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春来听陇声(高丽君)

春来听陇声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春来听陇声》中国当代作家高丽君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春来听陇声

旱了一冬,偏偏出发时却细雨霏霏,大家就说天水天水,真是个好地方啊!单是名字,都能让人生出无数遐想来。这不,知人出行,天降甘霖;赐予神水,解燥除尘。

南郭寺时,已是傍晚。山不高,寺不大,人也少;而且到处在修葺,脚手架钢筋铁、佛像亭阁、游人僧侣、松树柏木,聚在一起,显得有些杂乱。就有人嘀咕,起早贪黑赶了几百公里,好像没什么看头。

舍阶而上,一块椭圆大石迎门而立,蓝字深镌,和朱门重檐相衬;对面阔门高耸,金字楹联暗处映红,古殿庙宇隐藏其间;四面环绕着的苍柏绿竹,深绿浅嫩,墨色淡浓;几丛桃杏点缀其中,春来新蕊,恣睢汪洋;肃穆庄严中平添了几分珠圜翠玉。

抬脚进寺,僧院幽僻深邃,竹道曲折清雅。一阵雨风拂过,细针撒在脸上,软绵滑润,俶尔不见,略觉寒意渐浓。两个僧人坐在雨里,寂然无声。朱红桌椅,金黄僧衣,定格为一幅水墨画。一旁香炉里,袅袅斜上的几股青烟,时断时续,一路攀爬,到了半空,又似洞箫一曲,婉转舒缓、淡雅平和,抑扬顿挫了几回,终于散开;一团东西,几缕南北,终化为天色。这景象,如高僧大儒,历经磨难却水波不兴,隐遁山林而自有天然。人皆敛了声气,脚步也轻了许多。

大殿中央,香炉之旁,檀香阵阵;几颗古柏,森森参天,粗得几人合抱,高看不清树冠。枝干遒劲四散,旁逸斜出;旧枝新发,嫩翠条绽开笑靥,挂满了写着“平安如意”“吉祥安好”的红布条。天光尚明,透亮处绿影婆娑,红色映衬,幽中见动,交相微荡;仿佛笛声渐起,欢快纷至沓来。

暮色降临,远近默然。只见一截古木,横卧在瓦墙之上。南郭寺的树,皆是千年时光的见证。眼前这截,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之所以说是一截,因为她已倒伏于地,仿若陶埙一曲,浑厚古朴,幽远飘逸。绕古木一周,细细端详。木如黑石,中有窟窿,状似椭圆;历经风雨,纹理依然顺逆不乱,疏密有致。岁月如流,一寸光阴都不多不少,在她身上留下了痕迹斑斑:粗壮的身体弯曲佝偻,粗糙的肌肤干裂黝黑,但依然能感觉到豪气冲天、壮志不减。

低头思忖,几千年前,何人所栽?何人所育?一开始就植根于古刹名寺,还是阅尽春色后寄身于此?见识了多少悲欢离合时代更替,历经了多少杀伐血腥魑魅魍魉?人对古木的敬畏之心敬仰之意,油然而生。寄言立身者,孤直当如此。她像慈爱包容的母亲,经受多少艰辛悲苦,都笑而不语痛而不言;又是豁达睿智的父亲,见识了无数沧桑巨变,均做过眼烟云。万物皆有因果,树木与天地、与古寺、与人世,皆是缘起。生命无常中,一颗古木,千百年来屹立于世,留存下来,就是福分一种。世间百态,终归于生命繁衍,世代绵延。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夜色挟裹最后一丝光亮,沉醉在寂然的古寺中。大树中,藏着几个鸟巢,听得到鸟儿在枝上翅膀扑棱声,偎在母亲怀抱喃语亲昵声;兼有林间小虫微鸣声,细雨打叶沙沙声,劲竹拔节嚯嚯声,幼孩嬉笑打闹声……

不知何时,梵音轻颂,万籁更寂;悠悠声中,天光一色,人影悄然,站立良久,百欲俱灭,顿悟修得慈悲真善,方获心澄灵静。

寺庙自有寺庙的语言和声音。

路转道回,走出山门。透过树丛,灯火点点,红尘喧闹,就在眼前。

同行者皆万端感慨,古木配古寺,梵音唱晚声。不虚此行啊!

1、二妙轩是块碑,却不是一般的碑。打开手机,借着微弱光亮,见十几块碑石紧紧相连:黑石白字,沉稳博大,神宁气静,简远安然。“二妙轩”几个大字,勾画厚重,使转婉畅,有信笔天成之意趣。在几颗参天古树簇拥下,幽暗中闪烁着迷人的光芒。沿着长长的石碑走过去,似乎一下子穿越了时空,诉说着千百年前的那些场景与片段。

2、公元770年秋冬际,一位瘦弱不堪的老人从长沙出发,准备顺湘江下洞庭入长江至汉水,转道襄阳回归河南故里。“转篷忧悄悄,行药病涔涔”,年近花甲,百病缠身,他希冀投亲靠友,得以片刻休憩;无奈贫病交加,不久于距昌江县十里江的一叶扁舟之上,长眠了。“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被后世尊为“诗圣”的他,曾热情洋溢地写了很多对前辈、同辈和晚辈的景慕、褒扬、提携之辞;不仅赞誉过李白、高适、岑参、王维等诗坛大家,而且和很多有名之辈均有交游。可同时代的人似乎格外冷漠,除了三两个默默无闻的朋友外,几乎无只言片语提及他和他的作品。寒风凛凛,墓草瑟瑟,黄土一抔,青碑一块。这个忠厚谦逊、宽以待人的诗人,从来都满腔热情地将友谊置于首位,却从没想到自己对“交契”的理解,与别人隔着一大段距离;这个一生以“穷年忧黎元”为己任的文人,生前身后尝尽了寂寞凄凉、备受冷落的滋味。漫长的岁月里,他一厢情愿,用炉火般的真诚温暖了无数人,却没能换来一束烤热自己冰冷的心的火苗。时光悠悠,逝者如斯,婴其呜矣,求其友声,谁也想不到,在当世怀才不遇而困顿一生的杜甫,却在几百年之后,得到了一个真正的知音、一个狂热的崇拜者和铁杆粉丝。

3、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山东莱阳人宋琬,以分巡陇右道兵备佥事驻节秦州(今甘肃天水市)。秦州是杜甫当年的流寓地,百十首“秦州杂诗”已广为流传。这个以诗情出名的诗人、被誉为“南施北宋”的地方官、杜诗的忠实崇拜者,一到秦州就前去拜谒李杜祠堂。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到达秦州官署后,当年冬天就沿着杜甫当年入川的线路,认认真真重走了一遍。在浏览秦川胜迹时,去得最多的地方,要算城北玉泉观李杜祠堂了。隔代相知,惺惺相惜,他甚至以为,单是顶礼膜拜还不足表达自己的虔诚,传承偶像精神的方式还有一种,那就是树碑立传。于是,便从杜甫117首“秦州杂诗”中精选了60首顶峰之作,与金石名家们四处寻觅,“构求二王笔法”,并请来著名摹勒书法家摹刻成碑,《二妙轩碑》遂成。全长1516厘米,高24厘米,由34刻石组成,立于玉泉观内,“庶使后人之来者,按籍而知迹之所在”。这便是天水文化史上颇有名气的“二妙轩”碑帖。随后几百年,它成为多少代人不朽的“二妙轩”情结。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已,宋琬多年与杜诗为伴,虽与诗人阴阳两隔,然知音之感早已驻足心头,似若故交,情同手足。这拾掇起被岁月湮没的文化碎片,与古人作灵界沟通遂成的碑帖,既望能祭祖泽后,亦求慰灵安魂。诗圣孤苦一生,若知有如此知音,定会含笑九泉,道声感谢。

4、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秦州知州王宽离任闲居,一个偶然机会,在秦城西关的一所僧房内,发现了被用作捣衣石的杜诗石刻的断石残碑。尽管只有4首诗160字,但他发现的碑刻正是王书杜诗合璧的旷世奇宝。因为从康熙初年起,秦陇一带战乱四起,二妙轩诗碑散佚,不知去向,仅有少量拓本传世。又一个和隔世知音出现了,足使人无比欣慰。他欣喜如狂,专门写了《二妙轩碑题跋》,第一次提出“诗妙字妙”为“二妙”的称谓;并题写了《题二妙轩碑》一诗:“淳化摹天宝,风流宋荔裳。诗遗百六字,碑获十三行。藤瓦东柯杜,鹅笼东晋王。千秋余二妙,零落赞公房……”,高度评价了二妙轩碑在形式和内容上均达到的完美境界。可惜,王宽之后,《二妙轩碑》下落不明,残存的二妙轩碑石再次散佚,即使碑帖拓片也极少面世。

[1]

作者简介

高丽君,宁夏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