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朝阳沟游记 (50)(赵呆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朝阳沟游记 (50)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朝阳沟游记 (50)》中国当代作家赵呆子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朝阳沟游记 (50)

谁若知道我的底细,听说我要专门到朝阳沟游玩,肯定会带几分嘲笑甚至鄙夷的。由于我的老家在登封大冶西施村,距离朝阳沟只有三四公里的距离,中间仅隔了一道长沟。

小时候,跟着羊群拾羊屎蛋,跟着光棍汉看露天电影,印象中都曾到过朝阳沟。后来到县城上高中,几次从大冶镇子上坐车,也都走朝阳沟村边路过。

但是,可能是“灯下黑”缘故,至今想来,竟对朝阳沟一点特殊的记忆都没有,特别是看着一样样关于它的文字,更让我这个本乡本土的人有些惭愧。

当驱车到达朝阳沟村口时,一个近几年才建的青石牌坊临路矗立着,两边石柱上的对联虽平仄极为不合,但意思明白晓畅。上联是:昔日曹家湾;下联是:今天朝阳沟。

这副对联不仅直接了当地说明了这个地方的前世今生,而且更道出了这个地方的神奇。别小看这巴掌大的山窝窝,在中国戏曲史上,特别是豫剧史上,竟一古一今产生了两部经典大戏,且都是难以逾越的艺术高峰。

它的原名曹家湾,我们当地人又都叫它曹村,曲剧《卷席筒》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主人公小苍娃儿有一句著名唱词:“我家住登封小县,离城二十五里曹家湾。”说的正是此地。

它的今名朝阳沟,众所周知,又是从现代豫剧的扛鼎之作《朝阳沟》而来。《朝阳沟》是著名剧作家杨兰春1958年在此地蹲点,并依当时曹村人抗旱浇麦的生产生活创作出来的。1976年,曹村的干部和群众联名上报公社,要求把曹村大队改名为朝阳沟大队,并得到了批复,从此,朝阳沟的名字就很快叫响,1974年于本村建成的水库也更名为“朝阳沟水库”,1976年修建的由此到开封杞县的762窄轨铁路,也起名为“朝杞铁路”,其中的“朝”字,就是朝阳沟。

过了石牌坊不远,村边电线杆上有个去“朝阳寺”的指示牌,按照指向,驱车沿着顺沟的水泥路一路上行,可除了两边村民的各式房舍,竟没有看到古寺模样的建筑,一直到“朝阳沟水库”的大坝横在眼前,才只好下车寻看。

朝阳沟水库位于朝阳沟村的上游位置,可水库所在的沟也并不叫朝阳沟,而是古书上说的“平洛溪”河道,郦道元《水经注》云:“水发玉女台下平洛涧,世谓之平洛水。吕忱所谓勺水出阳城山,盖斯水也。又东南流注于颍。”按现在的行政区位描述,平洛溪即从登封市唐庄乡的嵩山九龙潭发源,先流入纸坊水库,再向东南流经卢店镇,又吸纳二郎沟水等支流,后入大冶镇的朝阳沟水库,向下几里折西到因武则天当年宴请群臣而闻名天下的石淙河,最后汇入告成镇境内的颍河。看徐霞客的《游嵩山日记》,他老人家从新密过来,夜宿登封景店后,第天应是沿着平洛溪东岸而到石淙的。

朝阳沟水库依平洛溪两边的丘陵夹沟最窄处筑坝而成,东边的山丘俗称花椒岭,西边的山丘俗称卢店岭。该水库是由当时的大冶公社为解决下游的农田灌溉和村民吃水,而发动全公社民工修建的,从1973年11月开工,历时一年建成。可现在看来,这水库的修建大大影响了下游石淙河的水位,特别是下游煤矿开采,又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污染,如今的石淙河除灰头土脸之外,再难听到河水的“淙淙”之声。

站在朝阳沟水库大坝上北望,库水少得可怜,临坝处已露出库底,并野生了一大片芦苇,冬日暖阳下,顶着白白的芦花,颇有几分文艺范儿。水库北端,因郑州至登封的旅游快速路通过,飞架了一座钢构斜拉的厢式特大桥,远山近水相衬着,为水库增加了不少姿色。

朝阳寺呢?问在坝边晒暖的几位老人,他们极为热情的指路,说有两种方案可选,一是照原路返回,还到“朝阳寺”指示牌那里,顺着所指方向的一个小小村巷往北坡上走,500米左右即到;二是由大坝东边顺水泥路仍往上行,直到山顶,过了银环亭,再一路顺坡南下,半腰处是杨兰春墓,再往下就又到了村口的“朝阳寺”指示牌处。

本次游玩最主要还是冲着杨兰春墓来的,自然选了后者。

[1]

作者简介

赵呆子,笔名海鸥。曾经从事过15年新闻宣传工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