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星咖啡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明星咖啡馆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明星咖啡馆》讲述了:白先勇虽然以小说家名世,但他在散文创作的数量和质量上也成就不凡,迄今为止结集出版的散文集计有《明星咖啡馆》、《蓦然回首》、《第六只手指》、《树犹如此》、《昔我往矣》等多种。从类型上看,白先勇的散文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为学术性较强的文学(文化)评论——议论性散文;一为情感浓烈的怀人忆旧之作——文学性散文。前者主要以序、读后感、书评、评论(演讲和访谈为其变体)等形式出现,后者则以对亲人、挚友和往事的深情回忆为主。从创作时间上看,白先勇的散文创作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已开始,到九十年代进入高产期。从类型分布上看,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散文以文学(文化)评论为主,八十年代以后追思故人和缅怀往昔的作品则逐渐增多。

白先勇的议论性散文——文学(文化)评论——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一)通过对其他作家的创作评价,直接间接地阐述他自己的人生体验、创作思考和文学理念。如他在评论丛苏、施叔青、欧阳子等人的作品时特别强调的“生命”、“成长”、“死亡”、“性”、“疯狂”、“人类心理”、“形式控制”、“语言风格”等要素,透露的正是他自己创作时对这些“要素”的重视;(二)回顾走过的文学道路和创作历程,特别是通过对《现代文学》杂志的深情回忆和价值说明,勾勒出那个时代台湾文学的历史风貌;(三)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昆剧的大力提倡和推广,成为白先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散文创作的重要主题;(四)对艾滋病危害人类的担忧和焦虑,是白先勇散文创作的又一重大主题。 白先勇的文学性散文主要体现在“怀人”和“忆旧”两个方面。

从《天天天蓝——追忆与许芥昱、卓以玉几次欢聚的情景》到《第六只手指——纪念三姊先明以及我们的童年》到《文学不死——感怀姚一苇先生》再到《树犹如此——纪念亡友王国祥君》,白先勇的“怀人”散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为之动容。“忆旧”散文写的是历史,表现的是沧桑,是白先勇在小说创作领域关注历史的特质在散文领域的延续,这类作品的代表有《上海童年》、《少小离家老大回——我的寻根记》、《冠礼》、《克难岁月——隐地的“少年追想曲”》等。这些作品既有白先勇的个人回忆,也有他对一个时代的记录,最终都成了一段历史的见证。 如果把白先勇的两类散文视为一个整体的话,那么在总体上,白先勇的散文在艺术形态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感情深厚而又内敛;(二)语言生动而又富于变化(具体表现为形象化、音乐化、柔情化、含蓄化);(三)小说化形态浓烈;(四)回顾视角和回放截面的有效运用。这些特点的合成,构成了白先勇散文艺术的独特性,也使白先勇的散文足以位居二十世纪华文散文的前列。

图书信息

书名:明星咖啡馆

作者:白先勇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5-1

版次:1

页数:225

字数:180000

印刷时间:2009-5-1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印次:1

ISBN:9787539931005

包装:平装

内容简介

白先勇,广西桂林人。父为北伐、抗日名将白崇禧。一九三七年农历七月出生于广西南宁。一九五七年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一九五八年在老师夏济安主编的《文学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金大奶奶》。一九六。年与同班同学一起创办《现代文学》杂志——该杂志于一九七三年暂时停刊,一九七七年复刊,一九八四年终刊。六七十年代的《现代文学》在推动和深化现代主义文学运动方面对台湾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九六三年大学毕业后,白先勇入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攻读硕士学位。一九六五年获硕士学位后赴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校区任教,先后任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二○○三年香港岭南大学授予白先勇名誉博士学位。

目录

蓦然回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我的寻根记

上海童年

台北Pastoral——为黄铭昌的田园画而写

蓦然回首

《现代文学》的回顾与前瞻

明星咖啡馆

弱冠之年——《现代文学》二十周年纪念

《现代文学》创立的时代背景及其精神风貌——写在《现代文学》重刊之前

不信青春唤不回——写在《现文因缘》出版之前

天天天蓝——追忆与许芥昱、卓以玉几次欢聚的情景

第六只手指——纪念三姊先明以及我们的童年

树犹如此——纪念亡友王国祥君

文学观照

秋雾中的迷惘——《秋雾》序

推荐

白先勇虽然以小说家名世,但他在散文创作的数量和质量上也成就不凡,《明星咖啡馆》是结集出版的散文集《明星咖啡馆》。从类型上看,白先勇的散文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为学术性较强的文学(文化)评论——议论性散文;一为情感浓烈的怀人忆旧之作——文学性散文。前者主要以序、读后感、书评、评论(演讲和访谈为其变体)等形式出现,后者则以对亲人、挚友和往事的深情回忆为主。从类型分布上看,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散文以文学(文化)评论为主,八十年代以后追思故人和缅怀往昔的作品则逐渐增多。[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