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蘆花 | |
---|---|
圖片來源 |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430533&sid=5668808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蘆花 漢語拼音:Lú Huā |
蘆花,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蘆葦(PhragmitescommunisTrin.[P.australis(Cav.)Trin.])的花。秋後採收,曬乾。生於河流、池沼岸邊淺水中,分布於全國大部分地區。味甘,性寒,具有止瀉、止血、解毒的功效,常用於吐瀉、衄血、血崩、外傷出血、魚蟹中毒、乾霍亂、心腹脹痛。[1]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蘆花
拼音名:Lú Huā
英文名:Reed flower
別名:葭花、蘆蓬蕽、蓬蕽、蓬茸、水蘆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ragmites communis Trin.[P.australis(Cav.)Trin.]
出處
出自《唐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蘆葦的花。
採收和儲藏
秋後採收,曬乾。
原形態
蘆葦,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3m。地下莖粗壯,橫走,節間中空,節上有芽。莖直立,中空。葉2列,互生;葉鞘圓筒狀,葉舌有毛;葉片扁平,長15-45cm,寬1-3.5cm,邊緣粗糙。穗狀花序排列成大型圓錐花序,頂生,長20-40cm,微下垂,下部梗腋間具白色柔毛;小穗通常有4-7花,長10-16cm;第1花通常為雄花,穎片披針形,不等長,第1穎片長為第2穎片之半之半或更短;外稃長於內稃,光滑開展;兩性花,雄蕊3,雌蕊1,花柱2,柱頭羽狀。穎果橢圓形,與內稃分離。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河流、池沼岸邊淺水中。
資源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
性狀
性狀鑑別
完整者為穗狀花序組成的圓錐花序,長20-30cm。下部梗腋間具白柔毛,灰棕色至紫色。小穗長15-20mm,有小花4-7朵,第1花通常為雄花,其他為兩性花;穎片線形,展平後披針形,不等長,第1穎片長為第2穎片之半或更短;外稃具白色柔毛。質輕。氣微,味淡。
化學成分
花含戊聚糖(pentosan),纖維素(cellulose)和木質素(lignin)。
性味
甘;寒
功能主治=
止瀉;止血;解毒。主吐瀉;衄血;血崩;外傷出血;魚蟹中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燒存性研末吹鼻。
各家論述
- 1.《唐本草》:水煮濃汁服,主霍亂。
- 3.《本草綱目》:燒灰吹鼻,止衄血,亦入崩中藥。[2]
- 2.《本草圖經》:煮濃汁服,主魚蟹中毒。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