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67

来自网络的图片

时(拼音:shí)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形声字,古字形从日之声,后来变为从日寺声。时本义指春、夏、秋、冬四季,也指时令季节。泛指时间,可以是目前或者过去,还引申指往往、经常,也引申指规定的时间。又引申指一定时间内才会出现的机会、时机。后引申用作计时单位,古代指时辰,现代指小时。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时

拼音; shí

繁体; 时

部首; 日

五笔; JFY(86、98)

仓颉; ADI

郑码; KD

字级; 一级(0717)

平水韵; 上平声·四支

注音字母; ㄕˊ

总笔画数; 4+3

四角号码; 6400₀

Unicode; CJK统一汉字 U+65F6

异体字; 时、峕

笔顺编号; 2511124

造字法; 形声字、会意字

文字源流

甲骨文中的"时"字写作图1,金文作图3,与《说文解字》所收古文"时"相同。甲骨文、金文及《说文》中的古文"时"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从甲骨文、金文到《说文》古文,"时"字构形均从日从之。"日"为太阳,而"之"有行走之义,兼有表音作用。罗振玉先生《增订殷虚书契考释》说:"(之)卜辞从止、从一,人所之也。《尔雅·释诂》:'之,往也。'当为'之'之初谊。"由此可知"日"与"之"结合起来的含义是"太阳运行"。古人计算时间,总是根据太阳在空中运行的位置,或它在地上的投影运行的情况来决定的。古文"时"可以说是古人测日以记时的见证。

繁体"时"字(图12)的出现比较晚,战国陶文作图6,构形从日从之从又,较甲骨文、金文增一"又"形。这大概是所谓的"以手持杆立于土上之形"之写照。石鼓文写作图4,睡虎地出土秦简与作图9,为小篆(图8)所本,均属秦系文字。只是文字构形将陶文所从之"又"变作了"寸"。"寸"字构形即从又从一,古文字构形中,"又"、"寸"可通。从"时"字的构形还依然能看出"测日记时"之痕迹。"之"和"又"结合成"寺"字,"寺"也能看成是"时"的声旁。

现代汉字简化,图12字形简化写作了"时"。其实,"时"字也是颇有来历的。辽僧行均编撰的《龙龛手鉴·日部》就指出:"ㅱ"是"时(繁)"的古文,而"时"又是"ㅱ"的古文。行均的这种说法不足为凭,因为"ㅱ"显然是"时"的讹变体,而"时"字的出现不可能早于"ㅱ",至少在现有的古文字资料中尚未发现"时"字的存在。尽管如此,但据此推断,"时"字的出现也不会太晚,应该是魏晋之后在佛教界出现的"时(繁)"字形的省写俗体。古人在制历的进程中,由远古时期的"观象授时"到"观象制历"再到后世的"推步测定",这种进程其实也直接反映在了文字构形的演变过程之中。自古至今,"时"字的构形经历了一个由"时"-"时(繁)"-"时"的繁省过程:由起初的"时"字从日从止、突出强调"太阳运行",到后来的"时"字从日从止从寸(又)、开始突出人的作用,再到后来的"时"字从日从寸(又)、完全强调人的"推步测定",这一字形的繁省过程,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正好与古人的制历进程相吻合。

由观测太阳运行而测得"四季",所谓"定四时成岁",所以"时"字引申而有"四时"之义。古文献中,"时"字的"季节"之义为常见之义。"时"字由"四时""季节"之义引申又有"时辰"之义。中国古代以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每一时辰又分为初、正,合为二十四小时。个人、集团、国家必须抓住当时出现的机遇,才有利于取得成功,故时引申为时机。看准了时机就行动。重要活动有时间性,或者必须选择适当的时候,故时用来表示适时,合时宜。

"时"字的词义虚化出现得比较早,战国时已经出现。如《中山王壶》:"于虖(呜呼),复夋(允)哉若言!明□之于壶而时(时)观焉。""时"字的这一用法,显然是其引申义,词义已经虚化为副词,意为"时常"。后世文献中,"时"字也经常用作副词,相当于"常常""经常",与金文中的用法一致。唐人岑参《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诗:"请君时忆关外客,行到关西多致书。"[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