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本草求真」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本草求真》,古代汉族药学著作。共十卷。黄宫绣编著于(公元1769年,清乾隆34年)。本书之特点,正如作者在本书的凡例中…”)
 
 
行 1: 行 1:
  本草求真 》,古代汉族药学著作。共十卷。黄宫绣编著于(公元1769年,清乾隆34年)。本书之特点,正如作者在本书的凡例中说:" 余尚论药性,每从实处追求,既不泥古以薄今,复不厚今以废古,惟求理与病符,药与病对" ,这种求实精神,是非常可贵
+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 本草求真</big>'''
 +
|-
 +
|<center><img src=https://p1.ssl.qhimg.com/t01f95c1465ed86ed89.jpg width="300"></center>
 +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353086&sid=5588547 来自 呢图网  图片]</small>
 +
|-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5
+
|-
本词条 无参考资料,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出版时间
 
公元1769年
 
  
类别
+
| align= light|
药物用书
 
  
 +
书名;本草求真
 +
 
 +
出版时间;公元1769年
 +
 +
类别;药物用书
 
   
 
   
 作者
+
 作者 ;黄宫绣
黄宫绣
+
 
 +
|}
 +
 
 +
'''《本草求真》''',古代汉族药学著作。共十卷。 黄宫绣 编著于(公元1769年,清乾隆34年)。本书之特点,正如作者在本书的凡例中说:"余尚论药性,每从实处追求,既不泥古以薄今,复不厚今以废古,惟求理与病符,药与病对",这种求实精神,是非常可贵的。<ref>[https://www.med66.com/new/42a204a2011/2011614yuchan20127.shtml  《本草求真》] , 医学教育网 2011-06-14 </ref>
 +
 
 +
==简介==
  
  书名
+
  ​《 本草求真 》(公元1769年,清乾隆34年)是[[黄宫绣]]编著本书之特点,正如作者在本书的凡例中说:“余尚论药性,
本草求真
 
  
目录
 
1简介
 
2基本信息
 
3作者简介
 
4用药理论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本草求真》(公元1769年,清乾隆34年)是黄宫绣编著本书之特点,正如作者在本书的凡例中说:“余尚论药性,
 
《本草求真》著作
 
《本草求真》著作
 
 
 每从实处追求,既不泥古以薄今,复不厚今以废古,惟求理与病符,药与病对”,这种求实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每从实处追求,既不泥古以薄今,复不厚今以废古,惟求理与病符,药与病对”,这种求实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折叠编辑本段 基本信息
+
== 基本信息==
 +
 
 
 黄氏认为诸家本草,对药物的形质气味,证治功能,虽然备载,但还存在着“理道不明,意义不疏……况有补不实指,泻不直说,或以隔一隔二以为附会,反借巧说以为虚喝,义更可通,意难即悟”等问题。因此,他将“往昔诸书,细加考订”,阐明意义,删除牵强附会之说,而成此书。分上、下两编,上编7卷,载药520种,按品性分为补、涩、散、
 
 黄氏认为诸家本草,对药物的形质气味,证治功能,虽然备载,但还存在着“理道不明,意义不疏……况有补不实指,泻不直说,或以隔一隔二以为附会,反借巧说以为虚喝,义更可通,意难即悟”等问题。因此,他将“往昔诸书,细加考订”,阐明意义,删除牵强附会之说,而成此书。分上、下两编,上编7卷,载药520种,按品性分为补、涩、散、
《本草求真》赵贵铭点校本
+
 
《本草求真》赵贵铭点校本
 
 
 泻、血、杂,食物7类,每类又各分若干子目。对每种药物,分述其气味、功能、禁忌、配伍和制法等,下编3卷,就药物与脏腑病症之关系,六淫偏胜之所宜,作了扼要的介绍。
 
 泻、血、杂,食物7类,每类又各分若干子目。对每种药物,分述其气味、功能、禁忌、配伍和制法等,下编3卷,就药物与脏腑病症之关系,六淫偏胜之所宜,作了扼要的介绍。
  
折叠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
== 作者简介==
黄宫绣(约公元1736~1795年),字锦芳,清代江西抚州宜黄人,出身于儒医世家,学识渊博,精通医药。其有感于当时本草书多“理道不明,意义不疏”,况有“补不实指,泻不直论,或以隔一隔二以为附合,反借巧说以为虚喝”的现状,乃力纠时弊,集平素之治验,采百家之精粹,著成《本草求真》十卷,付梓于乾隆己丑年(公元1769年)。该书载药520味,分上下两编,上编对药物的形态、性味、功能、主治以及禁忌,记载甚详,下编分列脏腑病证主药、六淫病证主药和药物总义三部分。该书于药物意义“无不搜剔靡尽,牵引混说,概为删除,俾令真处悉见”,故冠以“求真”之名。
 
  
折叠 辑本段 用药理论
+
[[黄宫绣]](约公元1736~1795年),字锦芳,清代[[江西]][[抚州宜黄]]人,出身于儒医世家,学识渊博,精通医药。其有感于当时本草书多“理道不明,意义不疏”,况有“补不实指,泻不直论,或以隔一隔二以为附合,反借巧说以为虚喝”的现状,乃力纠时弊,集平素之治验,采百家之精粹,著成《本草求真》十卷,付梓于乾隆己丑年(公元1769年)。该书载药520味,分上下两编,上编对药物的形态、性味、功能、主治以及禁忌,记载甚详,下 分列脏腑病证主药、六淫病证主药和药物总义三部分。该书于药物意义“无不搜剔靡尽,牵引混说,概为删除,俾令真处悉见”,故冠以“求真”之名。
 对于药物的分类,黄氏颇具独到之处。他没有采用历代本草诸书所延用的部属分类法,亦即将药物以草木谷菜金石等为编次,而采用药物功效分类法,按药物之品性分为补涩、散、泻、血、杂、食物七类,各类又分为若干子目,如补剂中又分为温中、平补、补火、滋水、温肾等;泻剂又分为渗湿、泻湿、泻水、降痰、泻热、泻火、下气、平泻等。于每味药下面注明该药的部属和卷首目录序号,这可谓是本草著作中很有进步意义的索引形式,不仅便于查阅,而且有助于学者辨析药物的异同,指导临床遣药组方。例如,山药和白术虽同属补剂,但山药为平补,白术为温中,临床运用,自当有别。
+
 
 +
== 用药理论==
 +
 
 +
 对于药物的分类,[[ 黄氏]] 颇具独到之处。他没有采用历代本草诸书所延用的部属分类法,亦即将药物以草木谷菜金石等为编次,而采用药物功效分类法,按药物之品性分为补涩、散、泻、血、杂、食物七类,各类又分为若干子目,如补剂中又分为温中、平补、补火、滋水、温肾等;泻剂又分为渗湿、泻湿、泻水、降痰、泻热、泻火、下气、平泻等。于每味药下面注明该药的部属和卷首目录序号,这可谓是本草著作中很有进步意义的索引形式,不仅便于查阅,而且有助于学者辨析药物的异同,指导临床遣药组方。例如,山药和白术虽同属补剂,但山药为平补,白术为温中,临床运用,自当有别。
  
 
 在用药法象方面,黄氏根据五色入五脏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学术见解,提出以形、色、性、味来区分用药。认为“凡药色青、味酸、气臊、性属木者,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凡药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凡药色黄、味甘、气香、属于者,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凡药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
 
 在用药法象方面,黄氏根据五色入五脏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学术见解,提出以形、色、性、味来区分用药。认为“凡药色青、味酸、气臊、性属木者,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凡药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凡药色黄、味甘、气香、属于者,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凡药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
本草求真
+
 
本草求真
 
 
 者,皆入于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凡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于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并明确提出药有“形性气质”、“气味升降浮沉”、“根梢上中下”、“五伤”、“五走”、“五过”。这些认识,为药物的功效和临床研究起了积极的作用。
 
 者,皆入于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凡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于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并明确提出药有“形性气质”、“气味升降浮沉”、“根梢上中下”、“五伤”、“五走”、“五过”。这些认识,为药物的功效和临床研究起了积极的作用。
  
 黄氏十分重视前人的理论和经验,对成无己、张洁古、朱丹溪、李东垣、李时珍、喻嘉言等人的精湛论述一一采撷,然却师古而不泥。如《本经》谓白茅根能“补中益气”,黄氏却不以为然,他说:“至云能以补中益气,虽出本经,然亦不过因其胃热既除而中气自复,岂真补益之谓哉。经解之论,似未可信。”此说颇为成理。另外,对于前贤之言,黄氏也不盲目崇拜。如张洁古、李东垣、朱丹溪咸谓黄柏为滋阴之品,后人遂翕然学之,视为补品。黄氏却力驳其谬,认为:“黄柏性禀至阴,味苦性寒,行隆冬肃杀之气”,“奈今天下之人,不问虚实,竟有为去热治劳之妙药,而不知阴寒之性能损人气、减人食,命门真元之火一见而消亡,脾胃运行之职一见而沮丧,元气既虚,又用苦寒,遏绝生机,莫此为甚。”此精辟的论述,对喜用苦寒,欲通过“坚阴”而收补益之功的医者,无疑于当头捧喝。
+
 黄氏十分重视前人的理论和经验,对[[ 成无己]] [[ 张洁古]] [[ 朱丹溪]] [[ 李东垣]] [[ 李时珍]] [[ 喻嘉言]] 等人的精湛论述一一采撷,然却师古而不泥。如《[[ 本经]] 》谓白茅根能“补中益气”,黄氏却不以为然,他说:“至云能以补中益气,虽出本经,然亦不过因其胃热既除而中气自复,岂真补益之谓哉。经解之论,似未可信。”此说颇为成理。另外,对于前贤之言,黄氏也不盲目崇拜。如[[ 张洁古]] [[ 李东垣]] [[ 朱丹溪]] 咸谓黄柏为滋阴之品,后人遂翕然学之,视为补品。黄氏却力驳其谬,认为:“黄柏性禀至阴,味苦性寒,行隆冬肃杀之气”,“奈今天下之人,不问虚实,竟有为去热治劳之妙药,而不知阴寒之性能损人气、减人食,命门真元之火一见而消亡,脾胃运行之职一见而沮丧,元气既虚,又用苦寒,遏绝生机,莫此为甚。”此精辟的论述,对喜用苦寒,欲通过“坚阴”而收补益之功的医者,无疑于当头捧喝
 +
 
 +
有些药物的某些性用十分相似,极易混淆,黄氏通过辨析,力求尽得深蕴。如[[麦冬]]与[[天冬]]均属养阴清热之品,但[[黄氏]]强调“麦冬甘味甚多,寒性差少,天冬所主在肺,而麦冬所主在肺,更在心”。[[半夏]]与[[贝母]]皆能祛痰,但“半夏兼治脾肺,贝母独清肺金;半夏用其辛,贝母用其苦;半夏用其温,贝母用其凉;半夏性速,贝母性缓;半夏散寒,贝母清热,气味阴阳,大有不同”。另外,辨芍药赤白之异,赤者能泻能散而白者善补善收,分当归有头尾等,皆予以详论。凡此种种,体现了[[黄氏]]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
 
 +
黄氏在长期的临证中,还发展了一些药物的新功能。如对刘寄奴,除点明其具有破瘀通经行血的功用外,还指出该药用于金疮出血,可使血顿止。也实为黄氏的经验之谈。对于药物的来源、真伪和炮制,黄氏也十分重视。如谓“[[山西]]太行新出[[党参]],其性只能清肺,并不能补益,与久经封禁真正之党参(人参)绝不相同”。防风以“北出地黄润者佳,泗风车风不堪入药”等等。对药物的炮制,强调“制药贵乎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并把药物配伍理论引伸为“以药制药”的炮制方法。以黄连为例,就有10种制法:“心火生用,虚火醋炒用,胆火猪胆汁炒,上焦火酒炒,中焦火姜汁炒,下焦火盐水炒或童便炒,食积火黄土炒,湿热在气分吴茱萸炒,在血分干漆水炒,眼赤人乳炒。”这些叙述,对在中药炮制方面,颇有实践意义
  
  有些药物的某些性用十分相似,极易混淆,黄氏通过辨析 尽得深蕴。如麦冬与天冬均属养阴清热之品,但黄氏强调“麦冬甘味甚多,寒性差少,天冬所主 肺,而麦冬所主在肺,更在心”。半夏与贝母皆能祛痰,但“半夏兼治脾肺,贝母独清肺金;半夏用其辛,贝母用其苦;半夏用其温,贝母用其凉;半夏性速,贝母性缓;半夏散寒 贝母清热,气味阴阳,大有 同”。另外 辨芍 赤白之异 赤者能泻能散而白者善补善收,分当归有头尾等,皆予以详论。凡此种种,体现了黄氏严谨的治 态度 丰富的实践经验
+
  总之 《[[本草 真]]》的特点 于切合实际 ,不 尚空谈 是一部医 学紧密结合、内容精简扼要、临床实用价值较高的本草专著 值得进一步 研究
  
  黄氏在长期的临证中,还发展了一些药物的新功能。如对刘寄奴,除点明其具有破瘀通经行血的功用外,还指出该药用于金疮出血,可使血顿止。也实为黄氏的经验之谈。对于药物的来源、真伪和炮制,黄氏也十分重视。如谓“山西太行新出党 ,其性只能清肺,并不能补益,与久经封禁真正之党参(人参)绝不相同”。防风以“北出地黄润者佳,泗风车风不堪入药”等等。对药物的炮制,强调“制药贵乎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并把药物配伍理论引伸为“以药制药”的炮制方法。以黄连为例,就有10种制法:“心火生用,虚火醋炒用,胆火猪胆汁炒,上焦火酒炒,中焦火姜汁炒,下焦火盐水炒或童便炒,食积火黄土炒,湿热在气分吴茱萸炒,在血分干漆水炒,眼赤人乳炒。”这些叙述,对在中药炮制方面,颇有实践意义。
+
== 考资料 ==
  
  总之,《本草求真》的特点在于切合实际,不尚空谈,是一部医药学紧密结合、内容精简扼要、临床实用价值较高的本草专著,值得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於 2022年7月10日 (日) 11:15 的最新修訂

本草求真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書名;本草求真

出版時間;公元1769年

類別;藥物用書

作者;黃宮繡

《本草求真》,古代漢族藥學著作。共十卷。黃宮繡編著於(公元1769年,清乾隆34年)。本書之特點,正如作者在本書的凡例中說:"余尚論藥性,每從實處追求,既不泥古以薄今,復不厚今以廢古,惟求理與病符,藥與病對",這種求實精神,是非常可貴的。[1]

簡介

​《本草求真》(公元1769年,清乾隆34年)是黃宮繡編著本書之特點,正如作者在本書的凡例中說:「余尚論藥性,

每從實處追求,既不泥古以薄今,復不厚今以廢古,惟求理與病符,藥與病對」,這種求實精神,是非常可貴的。

基本信息

黃氏認為諸家本草,對藥物的形質氣味,證治功能,雖然備載,但還存在着「理道不明,意義不疏……況有補不實指,瀉不直說,或以隔一隔二以為附會,反借巧說以為虛喝,義更可通,意難即悟」等問題。因此,他將「往昔諸書,細加考訂」,闡明意義,刪除牽強附會之說,而成此書。分上、下兩編,上編7卷,載藥520種,按品性分為補、澀、散、

瀉、血、雜,食物7類,每類又各分若干子目。對每種藥物,分述其氣味、功能、禁忌、配伍和製法等,下編3卷,就藥物與臟腑病症之關係,六淫偏勝之所宜,作了扼要的介紹。

作者簡介

黃宮繡(約公元1736~1795年),字錦芳,清代江西撫州宜黃人,出身於儒醫世家,學識淵博,精通醫藥。其有感於當時本草書多「理道不明,意義不疏」,況有「補不實指,瀉不直論,或以隔一隔二以為附合,反借巧說以為虛喝」的現狀,乃力糾時弊,集平素之治驗,采百家之精粹,著成《本草求真》十卷,付梓於乾隆己丑年(公元1769年)。該書載藥520味,分上下兩編,上編對藥物的形態、性味、功能、主治以及禁忌,記載甚詳,下編分列臟腑病證主藥、六淫病證主藥和藥物總義三部分。該書於藥物意義「無不搜剔靡盡,牽引混說,概為刪除,俾令真處悉見」,故冠以「求真」之名。

用藥理論

對於藥物的分類,黃氏頗具獨到之處。他沒有採用歷代本草諸書所延用的部屬分類法,亦即將藥物以草木谷菜金石等為編次,而採用藥物功效分類法,按藥物之品性分為補澀、散、瀉、血、雜、食物七類,各類又分為若干子目,如補劑中又分為溫中、平補、補火、滋水、溫腎等;瀉劑又分為滲濕、瀉濕、瀉水、降痰、瀉熱、瀉火、下氣、平瀉等。於每味藥下面註明該藥的部屬和卷首目錄序號,這可謂是本草著作中很有進步意義的索引形式,不僅便於查閱,而且有助於學者辨析藥物的異同,指導臨床遣藥組方。例如,山藥和白朮雖同屬補劑,但山藥為平補,白朮為溫中,臨床運用,自當有別。

在用藥法象方面,黃氏根據五色入五臟的理論,結合自己的學術見解,提出以形、色、性、味來區分用藥。認為「凡藥色青、味酸、氣臊、性屬木者,皆入足厥陰肝、足少陽膽經」;「凡藥色赤、味苦、氣焦、性屬火者,皆入手少陰心、手太陽小腸經」;「凡藥色黃、味甘、氣香、屬於者,皆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凡藥色白、味辛、氣腥、性屬金

者,皆入於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經」;「凡色黑、味咸、氣腐、性屬水者,皆入於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經」,並明確提出藥有「形性氣質」、「氣味升降浮沉」、「根梢上中下」、「五傷」、「五走」、「五過」。這些認識,為藥物的功效和臨床研究起了積極的作用。

黃氏十分重視前人的理論和經驗,對成無己張潔古朱丹溪李東垣李時珍喻嘉言等人的精湛論述一一採擷,然卻師古而不泥。如《本經》謂白茅根能「補中益氣」,黃氏卻不以為然,他說:「至雲能以補中益氣,雖出本經,然亦不過因其胃熱既除而中氣自復,豈真補益之謂哉。經解之論,似未可信。」此說頗為成理。另外,對於前賢之言,黃氏也不盲目崇拜。如張潔古李東垣朱丹溪咸謂黃柏為滋陰之品,後人遂翕然學之,視為補品。黃氏卻力駁其謬,認為:「黃柏性稟至陰,味苦性寒,行隆冬肅殺之氣」,「奈今天下之人,不問虛實,竟有為去熱治勞之妙藥,而不知陰寒之性能損人氣、減人食,命門真元之火一見而消亡,脾胃運行之職一見而沮喪,元氣既虛,又用苦寒,遏絕生機,莫此為甚。」此精闢的論述,對喜用苦寒,欲通過「堅陰」而收補益之功的醫者,無疑於當頭捧喝。

有些藥物的某些性用十分相似,極易混淆,黃氏通過辨析,力求盡得深蘊。如麥冬天冬均屬養陰清熱之品,但黃氏強調「麥冬甘味甚多,寒性差少,天冬所主在肺,而麥冬所主在肺,更在心」。半夏貝母皆能祛痰,但「半夏兼治脾肺,貝母獨清肺金;半夏用其辛,貝母用其苦;半夏用其溫,貝母用其涼;半夏性速,貝母性緩;半夏散寒,貝母清熱,氣味陰陽,大有不同」。另外,辨芍藥赤白之異,赤者能瀉能散而白者善補善收,分當歸有頭尾等,皆予以詳論。凡此種種,體現了黃氏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豐富的實踐經驗。

黃氏在長期的臨證中,還發展了一些藥物的新功能。如對劉寄奴,除點明其具有破瘀通經行血的功用外,還指出該藥用於金瘡出血,可使血頓止。也實為黃氏的經驗之談。對於藥物的來源、真偽和炮製,黃氏也十分重視。如謂「山西太行新出黨參,其性只能清肺,並不能補益,與久經封禁真正之黨參(人參)絕不相同」。防風以「北出地黃潤者佳,泗風車風不堪入藥」等等。對藥物的炮製,強調「製藥貴乎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並把藥物配伍理論引伸為「以藥製藥」的炮製方法。以黃連為例,就有10種製法:「心火生用,虛火醋炒用,膽火豬膽汁炒,上焦火酒炒,中焦火薑汁炒,下焦火鹽水炒或童便炒,食積火黃土炒,濕熱在氣分吳茱萸炒,在血分乾漆水炒,眼赤人乳炒。」這些敘述,對在中藥炮製方面,頗有實踐意義。

總之,《本草求真》的特點在於切合實際,不尚空談,是一部醫藥學緊密結合、內容精簡扼要、臨床實用價值較高的本草專著,值得進一步學習和研究。

參考資料

  1. 《本草求真》 , 醫學教育網 2011-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