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李东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东英
中国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20.12.14
北京市
国籍 中国
职业 稀有金属冶金及材料专家
知名作品 《有色金属进展》

李东英(1920.12.14-),北京市人。稀有金属冶金及材料专家,中国稀有金属工业创始人之一[1]

1948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获理学士学位;1953年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副院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

李东英主持研究成功30余种稀有金属的生产方法,保证"两弹一星"等军工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尖端技术所急需的新材料;主持钛应用推广工作,经济效益显著;并长期从事中国稀土的开发和应用的科技工作;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稀土微量元素用于农业生产实际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推广,获得普遍增产、优质和抗逆效果。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编大型丛书《有色金属进展》40卷。

人物经历

1920年(民国九年)12月14日,李东英出生于北京市。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获理学士。

1949年至1951年,任沈阳选矿剂工厂厂长,当时曾研究解决了生产固体黄药(选矿捕收剂)的工艺和设备,该工艺和设备一直沿用至今。

1951年至1953年和1956年至1958年,曾两次在苏联进修有色金属选矿及稀有金属冶金。

1953年至1979年,先后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原有色金属综合研究所)副院长、副总工程师、革委会副主任、总工程师和党委副书记。

1972年,李东英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稀土微量元素用于农业生产实际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推广,获得普遍增产、改善品质和提高抗逆性效果,使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稀土农用的产业化。

1979年至1983年,任冶金工业部科技办公室负责人。

1980年12月,中国稀土学会成立大会上,李东英当选为中国稀土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兼任秘书长,成为中国稀土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并于1981年成为全国稀土推广应用领导小组成员。

19世纪80年代初,李东英受国家科委之命,领导制订了国家的"材料技术政策",主持编写了《有色金属进展》大型产业丛书。

1981年,国家科委批准建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稀土农用技术开发中心(全国稀土农用中心),李东英担任理事长,主持了稀土农用科研、技术推广、卫生毒理、稀土农用对环境影响等大量课题研究。多年来经全国各方的努力试验和推广,使稀土已成功地在农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水果、林业、牧草以及养殖业方面获得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983年,兼任全国稀土推广应用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同时参与了钨、锡、铝等重要有色金属行业开发方针和政策研究工作。

1983年至1985年,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常务董事、科技部主任。

1984年,中国稀土开发应用领导小组专家组成立,李东英作为中国稀土开发应用领导小组副组长兼任专家组组长。组织全国各方面稀土专家开展调研,先后五次组织编写了《专家组调研报告》(共五卷),为中国主管部门制定稀土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1986年,先后受聘于江西省和甘肃省,为省人民政府经济技术顾问。

1988年,受聘于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为稀土专家组(后归国家计委领导)组长,国家计委稀土办公室机关刊物《稀土信息》顾问。

1990年,李东英和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顾问徐驰联名向中央领导提交了《赣南稀土工业考察报告》,提出了四点建议,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宝贵的离子型中重稀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1994年,受聘于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为专家委员会委员。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东英

1998年,李东英向国家领导提交了题为"大力推广稀土农用,促进农林牧业增产"的建议,促进了国家领导对稀土农用工作的重视。

2002年,李东英和周廉、王震西、才鸿年、张国成等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名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提交了"关于(在包头)建设"中国稀土谷"的建议"。

2009年,89岁高龄的李东英担任中国工程院"中国有色稀有金属材料的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项目顾问,为制定中国有色稀有金属材料的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建言献策。

人物成就

科研成果

李东英是中国稀有金属工业创始人之一。他主持研究成功钛、锆、铪、锂、铍、钽、铌等30余种稀有金属的生产方法,保证"两弹一星"等军工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尖端技术所急需的新材料;主持钛应用推广工作,经济效益显著;并长期从事中国稀土的开发和应用的科技工作;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稀土微量元素用于农业生产实际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推广,获得普遍增产、优质和抗逆效果。

开创中国稀有金属工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只能生产8种有色金属。到1957年,中国也仅能生产22种有色金属,还有40多种稀有金属不能生产,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国人有能力、有信心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走自己的道路。"抱着这样的决心,身为当时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以下简称有研总院)技术部门领导者和学科带头人的李东英,提出了以研究稀有金属主流程为主、系统开发中国稀有金属工业的技术路线。他亲自组织领导建立了稀土、半导体材料、稀有金属加工和真空冶金、高纯元素分析等研究领域和相应的课题组织以及与之配套的专用设备设计、制造研究室,并相继研制出一批属国内首创的真空冶金设备。到1962年年底,他们全部解决了过去不能生产的几十种稀有金属工业生产方法,并开始在中国内地筹建稀有金属冶炼厂、稀有金属合金加工厂和半导体等新材料生产基地。"要发展国防和尖端技术,就要有新材料。"李东英一直倡导材料研究要走在军工需要的前面。在他的主持下,有研总院开发出半导体纯的多晶硅、钛合金、高纯锂等新材料,为"两弹一星"、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国防尖端技术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率先提出稀土农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稀土元素的应用主要是在钢铁、石油化工和玻璃陶瓷等领域,而对其他领域的应用尚未开展。李东英借鉴前苏联的一些经验,主张中国稀土资源的大量开发须立足于开拓量大面广的应用领域。1972年,李东英首先倡导开展稀土农用的科学研究,他在有研总院燕郊干校的麦田和棉田里,进行了施用和不施用微量稀土元素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微量稀土元素的作物获得显著增产,并取得了优质和抗逆的效果。经过对作物果实的高纯分析,证明稀土元素没有进入其果实,从而取得配套技术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由于涉及学科领域的多样性和艰巨性,稀土农用需要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李东英回忆说,在国家科委、计委、经委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1975年成立了全国稀土应用推广领导小组,随后成立稀土农用中心,1988年又成立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组织在国内开展稀土农用跨地区、跨部门、多学科联合攻关,并在全国大面积示范和推广应用。20世纪90年代初,稀土在种植业上的应用已遍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向林业、牧业、养殖业发展扩大,累计获经济效益近百亿元,使中国在此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

参与国家技术政策制定

李东英不仅是一位不知疲倦的开拓者,也是协助领导作出决策的智囊人物。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他曾协助时任副总理方毅组织并亲自参与攀枝花、包头、金川三大资源综合利用方案的研究制定和中国钨、锡、铝业科技开发政策研究,在充分利用中国金属矿产资源方面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由于长期从事科研和科技管理工作,对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和动向有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再加上知识面广、肯钻研、敢创新,李东英主持制定了将技术、经济、政策融于一体的《中国技术政策》材料工业部分,分别提出了材料工业11个方面50条技术政策、有色金属工业10个方面50条技术政策,并组织参与了全国科技长远规划有色金属部分的前期研究工作。

论文著作

专业著作

《矿产与能源卷:东北地区矿产与能源工业用水对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 科学出版社 2007年)


《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工矿卷 》( 科学出版社 2004年)

期刊论文

《LSG-LET对石材文物的改性防护研究》( 2005年 02期 石材)

《常压蒸馏装置提高轻质油收率的有效技术》( 2005年 35卷 12期 炼油技术与工程)

《片状纳米氧化锌单晶的制备和表征 李东英》( 2004年 33卷 01期 人工晶体学报)

《均匀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锌和片状氧化锌粉体》( 2003年 30卷 03期 云南化工)

《SG、ET防护剂在石材表面成膜的研究》( 2002年 11期 石材)

《我国的钛工业》(2000年 03期 有色冶炼)

《我国稀土资源与生产以及稀土永磁材料的发展概况》( 1983年 02期 中国稀土学报)

社会任职

曾任国家计委稀土专家组首席专家、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和中国稀土学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分会顾问、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顾问和"中国铜发展中心"名誉理事长等。

获奖记录

1987年,"中国十二个重要领域技术政策的研究"项目获中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

1989年,"1986~2000年中国科技长远规划前期研究"项目获中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12年6月,获得第九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4]

人物评价

多年来,李东英不知疲倦,从不停歇。他领导全国有色金属的技术力量组建了38个科技协作组,对国家一些重大科技决策和科技攻关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用"最美不过夕阳红"这句话为东英院士贺寿,绝没有半点"老有所成"的意思。作为我国稀土和稀有金属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巨大贡献决非一朝一夕所能成。我之所以要引用这句话,完全是为他那种虽已年过8旬仍然精神焕发、满腔热情的敬业精神所叹服,所感动。 (国务院稀土办窦学宏)

提起一辈子醉心的钛,李老兴致盎然,思维敏捷,妙语连珠,透着一种科学工作者特有的深沉和睿智。 (《钛工业进展》曹祥汉)

视频

稀土院士李东英 国之所需 我之所向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