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僖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晋僖侯
晋釐侯 (?-前823年),又称晋僖侯,姬姓,名司徒,是西周诸侯国晋国的第七任国君,晋靖侯之子。
人物生平
僖侯十八年(前823年),僖侯死,其子晋献侯姬籍继位。史称晋僖侯俭而不中礼,由是唐之变风始作。
晋国简介
晋国疆域晋国,周代春秋时期诸侯国名,出自周成王弟唐叔虞。疆域约为今山西省南部。唐叔虞之子晋侯燮父徙居晋水,至晋孝侯时,国都名翼(今山西翼城县);曲沃代翼之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县东南),别都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公元前403年,晋国卿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自立为诸侯,分裂晋国。周威烈王赐三家为诸侯,于是韩国、赵国、魏国三国分晋,晋国灭亡。
因名废官
旧时,对帝王将相或尊长,不直接称其名,谓之“避讳”。如遇此类文字时,要用一定的方式、方法来回避,否则就是犯讳,尤其是犯了君主的讳,是一种大不敬的行为,轻者遭到杖责,重则招来杀身之祸。
《左传·桓公六年》记载,鲁桓公生了儿子,向大夫申繻问起名。申繻对曰:“……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晋以僖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先君献,武废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
晋僖侯名司徒,因避讳之说,便废除了当时的司徒官职,到晋文公称中军。
相关史料
《史记·晋世家》:十八年,靖侯卒,子釐侯司徒立。釐侯十四年,周宣王初立。十八年,釐侯卒,子献侯籍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