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67

來自網絡的圖片

時(拼音:shí)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形聲字,古字形從日之聲,後來變為從日寺聲。時本義指春、夏、秋、冬四季,也指時令季節。泛指時間,可以是目前或者過去,還引申指往往、經常,也引申指規定的時間。又引申指一定時間內才會出現的機會、時機。後引申用作計時單位,古代指時辰,現代指小時。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時

拼音; shí

繁體; 時

部首; 日

五筆; JFY(86、98)

倉頡; ADI

鄭碼; KD

字級; 一級(0717)

平水韻; 上平聲·四支

注音字母; ㄕˊ

總筆畫數; 4+3

四角號碼; 6400₀

Unicode; CJK統一漢字 U+65F6

異體字; 旹、峕

筆順編號; 2511124

造字法; 形聲字、會意字

文字源流

甲骨文中的"時"字寫作圖1,金文作圖3,與《說文解字》所收古文"旹"相同。甲骨文、金文及《說文》中的古文"旹"是一個會意兼形聲字。從甲骨文、金文到《說文》古文,"旹"字構形均從日從之。"日"為太陽,而"之"有行走之義,兼有表音作用。羅振玉先生《增訂殷虛書契考釋》說:"(之)卜辭從止、從一,人所之也。《爾雅·釋詁》:'之,往也。'當為'之'之初誼。"由此可知"日"與"之"結合起來的含義是"太陽運行"。古人計算時間,總是根據太陽在空中運行的位置,或它在地上的投影運行的情況來決定的。古文"旹"可以說是古人測日以記時的見證。

繁體"時"字(圖12)的出現比較晚,戰國陶文作圖6,構形從日從之從又,較甲骨文、金文增一"又"形。這大概是所謂的"以手持杆立於土上之形"之寫照。石鼓文寫作圖4,睡虎地出土秦簡與作圖9,為小篆(圖8)所本,均屬秦系文字。只是文字構形將陶文所從之"又"變作了"寸"。"寸"字構形即從又從一,古文字構形中,"又"、"寸"可通。從"時"字的構形還依然能看出"測日記時"之痕跡。"之"和"又"結合成"寺"字,"寺"也能看成是"時"的聲旁。

現代漢字簡化,圖12字形簡化寫作了"時"。其實,"時"字也是頗有來歷的。遼僧行均編撰的《龍龕手鑒·日部》就指出:"ㅱ"是"時(繁)"的古文,而"時"又是"ㅱ"的古文。行均的這種說法不足為憑,因為"ㅱ"顯然是"旹"的訛變體,而"時"字的出現不可能早於"ㅱ",至少在現有的古文字資料中尚未發現"時"字的存在。儘管如此,但據此推斷,"時"字的出現也不會太晚,應該是魏晉之後在佛教界出現的"時(繁)"字形的省寫俗體。古人在制歷的進程中,由遠古時期的"觀象授時"到"觀象制歷"再到後世的"推步測定",這種進程其實也直接反映在了文字構形的演變過程之中。自古至今,"時"字的構形經歷了一個由"旹"-"時(繁)"-"時"的繁省過程:由起初的"旹"字從日從止、突出強調"太陽運行",到後來的"時"字從日從止從寸(又)、開始突出人的作用,再到後來的"時"字從日從寸(又)、完全強調人的"推步測定",這一字形的繁省過程,不知是巧合還是有意為之,正好與古人的制歷進程相吻合。

由觀測太陽運行而測得"四季",所謂"定四時成歲",所以"時"字引申而有"四時"之義。古文獻中,"時"字的"季節"之義為常見之義。"時"字由"四時""季節"之義引申又有"時辰"之義。中國古代以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每一時辰又分為初、正,合為二十四小時。個人、集團、國家必須抓住當時出現的機遇,才有利於取得成功,故時引申為時機。看準了時機就行動。重要活動有時間性,或者必須選擇適當的時候,故時用來表示適時,合時宜。

"時"字的詞義虛化出現得比較早,戰國時已經出現。如《中山王壺》:"於虖(嗚呼),復夋(允)哉若言!明□之於壺而旹(時)觀焉。""時"字的這一用法,顯然是其引申義,詞義已經虛化為副詞,意為"時常"。後世文獻中,"時"字也經常用作副詞,相當於"常常""經常",與金文中的用法一致。唐人岑參《函谷關歌送劉評事使關西》詩:"請君時憶關外客,行到關西多致書。"[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