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有爪动物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有爪动物是中国科技名词,属于科技术语。

汉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古老文字系统[1],直到现在我们仍在使用。其不单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记录者、传承者。可以说,汉文字是中华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目录

名词解释

有爪动物门的动物极有可能和节肢动物(Arthropoda)和缓步动物门动物(Tardigrada)是近亲,它们共同构成裂足动物超门(Panarthropoda)。1825年Landsdown Guilding以科学的方式描述了该门的第一个属的动物,他当时认为这种动物是腹足纲(Gastropoda)动物,如蜗牛的变种。这种理论的根据是两者蠕虫样,有简单脑部,眼部结构,有体节,成对的排泄器官。但这些并不为最新的分类法所接受。有爪动物介于环节动物与节肢动物之间兼具各自特征,与环节动物相似的特征是:柔软的身体、无关节的附肢、逐节排列的肾管、肌肉体壁、色素杯状的单眼和具纤毛的生殖管,和节肢动物的特征是角质层、管状心脏和开放式循环系统、用气管呼吸以及血腔的存在,因此它们曾被认为是这两个门中间“缺失的环节”(missing ring) [3]。有爪动物足末端有两个爪似节肢动物的步足,所以也有一种说法认为 有爪动物为节肢动物门下的一纲,叫有爪纲(Onychophora)或原气管纲(Prototracheata)。

外形特征

体呈蠕虫形,有触角,不分节。雌雄异体,多为胎生,直接发育。形态介于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之间,兼具这两门动物的特征。

结构

头部具有一对触角,在其基部各有一个单眼,其结构类似于环节动物,无复眼。腹面有一对爪状大,的侧翼有一对口乳突,能排出保护性分泌物。躯干部不分节,每对附肢意味着一个体节。用数目在不同的种类中变化比较大,通常为14-43对,粗短,末端爪状,不分节,为一中空的体壁突起,由前面后波浪式地伸缩来完成移动。

体表没有几丁质外骨骼,而复有薄的、有弹性的角质层。角质层不会硬化,蜕皮是一块块地脱落而不其他节肢动物那样整个一次蜕皮。皮肤通常是蓝灰色、橙色、绿色、黑色或白色,同时覆有许多疣状小结节感觉毛,这些感觉毛使它们呈天鹅绒般的外表。

体壁为皮肤肌肉囊结构,由外而内包括角质膜、上皮和肌肉层。肌肉层为平滑肌,层状排列,自外而内由环肌层、斜肌层和纵肌层组成。体腔为血体腔,内脏器官位于其中。

口由口叶包围着,具一背齿和一对侧颚,用于把握和切割猎物。有个肌肉质的咽,消化管为一直管,前后肠均短,中肠几乎和身体等长。一对唾液腺开口于咽的两侧,分泌消化酶注人猎物体内,已半消化了的猎物组织被吸收到口里。大多数有爪类是肉食性的,捕食毛虫、昆虫、蜘蛛、螺类和蝠虫等,有些有爪类生活在白蚁巢内取食白蚁。它们用触角发现猎物,由口叶和咽捕捉,再由大颚将其体壁撕开,然后注人消化酶。

每一体节都有一对后肾管,每一肾管由一个具纤毛的囊状漏斗、导管和开口于足基部的肾孔组成。和其他大多数陆生无脊椎动物一样,主要的排泄物是尿酸。位于中肠的吸收细胞排出结晶状的尿酸。某些围心细胞,起着肾原细胞的作用,储存由血液中来的排泄物。

通过分布到身体各处的气管进行呼吸,气管由遍布于体表的气孔和外界相通。这些小孔永久性地开放,体内水分很容易丧失,因此有爪类必须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气管系统同样容易引起栉蚕被水淹死,所以这个门的现存种类没有水生的。

开放式的循环系统,在围心窦处有一背部管状心脏,每一节有一对心孔。

有一对具连索的脑神经节和一对分得很开的、具有神经相连的神经索。但左右两条神经索没有明显的神经节。从脑发出神经到头部和触角,从两条神经索发出神经到体壁和足部。感觉器官包括有色素杯的单眼、口周围的味刺、体被上的触乳突等。

生殖

有爪类雌雄异体,生殖器官成对。以非常奇怪的方式生殖。雄性将精包产在雌性体表,或背面或侧面,并大量堆积。白细胞溶解在精包下的体被,精子进入体腔并在血液中迁移,最后到达卵巢并使卵子受精。有爪类有卵生、卵胎生或胎生的,都为直接发育。

种类

现存种类已知大约110种。它们生活在许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包括墨西哥、中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群岛、西印度群岛和喜马拉雅山等。通常生活在落叶层或倒下的树干下等潮湿环境以抵御干燥。现存种类相当小,最大的可达20 cm。知道最清楚的种类是栉蚕(Peripatus)、大栉蚕(Macroperipatus)等。我国西藏高原曾报道过有盲栉蚕(Typhloperipatus)。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