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曾贯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曾贯万(1808-1887年)又名三利,字奕贤,号鸣翔,花名叫矮哥三,广东五华园墐乡客家人。他是沙田山厦围曾大屋的兴建者, 建于1848年,前后共花了十六年才竣工, 那三堂四横上下两层九十九间房子的围龙式建筑格局,有如一座中式城堡, 于2009年12月18日确定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 。[1] 在光绪年间得“诰授奉直大夫”一衔,成为朝廷官员。[2]

早年经历

曾贯万出生于一个大家庭,但因为是细房,人口又少,常给大房欺负,16岁便随兄长曾辉贤来港谋生,靠出卖劳力维生。据说,由于他初时不懂打石,故只是在茶果岭一处石塘做伙头,但因性格乖巧,不久就转做了打石学徒,数年间更升为头目,那时由于香港突然发生瘟疫,工人纷纷回乡躲避,连累不少石塘倒闭,曾贯万亦失业。

惟求生活,他发现到与茶果岭一海之隔的西湾河泊了不少渔船,便想到每日取山溪淡水卖给渔民,同时兼售杂货,以捱过艰难时期, 于是他便搬到对面海居住。

一夜暴富传闻

传闻在某天夜里,曾贯万到海滨乘凉,他突然看见高耸的柏架山上有一点火光,乍明乍现,诡秘古怪,如是者连续数个晚上,他都看见那点神秘火光良久不灭。那时曾贯万年才廿九,在好奇心之下毅然冒险上山,查明底蕴!

一晚趁天气不错,便独自提着灯笼上山。他心里想:“只要把灯笼放到疑似发光处,下山后再看看两点火光可有重叠,便能得出位置所在。”如是者也不知他上山下山了多少次,竟真的给他找出光点所在,谁知却是大为失望! 一直以为那深山定是藏了甚么奇珍异宝, 夜里方会散发奇光,谁知满山尽是大石头的山坡, 荒凉一片, 唯一特异之处,就只有那些如屋子般大小的光滑巨石,以及在稍高处的一块吕字形石, 石身上小下大,有若一石人孤零零地在山脊上站立。当时, 他居高临下,仔细观察四周环境,但见面前广宽的海湾,海水缓缓由左而右流过,看得人心旷神怡,突悟道:“难道这里竟是一处风水龙穴,午夜燐火正是留给有缘人的启示?”

话说当年在茶果岭石塘开山时,他曾捡获两片弃在山边的臂骨, 他动了恻隐之心,便找了个陶瓮盛载骨殖,放在居处附近,闲来便当作祖先供奉。如今他认为眼前是一块风水地,便想到埋葬那副无名骨殖到此。

十六瓮咸鱼之下全是白银和碎金

传说当曾贯万葬下了那两片无名骨殖后,他翌年夏天便接了一帮奇怪的买卖。

1838年, 一批来历不明的渔民向曾氏兜卖十六瓮咸鱼。碍于天气热,西湾河人口不多,曾贯万仅以每瓮八百钱的价钱,买了四瓮,但渔民却没有拿走馀下的咸鱼,反而全数寄存到铺里,声称稍后再取,谁知却是一去不回。曾贯万发现在全部瓮中咸鱼之下,全是白银和碎金。事后推测,那些渔民都是海盗扮的,却不知抢回来的咸鱼瓮底藏满金银。曾贯万一夜暴富!

四年后英国人登陆香港岛,曾贯万设立三利石厂, 取得筲箕湾石塘的开采权,承办了大量政府工程,旧最高法院薄扶林 19 世纪中期的建设和后来薄扶林水塘建造所需的大量石材,有相当部分正是由三利石厂提供。[3]终成一代巨富。

由于曾贯万的发迹和安葬无名先人的时间十分接近,所以他一直视无名先人为恩公。该墓呈半月形,作月白色,阔约30呎,乃是典型的客家坟式样。整座墓是用水泥铺成,四周不见任何装饰物, 墓碑只是一块粗糙的小麻石。墓碑上刻有“曾氏福德公之墓”七字,而上下款分别是“道光十七年丁酉岁孟春月重修”和“祀主曾奕贤立”。 “福德”二字则有两种解释,一是墓内先人并非嫡亲,亦不知其名,遂称作“福德”。二是墓内先人有恩德于建墓者,故建墓者以子孙自居,把他视作祖先看待。

曾氏子孙奉行的一条祖训

曾氏每年清明节到筲箕湾拜山的通告
原图链结 来源出处橙新闻

凡我曾氏子孙,每年春祭,必先到西湾河山上拜祭无名先人,然后才拜祭自家先祖。——曾贯万

曾贯万有此遗训,主要是训励子孙不要忘本,因为他深信自己的成就,是靠扦葬一位无名先人的骨殖到今港岛柏架山的风水地而来。

曾大屋村长曾炳坤还介绍,为感谢“福德公”的恩泽,“拜太公”也是曾大屋人每年的习俗,上山拜祭的曾氏族人可获派一笔奖金,超过七十岁的长者还会额外多派一份,而奖金则来自曾氏物业租金和子孙捐款。[4]

风水名穴

据风水师说,墓穴的位置暗合“木钳穴”的风水法度,所以该处确是个龙穴。“木钳”即树枝桠杈,因为柏架山是一座“木形山”,它所落下的山脊便等如树木枝干,而横财穴就如生长在桠杈里的果实,是其精华所在,又由于墓中的骨殖是曾贯万亲手埋葬,故名穴荫生的福份便全数落在他的身上。

风水师又指出,由于墓穴对着广阔的维多利亚港,《青囊序》中言“山管人丁、水管财”,是以其后人财运亨通;而在四周山头的巨石,风水学说称之为“仓库”,亦主发富;至于那“石人”乃是站岗看守龙穴的侍卫,暗示发贵,如此加上墓的方向配合了元运,曾贯万便误打误撞,在葬下无名骨殖后不及一年而速发,但因穴前的海水是打斜流经,故他获得的不是正财而是横财,故该穴大可称之为〔横财无名穴〕。

若非曾氏的好心地,这一段好心有好报的美事亦难发生,古人言:“山地好,不如心地好!”相信就是这个意思了![5]

轶事

在筲箕湾耀东邨对上山头的一座佛堂“极乐洞”,传闻曾贯万是为了纪念女儿而建造。

日本侵华期间,曾贯万的子孙常救济难民,更会收留无家可归者,由于难民都不识得当地名称,因见客家围村规模宏大,便都叫山厦围做“曾大屋”。

曾贯万去世后,曾葬大埔尾稔凹吉穴,但因明堂山泥下陷,2001年末移葬沙田水泉澳其妻在牛角窝的墓地附近。

视频

【曾氏福德公之墓】曾大屋建造者 曾贯万 的 故事 Tsang Tai Uk, traditional Hong Kong old walled village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