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晋书·蔡豹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晋书·蔡豹传出自于《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蔡豹字士宣,陈留圉城人。豹有气干,历河南丞,长乐、清河太守。避乱南渡,元帝以为振武将军、临淮太守,迁建威将军、徐州刺史。初,祖逖为徐州,豹为司马,素易豹。至是,逖为豫州,而豹为徐州,俱受征讨之寄,逖甚愧之。

是时太山太守徐龛与彭城内史刘遐同讨反贼周抚于寒山,龛将于药斩抚。及论功而遐先之龛怒以太山叛攻破东莞太守侯史旄而据其坞石季龙伐之龛惧求降元帝许焉既而复叛归石勒,勒遣其将王伏都、张景等数百骑助龛。诏征虏将军羊鉴、武威将军侯礼、临淮太守刘遐、鲜卑段文鸯等与豹共讨之。诸将畏懦,顿兵下邳,不敢前。豹欲进军,鉴固不许。龛遣使请救于勒,勒辞以外难,而多求于龛。龛知勒不救,且患伏都等纵暴,乃杀之,复求降。元帝恶其反覆,不纳,敕豹、鉴以时进讨。鉴及刘遐等并疑惮不相听从,互有表闻,故豹久不得进。于是遣治书御史郝嘏为行台,催摄令进讨。豹欲径进,鉴执不听。尚书令刁协又奏免鉴官,委豹为前锋,以鉴兵配之,降号折冲将军,以责后效。豹进据卞城,欲以逼龛。时石季龙屯钜平,将攻豹,豹夜遁,退守下邳。徐龛袭取豹辎重于檀丘,将军留宠、陆党力战,死之。

豹既败,将归谢罪,北中郎王舒止之,曰:“胡寇方至,使君且当摄职,为百姓障捍。贼退谢罪,不晚也。”豹从之。元帝闻豹退,使收之。使者至,王舒夜以兵围豹,豹以为他难,率麾下击之,闻有诏乃止。舒执豹,送至建康,斩之,尸于市三日,时年五十二。 豹在徐土,内抚将士,外怀诸众,甚得远近情,闻其死,多悼惜之。 (《晋书•蔡豹传》)

译文

蔡豹字士宣,是陈留圉城人。蔡豹有气魄才干,历任河南丞,长乐、清河太守。后避乱南渡,晋元帝司马睿任命他为振武将军、临淮太守,又升任建威将军、徐州刺史。当初,祖逖担任徐州刺史,蔡豹为司马,祖逖很看不起蔡豹。到此时,祖逖任豫州刺史,而蔡豹任徐州刺史,都受征讨之任,祖逖感到很惭愧。

这时泰山太守徐龛与彭城内史刘遐一同在寒山征讨反贼周抚,徐龛的部将于药斩杀周抚。到论功行赏时,刘遐却排在徐龛前面。徐龛发怒,于同年四月据泰山反叛,徐龛打败东莞太守侯史旄而占据他的壁垒。石季龙攻打徐龛,徐龛很恐惧,请求归降朝廷,晋元帝于是同意。不久徐龛背叛东晋归附石勒,石勒派部将王伏都、张景等数百名骑兵援助徐龛。晋元帝命征虏将军羊鉴、武威将军侯礼、临淮太守刘遐、鲜卑段文鸯等与蔡豹一同征讨徐龛。

诸将胆怯软弱,在下邳屯兵驻扎,不敢进兵。蔡豹想要进军,羊鉴坚决不同意。徐龛派使者向石勒请求救援,石勒以有外难为由拒绝,反而向徐龛要求许多。徐龛知道石勒不来救援,又忧虑王伏都等纵施暴行,就把他们杀死,再次请求归降东晋。晋元帝憎恶他反反复复,不接受其归降,下令蔡豹、羊鉴按时(抓紧)进兵征讨。由于羊鉴和刘遐等都疑虑畏惧互不信任配合,都有表奏给朝廷,所以蔡豹久久不能进兵。于是派治书御史郝嘏为行台,催促监督进军征讨。

蔡豹要直接进兵,羊鉴执意不从。刁协又奏请免羊鉴之职,委任蔡豹为前锋,让羊鉴军配合,降号为折冲将军,以观后效。蔡豹进据卞城,想以此威胁徐龛。当时石虎屯兵在钜平,将要进攻蔡豹,蔡豹连夜逃走,退守下邳。徐龛在檀丘袭击夺抢蔡豹的辎重,将军留宠、陆党力战,死于阵中。 蔡豹战败后,准备回朝请罪,北中郎王舒制止他说:“胡寇将到,使君应当暂且代行职权,保护百姓。等贼退后再请罪也不晚。”蔡豹同意。晋元帝听说蔡豹败退,派人拘捕他。使者到后,王舒夜间派兵围捕蔡豹,蔡豹认为是敌兵来犯,就率领部下攻击,听说有诏令才停下来。王舒拘捕蔡豹,将他送到东晋都城建康,下令将他斩首,并在集市中陈尸示众三天,时年五十二岁。

蔡豹在徐州为政,在内安抚将士,在外怀柔民众,很得远近人的人心,听说他被处死,人们都很痛惜。[2]

作者简介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县(今山东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学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善诗能文,博览经史。十八岁,举进士出身,授羽骑尉、隰城县尉。晋阳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在随李世民征战时,凡王府书檄,驻马即成,言简意尽,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为“十八学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龄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监修国史,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同时负责国史馆,先后监修成《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晋书》。去世后,谥号“文昭”,后配享太宗庙廷。

武德九年(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累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受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陪葬昭陵。[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