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星咖啡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明星咖啡館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明星咖啡館》講述了:白先勇雖然以小說家名世,但他在散文創作的數量和質量上也成就不凡,迄今為止結集出版的散文集計有《明星咖啡館》、《驀然回首》、《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昔我往矣》等多種。從類型上看,白先勇的散文創作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為學術性較強的文學(文化)評論——議論性散文;一為情感濃烈的懷人憶舊之作——文學性散文。前者主要以序、讀後感、書評、評論(演講和訪談為其變體)等形式出現,後者則以對親人、摯友和往事的深情回憶為主。從創作時間上看,白先勇的散文創作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就已開始,到九十年代進入高產期。從類型分布上看,他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散文以文學(文化)評論為主,八十年代以後追思故人和緬懷往昔的作品則逐漸增多。

白先勇的議論性散文——文學(文化)評論——涉及的內容主要有:(一)通過對其他作家的創作評價,直接間接地闡述他自己的人生體驗、創作思考和文學理念。如他在評論叢蘇、施叔青、歐陽子等人的作品時特別強調的「生命」、「成長」、「死亡」、「性」、「瘋狂」、「人類心理」、「形式控制」、「語言風格」等要素,透露的正是他自己創作時對這些「要素」的重視;(二)回顧走過的文學道路和創作歷程,特別是通過對《現代文學》雜誌的深情回憶和價值說明,勾勒出那個時代台灣文學的歷史風貌;(三)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崑劇的大力提倡和推廣,成為白先勇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散文創作的重要主題;(四)對艾滋病危害人類的擔憂和焦慮,是白先勇散文創作的又一重大主題。 白先勇的文學性散文主要體現在「懷人」和「憶舊」兩個方面。

從《天天天藍——追憶與許芥昱、卓以玉幾次歡聚的情景》到《第六隻手指——紀念三姊先明以及我們的童年》到《文學不死——感懷姚一葦先生》再到《樹猶如此——紀念亡友王國祥君》,白先勇的「懷人」散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讀後令人為之動容。「憶舊」散文寫的是歷史,表現的是滄桑,是白先勇在小說創作領域關注歷史的特質在散文領域的延續,這類作品的代表有《上海童年》、《少小離家老大回——我的尋根記》、《冠禮》、《克難歲月——隱地的「少年追想曲」》等。這些作品既有白先勇的個人回憶,也有他對一個時代的記錄,最終都成了一段歷史的見證。 如果把白先勇的兩類散文視為一個整體的話,那麼在總體上,白先勇的散文在藝術形態上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感情深厚而又內斂;(二)語言生動而又富於變化(具體表現為形象化、音樂化、柔情化、含蓄化);(三)小說化形態濃烈;(四)回顧視角和回放截面的有效運用。這些特點的合成,構成了白先勇散文藝術的獨特性,也使白先勇的散文足以位居二十世紀華文散文的前列。

圖書信息

書名:明星咖啡館

作者:白先勇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5-1

版次:1

頁數:225

字數:180000

印刷時間:2009-5-1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印次:1

ISBN:9787539931005

包裝:平裝

內容簡介

白先勇,廣西桂林人。父為北伐、抗日名將白崇禧。一九三七年農曆七月出生於廣西南寧。一九五七年考入台灣大學外文系。一九五八年在老師夏濟安主編的《文學雜誌》上發表短篇小說《金大奶奶》。一九六。年與同班同學一起創辦《現代文學》雜誌——該雜誌於一九七三年暫時停刊,一九七七年復刊,一九八四年終刊。六七十年代的《現代文學》在推動和深化現代主義文學運動方面對台灣文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一九六三年大學畢業後,白先勇入美國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坊」攻讀碩士學位。一九六五年獲碩士學位後赴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任教,先後任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二○○三年香港嶺南大學授予白先勇名譽博士學位。

目錄

驀然回首

少小離家老大回——我的尋根記

上海童年

台北Pastoral——為黃銘昌的田園畫而寫

驀然回首

《現代文學》的回顧與前瞻

明星咖啡館

弱冠之年——《現代文學》二十周年紀念

《現代文學》創立的時代背景及其精神風貌——寫在《現代文學》重刊之前

不信青春喚不回——寫在《現文因緣》出版之前

天天天藍——追憶與許芥昱、卓以玉幾次歡聚的情景

第六隻手指——紀念三姊先明以及我們的童年

樹猶如此——紀念亡友王國祥君

文學觀照

秋霧中的迷惘——《秋霧》序

推薦

白先勇雖然以小說家名世,但他在散文創作的數量和質量上也成就不凡,《明星咖啡館》是結集出版的散文集《明星咖啡館》。從類型上看,白先勇的散文創作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為學術性較強的文學(文化)評論——議論性散文;一為情感濃烈的懷人憶舊之作——文學性散文。前者主要以序、讀後感、書評、評論(演講和訪談為其變體)等形式出現,後者則以對親人、摯友和往事的深情回憶為主。從類型分布上看,他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散文以文學(文化)評論為主,八十年代以後追思故人和緬懷往昔的作品則逐漸增多。[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