!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宇宙暗物质暗能量团组首席研究员陈学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卢静、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天达联袂推荐!

作者简介

作者 克里斯蒂娜·朱因特

博士毕业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生物学专业,硕士毕业于庞培法布拉大学科学传播学专业。她创立了社会科学基金会,该基金会旨在推动和激励科学文化的发展。她主要涉及的两大研究领域为人类生物学和科学传播学,曾为《先锋报》等报刊撰写数部专著与专栏。

绘者 克里斯蒂娜·洛桑托斯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插画家,拥有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美术学位,为西班牙和欧洲多家出版社工作,定期向杂志和日报供稿。曾获西班牙文化部第二届全国插画奖、加泰罗尼亚体育基金会颁发的幽默体育图形奖一等奖。

译者 唐正仪

江苏张家港人,生于1997年7月。本科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现为大连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

专业审校 周亚楠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项目交流部主管、《科学故事会》执行主编、中国期刊学会科普期刊委员会副秘书长,多次主持中国科幻大会“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专题论坛”、全国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大会、中国科幻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及成果发布会等重大科普活动,主要研究中国科普期刊、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协同发展等,并参与多项科普图书策划工作。

书评

妈妈,天上的星星是哪里来的? 妈妈,恐龙为什么会消失? 妈妈,我们未来会怎么样? 丸子小小的脑袋里面关于宇宙和人类的的起源与归宿问题数不胜数,我一直想找一套不复杂、不枯燥、不飘渺虚无的人类时间科普书,给丸子系统的讲一下,一直没有找到。

直到最近发现了《时间地图:138亿年的旅程》这套书,就是我想找的关于宇宙和人类的科普书,既能丰富孩子知识、又有趣味,实属罕见。


这套书封面设计大气、庄重,深蓝色的书封+白色的书面,非常醒目。深蓝色是包容一切的颜色,就像神秘的宇宙和我们人类漫长的演进历程,让人忍不住想去揭开里面的秘密。

比如,《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诞生》用漫画的小主人的形式,带我们探秘宇宙大爆炸,从太阳系、第三颗行星到地球和月球,运用光与影之间的游戏讲述行星之间的关系……

宇宙的知识架构轻松地被构建起来了;

而《狩猎采集到后工业时代》则将季节交替、物种演化、古人类学、考古学、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科技的进步与未来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与成果巧妙地融合关联起来。


语言风格这块,就更赞了!就那种聊天互动式的,把抽象的科普知识隐晦地植入,可读性很强。

我们来看一段它是怎么写的:

比如《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诞生》中,讲我们的太阳系:

在宇宙大爆炸后约1.8亿年,最早的一批恒星就形成了。 它们不断吸收物质直到自己变得足够庞大,然后爆炸成为碎片 之后便不再发光 一切都转得很快,而当碎片之间互相撞击时 它们又会聚合在一起。就这样,慢慢地,形成了行星。 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形成了太阳系! 那些仍在太空里 “流浪”的石头,就是彗星、陨石和小行星。

再比如《狩猎采集到后工业时代》中,讲种植的植物:

在欧洲,人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吃士豆的呢?

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土豆开始进入欧洲,但并不受欢迎,最初人们把它作为饲料,甚至还把它当作装饰的植物!为了引导人们吃士豆,普鲁士国王把它们种在营地里。白天还派了士兵严加监管,显得十分裸秘。这激发了人们强烈的好奇心,到了晚上他们果然就去找士豆了!

是不是挺有意思?我拿到书,自己都忍不住看了一上午,不仅有趣,知识量也很大。

两本书,一本讲“宇宙”,另一本讲“人类的演化”。

既是“科学”,也是关系着我们一生的哲学问题:“我从哪里来”。

让孩子早早就接触“宇宙”与“人类演化”的概念,也会帮助他们建立宏大的视野,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奇妙与可贵。

宇宙和人类的的起源与归宿问题,本来就比较复杂,需要慢慢的给孩子讲,对我们大人自己的话,我觉得如果你对宇宙和人类的主题有兴趣,又看不进去文字版本的,其实也可以看一下,让大脑中分散的知识点都串联在一起,自己细细研究完,以后读给孩子听,效果也会更加好。

我举个例子,《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诞生》讲多细胞生物,语言也非常有感染力。

最早阶段的生命体和今天的细菌长得很像,它们由单个细胞构成 而且不得不通过这个细胞完成一切:呼吸、进食、排泄、分裂⋯ 就像住在一个没有墙的家里。 但是,之后细胞们形成了分隔,就像在家里建起了一堵堵墙。 这样,它们的遗传信息(制造另一个生命的密码) 就能够被保护在细胞核里。 精彩的配图,身临其境,图文结合巧妙,容易理解,孩子能否看得懂,能否读得进去,这就是好的科普书。


比如《狩猎采集到后工业时代》中驯养动物的场景,从烧烤、挤羊奶、抓鸡到骑马,让孩子对古人驯养动物的流程印象深刻。

又比如发现和发明的那个页面,很有趣!

“你知道史前的奶瓶长什么样子吗?” 其次图文结合得也很好,基本上每几页都有隐藏小知识,特意黏贴的卡片,吸引孩子翻开一探究竟,可以很清晰地了解知识点或者概念或者人类演进的历程。


又比如《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诞生》讲第三颗行星,图片和文字配合得很紧密,从左往右看插图,就是文字中描述的部分。

漫画的形式告诉了我们想去太阳,如果是开汽车、开飞机、开火箭,需要多久时间?不仅图片大开脑洞,文字也配合得很巧妙。

用非常生动易懂的语言来讲晦涩难懂的科学常识,像给孩子讲故事那么好玩。因为这是一套真正的科学家给小朋友讲自己专业领域的科学,从根本上保证了内容的准确和专业性。

这套书的作者是克里斯蒂娜·朱因特,主要涉及的两大研究领域为人类生物学和科学传播学;绘者是克里斯蒂娜·洛桑托斯,西班牙加泰罗尼亚插画家。

整套绘本从里到外都在向小朋友传递出一个观念:

——要敢于探索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宇宙暗物质暗能量团组首席研究员陈学雷也说:

这套书以简明流畅的语言和风趣幽默的漫画,展示了从宇宙大爆炸开始直到今天的宇宙和生命演化历程,值得读者从中探索。 在结语中,又有一段激励人心的话:

“我们应当尊重生命的多样性: 因为,我们不一样, 但我们是一家人!” 我看到这些文字,都觉得特别感动,好书带给孩子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指引,积极向上又包罗万物,值得阅读。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