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晋书·王徽之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晋书·王徽之传出自于《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王徽之,字子猷,性卓荦①不羁,初为大司马桓温参军,蓬首散带,不综府事。后作桓车骑②骑兵参军,桓问曰:“卿何署?”答曰:“不知何署,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桓又问:“官有几马?”答曰:“不问马,何由知其数?”又问:“马比死多少?”答曰:“未知生,焉知死?”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扳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尝从冲行,值暴雨,徽之因下马排入车中,谓曰:“公岂得独擅一车!”后为黄门侍郎,未几,弃官东归。

子猷性爱竹,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子猷尝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听事坐相待。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

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子猷、子敬③兄弟共赏《高士传》人及《赞》。子敬赏井丹高洁,子猷云:“未若长卿慢世。”其傲达若此。后与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座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摘编自《晋书•王徽之传》《世说新语》) [注] ①卓荦(luò):卓越出众。②桓车骑:指车骑将军桓冲。③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

译文

王徽之字子猷,生性高远而不合群,不受羁绊。起初担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常常蓬着头,衣带散乱,不管府中的公事。后来担任车骑将军桓冲的骑兵参军,桓冲问:“你管理什么部门?”徽之回答说:“好像是管马的。”桓冲又问:“官府里多少马?”回答说:“我不懂有关马的事,又怎么知道马的匹数?” 桓冲又问:“马匹近来死了多少?”回答说:“活马的事还不知道,哪里知道死马的事!”桓冲对他说:“你到府中已经很久了,近日内应该处理政务了。”王子猷开始并没有回答他,只是看着远方,用手支着腮帮子说:“西山早晨很有一股清爽的空气啊。”曾跟从桓冲出行,遇上天降暴雨,徽之就下马挤进桓冲乘坐的车里,对他说:“您怎么能一个人独占一辆车!”后来他又被任命为黄门侍郎,不久辞官归隐。

王子猷生性爱竹,曾经暂时借住别人的空房,随即叫家人种竹子。有人问他:“暂时住一下,何必这样麻烦!”王子猷吹口哨并吟唱了好一会,才指着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没有它!”王子猷有一次到外地去,经过吴中,知道一个士大夫家有个很好的竹园,竹园主人已经知道王子猷会去,就洒扫布置一番,在正厅里坐着等他。王子猷却坐着轿子一直来到竹林里,讽诵长啸了很久,主人已经感到失望,还希望他返回时会派人来通报一下,可他竟然要一直出门去。主人特别忍受不了,就叫手下的人去关上大门,不让他出去,王子猷因此更加赏识主人,这才留步坐下,尽情欢乐了一番才走。

王子猷出国都(建康),船还停在码头上,没有上岸。过去曾经听说桓子野善吹笛,可不认识子野。遇见桓子野在岸上经过,子猷在船中,客人中有认识子野的说:“这人是桓子野。”王子猷便叫人请子野相见,并说:“听说您擅长吹笛,试着为我吹奏一曲。”桓子野当时已经做了大官,一向听到过王子猷的名声,就立即下车,(上船)坐在马扎儿上演奏了三支曲子。演奏完毕,就上车走了。客主没说一句话。

子猷、子敬一同读《高士传》一书所记的人和所写的《赞》,子敬很赞赏井丹的高洁,子猷却说:“比不上长卿那样不拘礼法,不在乎世人讥评。”他就是这样傲岸豁达。后来,和子敬都病得很重,而子敬先去世。子猷问侍候的人说:“为什么一点也没有听到子敬的音讯?这是已经去世了!”说话时一点也不悲伤。于是就叫来车子去奔丧,一直都没有哭。王献之平时喜欢弹琴,王徽之便一直进去坐在灵座上,拿过王献之的琴来弹。琴弦怎么也调不好,就把琴扔到地上说:“子敬,子敬,人和琴都不在了!”说完就悲痛得昏了过去,很久才醒过来。过了一个多月也去世了。[2]

作者简介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县(今山东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学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善诗能文,博览经史。十八岁,举进士出身,授羽骑尉、隰城县尉。晋阳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在随李世民征战时,凡王府书檄,驻马即成,言简意尽,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为“十八学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龄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监修国史,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同时负责国史馆,先后监修成《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晋书》。去世后,谥号“文昭”,后配享太宗庙廷。

武德九年(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累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受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陪葬昭陵。[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