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清皇陵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明清皇陵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 明清皇家陵寝

开放时间: 1949年后

馆藏精品: 金冠、凤冠、夜明珠和明三彩等

明皇家陵寝: 明孝陵、明十三陵、明显陵等

清皇家陵寝: 清西陵、清东陵、盛京三陵等

文物价值: 世界文化遗产

保护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皇家陵寝(Imperial Tomb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指建于中国明清时期,现分布于北京市、河北省、湖北省、江苏省、安徽省、辽宁省的皇家陵寝建筑群,国务院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已列入世遗名录的明陵寝有明孝陵(江苏南京),明十三陵(北京明长陵、明献陵、明景陵明裕陵、明茂陵、明泰陵、明康陵、明永陵、明昭陵、明定陵、明庆陵、明德陵、明思陵)、明显陵(湖北钟祥)、景泰陵(北京)、明皇陵(安徽凤阳)。

清陵寝有盛京三陵(辽宁新宾县清永陵,沈阳清福陵清昭陵),清东陵 (河北遵化清孝陵、清景陵、清裕陵、清定陵、清惠陵、昭西陵、定东陵),清西陵(河北保定清泰陵、清昌陵、清慕陵、清崇陵)。

尚未列入世遗名单皇家陵寝的明祖陵(江苏盱眙),明东陵(江苏南京)以及东京陵(辽宁辽阳)。[1]

申遗沿革

2000年11月,明清皇家陵寝-清西陵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2000年11月,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2000年11月,明清皇家陵寝-清东陵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2003年7月, 明清皇家陵寝-明孝陵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2003年7月, 明清皇家陵寝-明十三陵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2004年7月, 明清皇家陵寝-盛京三陵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世遗评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给予中国明清皇家陵寝评价全文:

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陵寝概况

明清时代(公元1368-1911年)是陵寝建设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他将地上的封土堆由以前的覆斗式方形改为圆形或长圆形,又取消寝宫,并扩大了祭殿建筑。清代沿袭明代制度,更加注重陵园与周围山川形胜的结合,注重按所葬人辈分排列顺序,还形成了帝后妃陵寝的配套序列,在祭祀制度上也更加完善、合理。

明陵综述

明朝,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权,建元洪武(1368),到崇祯十七年(1644)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统治时间277年,其间经历了16位皇帝。其中,除惠帝朱允炆因"靖难之役",下落不明,没有营建陵园外,其余15帝,都依帝制建造了陵园。

太祖朱元璋死后埋葬在南京钟山脚下,称孝陵;景帝朱祁钰,因英宗复辟遇害,初以王礼葬北京西郊金山,成化年间恢复帝号,又将王坟稍扩其制,改为帝陵,世称景泰陵。其余的13位皇帝均葬于北京昌平县境的天寿山一带,通称明十三陵。

此外,明代还有生前没有当过皇帝,死后被追尊为帝的,也营建了陵园。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朱世珍),被追尊为仁祖淳皇帝,就安徽凤阳原墓建为皇陵;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被追尊为熙祖裕皇帝;曾祖父朱四九,被追尊为懿祖恒皇帝;高祖父朱百六,被追尊为德祖玄皇帝;因德、懿二祖葬址不详,遂就江苏盱眙熙祖原葬处建陵葬三祖帝后衣冠,陵名祖陵;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父亲朱佑杬,原为兴献王("献"是谥号),朱厚熜入继大统后,追尊其父为睿宗献皇帝,将湖北钟祥原王坟扩建为显陵。

清陵综述

满族人建立的清朝(1644-1911)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基至辛亥革命后宣统皇帝退位,共历经12帝,统治295年。

清代帝王陵寝,从建陵年代和地理位置,可分为清初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三个陵区。清东陵和西陵的陵墓从规划建制到建筑造型均仿照明朝,采用集中陵区的手法,安排总入口,从正红门开端,经统一的神道石像生、碑亭及华表,然后分达各陵区。其布局顺序为:五孔石券桥、牌楼、碑亭、三孔券桥,大月台、宫门、隆恩殿及左右配殿,而后为石平桥、月台、琉璃门、五供、方城(上立明楼)、月牙城、宝城、宝顶。皇帝、皇后、亲王、公主、嫔妃的陵制级别相当严格,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规则。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