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內容簡介

宇宙萬物從何而來?

我們的地球為什麼會是今天這個樣子?

同一顆星球上的我們,為什麼會如此不同?

面對孩子的提問,你不再需要各種分門別類的學科知識(天文、歷史、地理、生物、社會……),只需一份內帶折頁的「時間地圖」,就可以為孩子們搭建一個清晰的「框架」。

《時間地圖》是西班牙生物學博士朱因特和插畫師洛桑托斯聯手打造的「萌系科普繪本」,她們將138億年的旅程濃縮為35幅時間地圖,引領孩子們探索宇宙萬物和人類的歷史,思考「為什麼我們是一家人」?「為什麼我們又不一樣」?

你會看到太陽是一個溫暖巨大的「胖子」,而月球還真像是一個萌萌的小寶寶,你還會看到和你差不多大的原始人小孩自由地跑來跑去,就像你在天地萬物、宇宙之間穿梭一樣。

在興趣的引導下,孩子們埋下一顆種子,最終找到他們想未來要潛心鑽研的領域。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項目交流部主管、《科學故事會》執行主編周亞楠專業審校!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宇宙暗物質暗能量團組首席研究員陳學雷、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盧靜、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天達聯袂推薦!

作者簡介

作者 克里斯蒂娜·朱因特

博士畢業於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生物學專業,碩士畢業於龐培法布拉大學科學傳播學專業。她創立了社會科學基金會,該基金會旨在推動和激勵科學文化的發展。她主要涉及的兩大研究領域為人類生物學和科學傳播學,曾為《先鋒報》等報刊撰寫數部專著與專欄。

繪者 克里斯蒂娜·洛桑托斯

西班牙加泰羅尼亞插畫家,擁有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美術學位,為西班牙和歐洲多家出版社工作,定期向雜誌和日報供稿。曾獲西班牙文化部第二屆全國插畫獎、加泰羅尼亞體育基金會頒發的幽默體育圖形獎一等獎。

譯者 唐正儀

江蘇張家港人,生於1997年7月。本科畢業於西安外國語大學,現為大連外國語大學西班牙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生。

專業審校 周亞楠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項目交流部主管、《科學故事會》執行主編、中國期刊學會科普期刊委員會副秘書長,多次主持中國科幻大會「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專題論壇」、全國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大會、中國科幻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及成果發布會等重大科普活動,主要研究中國科普期刊、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協同發展等,並參與多項科普圖書策劃工作。

書評

媽媽,天上的星星是哪裡來的? 媽媽,恐龍為什麼會消失? 媽媽,我們未來會怎麼樣? 丸子小小的腦袋裡面關於宇宙和人類的的起源與歸宿問題數不勝數,我一直想找一套不複雜、不枯燥、不飄渺虛無的人類時間科普書,給丸子系統的講一下,一直沒有找到。

直到最近發現了《時間地圖:138億年的旅程》這套書,就是我想找的關於宇宙和人類的科普書,既能豐富孩子知識、又有趣味,實屬罕見。


這套書封面設計大氣、莊重,深藍色的書封+白色的書面,非常醒目。深藍色是包容一切的顏色,就像神秘的宇宙和我們人類漫長的演進歷程,讓人忍不住想去揭開裡面的秘密。

比如,《從宇宙大爆炸到人類誕生》用漫畫的小主人的形式,帶我們探秘宇宙大爆炸,從太陽系、第三顆行星到地球和月球,運用光與影之間的遊戲講述行星之間的關係……

宇宙的知識架構輕鬆地被構建起來了;

而《狩獵採集到後工業時代》則將季節交替、物種演化、古人類學、考古學、文明的起源與發展、科技的進步與未來等多個領域的知識與成果巧妙地融合關聯起來。


語言風格這塊,就更贊了!就那種聊天互動式的,把抽象的科普知識隱晦地植入,可讀性很強。

我們來看一段它是怎麼寫的:

比如《從宇宙大爆炸到人類誕生》中,講我們的太陽系:

在宇宙大爆炸後約1.8億年,最早的一批恆星就形成了。 它們不斷吸收物質直到自己變得足夠龐大,然後爆炸成為碎片 之後便不再發光 一切都轉得很快,而當碎片之間互相撞擊時 它們又會聚合在一起。就這樣,慢慢地,形成了行星。 隨着時間的推移,就形成了太陽系! 那些仍在太空里 「流浪」的石頭,就是彗星、隕石和小行星。

再比如《狩獵採集到後工業時代》中,講種植的植物:

在歐洲,人們是什麼時候開始吃士豆的呢?

哥倫布「發現」美洲後,土豆開始進入歐洲,但並不受歡迎,最初人們把它作為飼料,甚至還把它當作裝飾的植物!為了引導人們吃士豆,普魯士國王把它們種在營地里。白天還派了士兵嚴加監管,顯得十分裸秘。這激發了人們強烈的好奇心,到了晚上他們果然就去找士豆了!

是不是挺有意思?我拿到書,自己都忍不住看了一上午,不僅有趣,知識量也很大。

兩本書,一本講「宇宙」,另一本講「人類的演化」。

既是「科學」,也是關係着我們一生的哲學問題:「我從哪裡來」。

讓孩子早早就接觸「宇宙」與「人類演化」的概念,也會幫助他們建立宏大的視野,讓他們感受到生命的奇妙與可貴。

宇宙和人類的的起源與歸宿問題,本來就比較複雜,需要慢慢的給孩子講,對我們大人自己的話,我覺得如果你對宇宙和人類的主題有興趣,又看不進去文字版本的,其實也可以看一下,讓大腦中分散的知識點都串聯在一起,自己細細研究完,以後讀給孩子聽,效果也會更加好。

我舉個例子,《從宇宙大爆炸到人類誕生》講多細胞生物,語言也非常有感染力。

最早階段的生命體和今天的細菌長得很像,它們由單個細胞構成 而且不得不通過這個細胞完成一切:呼吸、進食、排泄、分裂⋯ 就像住在一個沒有牆的家裡。 但是,之後細胞們形成了分隔,就像在家裡建起了一堵堵牆。 這樣,它們的遺傳信息(製造另一個生命的密碼) 就能夠被保護在細胞核里。 精彩的配圖,身臨其境,圖文結合巧妙,容易理解,孩子能否看得懂,能否讀得進去,這就是好的科普書。


比如《狩獵採集到後工業時代》中馴養動物的場景,從燒烤、擠羊奶、抓雞到騎馬,讓孩子對古人馴養動物的流程印象深刻。

又比如發現和發明的那個頁面,很有趣!

「你知道史前的奶瓶長什麼樣子嗎?」 其次圖文結合得也很好,基本上每幾頁都有隱藏小知識,特意黏貼的卡片,吸引孩子翻開一探究竟,可以很清晰地了解知識點或者概念或者人類演進的歷程。


又比如《從宇宙大爆炸到人類誕生》講第三顆行星,圖片和文字配合得很緊密,從左往右看插圖,就是文字中描述的部分。

漫畫的形式告訴了我們想去太陽,如果是開汽車、開飛機、開火箭,需要多久時間?不僅圖片大開腦洞,文字也配合得很巧妙。

用非常生動易懂的語言來講晦澀難懂的科學常識,像給孩子講故事那麼好玩。因為這是一套真正的科學家給小朋友講自己專業領域的科學,從根本上保證了內容的準確和專業性。

這套書的作者是克里斯蒂娜·朱因特,主要涉及的兩大研究領域為人類生物學和科學傳播學;繪者是克里斯蒂娜·洛桑托斯,西班牙加泰羅尼亞插畫家。

整套繪本從裡到外都在向小朋友傳遞出一個觀念:

——要敢於探索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宇宙暗物質暗能量團組首席研究員陳學雷也說:

這套書以簡明流暢的語言和風趣幽默的漫畫,展示了從宇宙大爆炸開始直到今天的宇宙和生命演化歷程,值得讀者從中探索。 在結語中,又有一段激勵人心的話:

「我們應當尊重生命的多樣性: 因為,我們不一樣, 但我們是一家人!」 我看到這些文字,都覺得特別感動,好書帶給孩子的不僅是知識更多的是指引,積極向上又包羅萬物,值得閱讀。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