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晋书·荀羡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晋书·荀羡传出自于《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荀羡字令则。清和有准。才年七岁,遇苏峻难,随父在石头,峻甚爱之,恒置膝上。羡阴白其母,曰:“得一利刀子,足以杀贼。”母掩其口,曰:“无妄言!”年十五将尚寻阳公主羡不欲连婚帝室乃远遁去监司追不得已乃出尚公主拜驸马都尉弱冠,与琅邪王洽齐名。

穆帝以为抚军参军,征补太常博士,皆不就:后拜秘书丞、义兴太守。征北将军褚裒以为长史。既到,裒谓佐吏曰:“荀生资逸群之气,将有冲天之举,诸君宜善事之。”寻迁建成将军、吴国内史。除北中郎将、徐州刺史,监徐兖二州、扬州之晋陵诸军事。殷浩以羡在事有能名,故居以重任二时年二十八,中兴方伯,未有如羡之少者。羡寻北镇准阴,屯田于东阳之石鳖。寻加监青州诸军事,又领兖州刺史,镇下邳。羡自镇来朝,时蔡谟固让司徒,不起,中军将军殷浩欲加大辟,以问于羡。羡曰:“蔡公今日事危,明日必有桓文①之举。”浩乃止。

及慕容俊攻段兰于青州,诏使羡救之。俊将王腾、赵盘寇琅邪、鄄城,北境骚动。羡讨之,擒腾,盘迸走。军次琅邪,而兰已没,羡退还下邳。是时,慕容兰以数万众屯汴城,甚为边害。羡自光水引汶通渠,至于东阿以征之。临阵,斩兰。帝将封之,羡固辞不受。先是,石季龙死,胡中大乱,羡抚纳降附,甚得众心。以疾笃解职。后除右军将军,加散骑常侍,让不拜。升平二年卒,时年三十八。帝闻之,叹曰:“荀令则、王敬和相继凋落,股肱腹心将复谁寄乎!”追赠骠骑将军。 (节选自《晋书•荀羡传》) [注]桓文:齐桓公和晋文公,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的国君,春秋时期的霸主,二人都以“尊王”相号召而成就霸业。

译文

荀羡字令则。为人清静平和而有准则。年仅七岁时,碰上苏峻发动叛乱,荀羡跟随父亲在石头城,苏峻很喜欢他,经常抱他坐在膝盖上。荀羡暗地里告诉自己的母亲,说:“我如果有一把锋利的刀子,就足以杀死这个叛贼。”母亲掩住他的嘴巴,说:“不要乱说!”荀羡十五岁时,将娶寻阳公主为妻,荀羡不想与皇家联姻,于是逃往远处。监司追赶,荀羡不得已,才出来与公主结婚,被授予驸马都尉的官职。二十岁时,与琅邪人王洽齐名。晋穆帝又让他担任抚军参军,征召他补任太常博士,荀羡都不赴任。后被授予秘书丞、义兴太守的官职。征北将军褚裒让他担任长史。 荀羡到任后,褚裒对他的僚属说:“荀羡凭借出众的才气,将会有惊人的壮举,各位应当好好侍奉他。”不久荀羡就升任建威将军、吴国内史。授予北中郎将、徐州刺史,监徐州、兖州二州及扬州之晋陵诸军事。殷浩因为荀羡居官任事有能干的名声,所以委以重任。荀羡当时只有二十八岁,晋朝中兴以来的地方长官中,没有像他那样年轻的。荀羡不久往北亲自镇守淮阴,在东阳的石鳖屯田。不久又增加监管青州各项军事的任务,并兼任兖州刺史,镇守下邳。

荀羡从下邳来到朝廷,当时碰上蔡谟坚决辞让司徒的官职,不出来任职,中军将军殷浩想治他死罪,就此事询问荀羡。荀羡说:“如果现在蔡公遭遇不测,他日一定会发生齐桓公、晋文公那样兴兵问罪的事。”殷浩于是作罢。等到慕容俊在青州攻打段兰,皇帝下诏让荀羡前去救援段兰。慕容俊的属将王腾、赵盘侵犯琅邪、鄄城,北部边境不得安宁。荀羡前去征讨他们,擒获了王腾,赵盘逃走。军队驻扎在琅邪,可段兰已全军覆没,荀羡于是退还到下邳。

这时,慕容兰率领数万兵马屯据汴城,给东晋造成极大边患。荀羡便开通河渠从光水引汶水,一直到达东阿来征讨慕容兰。荀羡亲临战阵,斩杀了慕容兰。皇帝准备封给荀羡爵位,荀羡坚决推辞不接受。此前,石季龙去世,胡人统治的地区大乱,荀羡安抚收纳前来投降和归附的,深得人心。荀羡因为病重而被解除职务。后来被授予右将军的职务,加散骑常侍,荀羡推让不接受。升平二年荀羡去世,当时只有三十八岁。皇帝听说荀羡去世,叹息说:“荀令则、王敬和相继去世,还有谁能成为我的得力助手与亲信呢?”追赠荀羡骠骑将军。[2]

作者简介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县(今山东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学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善诗能文,博览经史。十八岁,举进士出身,授羽骑尉、隰城县尉。晋阳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在随李世民征战时,凡王府书檄,驻马即成,言简意尽,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为“十八学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龄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监修国史,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同时负责国史馆,先后监修成《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晋书》。去世后,谥号“文昭”,后配享太宗庙廷。

武德九年(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累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受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陪葬昭陵。[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