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卡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木卡姆渊源于西域土著民族文化,又深受波斯—阿拉伯音乐文化的影响。“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在现代维吾尔语中,“木卡姆”主要意思为“古典音乐”。木卡姆,被称为维吾尔民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
“木卡姆”的产生
早在维吾尔族祖先从事渔猎、畜牧生活时期就产生了在旷野、山间、草地即兴抒发感情的歌曲,后来经不断融和、衍变,到公元12世纪,发展形成了“博亚万”组曲,这就是“木卡姆”的雏形。“木卡姆” 正式纳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是与一位伟大的维吾尔族女性——阿曼尼萨(公元1533-1567年)密不可分的。1547年,酷爱音乐和诗歌的阿曼尼莎,成为以新疆莎车为首都的叶尔羌汗国的王后[1]。她召集大量乐师和木卡姆演唱家,大规模整理“木卡姆”,使之系统化和规范化,并改掉了原“木卡姆”歌词中难懂的阿拉伯语外来语词汇、古维吾尔语词汇和陈旧的宫廷诗词,同时还创作了“依西莱提安库孜”这一新木卡姆。从而整理出结构完整、体系严密、朗朗上口、易于理解的全新“木卡姆”。 19世纪,这套“木卡姆”被逐步精缩为十二部套曲,每部套曲约演奏两个小时。这被浓缩后的“木卡姆”,定名为“十二木卡姆”,但无文字纪录。
“木卡姆”的分布及传承
今天,木卡姆分布地区很广,种类繁多。阿拉伯、波斯、土耳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均有木卡姆,但就其种类来说,在世界上,新疆维吾尔族的木卡姆种类最多,有一系列带有地域性特色的套曲,如《哈密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刀朗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
长期以来,十二木卡姆是师徒相传,口传心授。这种传承形式,在岁月风尘的荡涤下,极易耗散。加之十二木卡姆体系太庞大,词意太深奥,曲牌太绵长,完整死记硬背下来非常困难,到解放前夕,十二木卡姆已濒临灭绝。为了抢救这濒于失传的音乐瑰宝,1950年,文化部派出音乐家万桐书、刘炽等音乐家组成“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组”开始了艰辛的挖掘、整理工作。音乐家们找到“十二木卡姆”的唯一能完整演唱者、维吾尔族著名老艺人吐尔迪阿洪老人,用一台老式钢丝录音机录下了十二木卡姆的全部内容。用了将近6年时间,才将曲谱、歌词整理完毕。经过整理和编辑,1960年,正式出版了《十二木卡姆[2]》:包括古典叙诵歌曲、民间叙事组歌、舞曲、即兴乐曲340余首。
新时期,新疆继续加大十二木卡姆的拯救力度。上世纪八十年代相继成立了自治区木卡姆研究室、新疆木卡姆艺术团。同时出版了《十二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等书籍和光盘。1996年,新疆艺术学院成立了木卡姆表演艺术班。
视频
木卡姆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独具感染力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第一星座网, 2015-5-22
- ↑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24CD,豆瓣, 201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