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晋书·张华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晋书·张华传出自于《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人也。初未知名,着《鹪鹩赋》以自寄。郡守鲜于嗣荐华为大常博士卢钦言之于文帝转河南尹丞来拜除佐著作郎顷之迁长史兼中书郎晋受禅,拜黄门待郎,封关内候。数岁,拜中书令,后加散骑常侍。初,武帝潜与羊祜谋伐吴,而群臣多以为不可,唯华赞成其计。

及昊天,诏曰:“尚书、关内侯张华,前与故太博羊祜共创大计,遂典掌军事,部分诸方,算定权略,这筹决胜。有谋谟之勋。其进封为广武县候。增邑万户,封子一人为亭候,千五百户,赐绢万四。”惠帝即位,以华为太子少傅。楚王玮受密诏杀太宰汝南王亮、大保卫瓘等,内外兵扰。

朝廷大恐,计无所出。华白帝:“玮矫诏擅害二公,将士仓卒,谓是国家意,故从之耳。今可遣驺虞幡使外军解严,理必风靡。”上从之,玮兵果败,及玮谏,华以首谋有功,拜右光禄大夫、开府仅同三司、侍中、中书监,金章紫绶。固辞开府。及赵王伦、孙秀将废贾后,秀使同马雅夜告华曰:“今社稷将危,赵王欲与公共匡朝延,为霸者之事。”华知秀等必成篡夺,乃距之。华方昼卧,忽梦见屋坏,觉而急之。是夜难作,诈称诏召华,遂与装颜俱被收。使者至曰:“诏斩公。”

逐害之于前殿马道南,夷三旗,朝野莫不悲痛之。时年六十九。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天下奇秘,世所希有者,悉在华所。由是博物洽闻,世无与比。吴郡临平岸崩,出一石鼓,槌之无声。帝以问华,华曰:“可取蜀中桐材,刻为鱼形,扣之则鸣矣。”于是如其言,果声闻数里。 (选自《晋书•张华传》)

译文

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人。开始未为人所知,作《鹪鷯赋》来寄托自己的心志。郡守鲜于嗣推荐张华作太常博士。卢钦又推荐于文帝司马昭,转为河南尹丞,未上任,授予佐著作郎。不久,迁为长史,兼中书郎。晋武帝受禅让即位,拜为黄门侍郎,封关内侯。

过了几年,又被授予中书令,后来又被加封为散骑常侍。当初,武帝与羊祜暗中谋划伐吴,群臣多以为不可,只有张华赞成这一计划。等到吴被灭,皇帝下诏说:“尚书、关内侯张华,以前与已故太傅羊祜共同制定大计,于是掌管军事,部暑安排各方力量,制定谋略,策划战胜敌人,有出谋划策的功劳。现晋封为广武县侯,增食邑一万户,封其子一人为亭候,食邑一千五百户,赐绢万匹。”惠帝即位,让张华为太子少傅。楚王司马玮授密诏杀太宰汝南王司马亮、太保卫罐等,内外兵乱繁起,朝臣恐惧,手足无措。张华告诉惠帝说:“司马玮以假诏书擅自杀害二公,将士仓促行事,认为这是国家旨意,故听从司马玮。

今皇帝可派特使持幡使外军解除戒严,按理必定顺风而从。”惠帝采纳了张华的意见,司马玮的兵果然失败。等到司马玮被杀,张华因首先献谋有功,拜为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侍中、中书监,金印紫绶。张华坚持辞去开府仪同三司。趁着赵王司马伦、孙秀打算废贾后,孙秀派司马雅夜见张华。告诉他说:“如今社稷将危,赵王想和你共同匡扶朝廷,做霸王的事业。”张华知道孙秀等定会谋篡夺之事,就拒绝了。张华正白天卧床休息,梦见房屋忽然倒塌,醒后心中厌恶。当天夜里灾难发生,司马伦诈称皇帝有诏召张华,于是(张华)与裴頠一起被捕。片刻,使者来到说:“有诏令斩公。”于是(张华)在前殿马道南被杀,并夷灭三族,朝野无不悲痛。终年六十九岁。

张华爱好书籍,死时家无余财,只有文史书籍满架盈箱。天下秘本,世上稀有之书,都在张华家。因此博识多闻,当世无人可比。吴郡的临平一处堤岸崩塌,出现一个石鼓,用槌敲击没有声音。皇帝问张华,张华说:“可取蜀地桐木,刻成鱼形,就可以敲响。”于是照张华的办法去做,果然数里之外都可以听到鼓声。 [2]

作者简介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县(今山东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学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善诗能文,博览经史。十八岁,举进士出身,授羽骑尉、隰城县尉。晋阳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在随李世民征战时,凡王府书檄,驻马即成,言简意尽,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为“十八学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龄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监修国史,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同时负责国史馆,先后监修成《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晋书》。去世后,谥号“文昭”,后配享太宗庙廷。

武德九年(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累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受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陪葬昭陵。[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