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板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木板书是河北省石家庄市一带流行的一种汉族曲艺曲种。顾名思义,就是演唱者打着木板(檀木、红木或梨木)说唱长篇大书。木板书的表演形式非常简便,演员只需一副木板,一面小鼓。因此,木板书也叫做木板大鼓。木板书大多是一人演唱(单口),也可以两人演唱(对口),有说白,有唱词,说唱并重。[1]
形式
木板书 木板书的表演形式,为演员右手执鼓楗击 鼓,左手执 木板击节。歌来随意,腔调灵活,可据演员自身条件自由发挥,表现力很强。所用矮脚鼓与西河大鼓、山东大鼓、 河南坠子的 书鼓相同;木板用硬响木制成,与 京韵大鼓、 梅花大鼓的鼓板相似。另有 醒木、 扇子、 方巾做道具。演员大多都有演唱两个曲种的技艺,有些演员则有弦时唱西河大鼓,无弦时唱木板书,或因地而宜,如在西河大鼓响地即唱西河大鼓,到木板书响地即唱木板书。木板书多为一人“单档”表演,但也有例外,如申瑞海、申瑞萍兄妹则由二人唱“对口”,樊春秀、王素贞、郭金铃则由三人唱“三插口”。
木板书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形成后逐渐繁荣发展,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已广泛流行各地,申瑞海、申瑞萍、樊春秀、申成和等除在本地唱红外,也曾辗转驰名于北京天桥、天津 谦德庄和山西太原、大同等地。邓焕江在哈尔滨,陈利江、李田奎在鲁西北、冀南一带也均成响档。
木板书进入城市后,演员久占书馆“靠地”说书,学演了大量长篇书目,如《海公案》、《包公案》、《薛家将》、《杨家将》、《明英烈》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有些演员大量编演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段,配合中心工作,参加政治宣传演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由于该曲种好学易唱,方便灵活,在业余文化活动中得到普及,发展很快。专业演员如石家庄曲艺队的樊春秀编演的中篇书目《丰收之后》,在各地演唱很受欢迎,河北省曲艺工作室于1963年将其作品印发全省推广。此外,申瑞海、陈利江、李田奎等说唱的《新儿女英雄传》、《烈火金钢》、《白毛女》和《夺印》等,是木板书在新时代上演的新书目。
简介
作为一种汉族民间艺术,木板书的唱词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琅琅上口,讲究大众化、口语化,大多是方言土语,群众听起来格外亲切。曲调没有冗长委婉的行腔,简朴有力,高亢豪放,富有健康活泼的地方特色。演员说唱采用当地口音,乡土气息浓郁。所以外地人又称之为“怯大鼓”。
木板书的起源,尚无实据可查。据说木板书的唱腔是在冀中汉族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了买卖人的叫卖声发展而来的。
木板说书,只在石家庄地区滹沱沿岸的村寨流行,有道是:西不上山(太行),东不过杆(深泽铁杆镇),北不入营(无极一溜营),南不出城(藁城),可以看出,木板书最早流行在深泽、无极、藁城、赵县等一带农村,因为它易学、易唱、易懂、风格朴实,深受群众的欢迎,很快普及到冀中各县。千口百腔唱木板,虽流派不同,各有创新,根底都是一师传承,开腔总不离“说的是”,此三字当先,是真师正传的验证,否则被视为“奴生子”,意思是“从师娘手里偷来的艺儿”。开口词也是技艺高下的显摆,这在滹沱方言叫做“美不美,头一嘴”,为了这一口先声夺人,说书艺人竭尽丹田之气,作闭口音节,声调从牙缝里挤出,先带着一股狠劲儿,彰显阳刚豪壮,拖腔颤悠悠,柔绵绵,千折百回,各带多种零碎儿,杂耍不同花腔,如水深流缓方见底蕴之深厚,总惹起一片喝彩:哟嘿,好把势! 近百年来又由农村进入了石家庄、保定、天津、北京等城市,并且逐渐流入山西、河南等地。著名艺人胡十、宋五、霍明亮都是演唱木板书而驰名曲坛的。
木板书进入城市以后,加上了三弦伴奏。许多演员也由演唱长篇大书改唱短篇小段。道光年间,马三峰等人在木板书和弦子书的基础上,吸收汉族民间戏曲和民歌曲调,改革唱腔,创造出西河调(后改名为西河大鼓)。
起源
木板书起源于何时?唯有古老的滹沱知道。只晓得“元四家”之一的白朴,在其居住地正定,领略过木板书,并把一个说书艺人,写进他的剧作《梧桐雨》,虽充作配角,却平添情趣。木板说书人认定的祖师爷,其实是固定了基本说唱形式的人,传说叫做赵疙瘩,想来似乎是绰号,因为他的后辈高足,总把那种韧中带柔,浑厚有力的嗓音,作为修炼的标准,唱到“声如榆木疙瘩”,方为炉火纯青。此公生在河边的藁城四宫村,别号“镜面先生”,是个盲公。失明无以糊口,乡邻每有喜庆,他便前去唱喜歌,道吉祥,且以牛的两只扇骨,来回噼啪敲打,逗惹主人喜乐,换得残羹剩饭果腹。作为木板书的源头,牛扇骨伴唱的歌谣,本是乞讨的呼唤,悲苦的抒发,虽历经几世几劫,那粗粝的声腔里,总带着一股沙哑的余痛,一种苍凉的格调,正所谓慷慨悲歌,如诉如泣,几同于瞎子阿炳的弦索颤抖,呼应着《二泉映月》的味道。
派别
木板书是在流行于冀中、冀南的 西河大鼓和 山东大鼓的基础上,去掉 三弦伴奏,融合音乐唱腔,发展形成的,故早期艺人依师承有两支脉,一为“南派”,由山东大鼓的“小北口派”传来;一为“北派”,由西河大鼓传来。 南派创始人是 李振起。李早年师从山东大鼓“北口”名家宋四莫学艺,因演唱不合弦,不受听众欢迎,被师父及师兄弟讥讽,一气之下离师出走,在庙会上“划锅”打地摊,为招徕听众常说些“浑口”,有时用瓦片击节唱鼓词小段。师父见其说演“浑口”,恐玷辱门风,又将其召回,命其不用弦乐伴奏演唱。李振起自此使用单鼓板演唱,没有弦子约束后演唱自由,且书情书理说得好,很受听众喜爱,很快以“单鼓板”创出名声。不久,他结识了落魄文人刘老连,先结为友,后代师收刘为徒,称为师弟,并搭档演出。演出同时老连帮助调理书词书理,完善演出形式,很快将“单鼓板”唱响冀南地区。流传在石德路南各地。影响所及,一些原唱山东大鼓的艺人也改说单鼓板。李振起所演书目以《刘公案》、《姜公案》最为拿手。曾收徒张金海、徐春至、郭文坛、刘水等。经传承又出现了邓焕江、陈利江、李田奎等后辈艺人。
南派木板书的说唱语音仍有山东味儿,以巧唱快唱著称。因其由山东大鼓小北口衍化而来,后来衡水、南宫等地仍称其为“小北口”。
北派木板书艺人中名气最大的应属绰号“大老鸹”的赵老万(本名与生卒年不详)。赵是 深泽县刘家庄人,系李尚志的第五代传人西河大鼓名家王殿邦的弟子。因嗓音好,音量大,得名“大老鸹”。其师王殿邦乳名老万,听众尊称为王老万。无弦师时,常以单鼓板形式演出。王故去后,“大老鸹”以单鼓板演唱成名。听众又沿其师称“大老鸹”为赵老万。赵的拿手书目为《刘公案》、《归德府》、《姜公案》、《丝绒计》等中篇书和《小姑贤》、《朱买臣休妻》、《吕蒙正赶斋》、《吕蒙正教学》、《白猿偷桃》、《攀亲戚》等小段。自赵老万起,北派木板书的传承,依“万、振、凤、瑞、田、福、贵、友、余、新”十字排辈,收徒传艺,其中王振明、王振福、王振芳、韩凤元、申瑞海、申瑞萍、周瑞臣等均为名家,享誉河北、京、津及东北各地。
在石家庄及其周围各县,还有一支系孙赵门的弟子先唱 渔鼓道情后改唱木板书的艺人,其中以申成和、樊春秀、王素贞等最有名望。申成和是渔鼓道情和木板书全能的名演员。
此外,蠡县的西河大鼓艺人李海峰也兼唱木板书,与“大老鸹”齐名,人称“铁嘴鸟”,属另一支。受其影响,蠡县、高阳、博野、清苑等县出了许多唱木板书的,如陈凤岐、王英杰、金水等都是很有声望的木板书演员。
参考文献
- ↑ [https://wenwen.sogou.com/z/q792888235.htm 明朝时期通用的书籍样式 ]搜狗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