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兩彈一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兩彈一星是指核彈導彈人造衛星[1]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五六規劃

1955年初,我國開始建立核工業。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2]講話中指出:「我們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大炮,而且要有原子彈。隨後,在周恩來聶榮臻主持制定的我國兩次科學技術長遠發展規劃,即1956年到1967年十二年科技發展規劃和1963年到1972年十年科技發展規劃,都把發展核科技、核工業列為重點任務之一,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核工業的發展。

1958年,我國開始制訂了發展人造地球衛星的計劃,中國航天技術和航天工業開始起步。從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初期,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依靠全國的支援,各部門、各地方、各部隊大力協同,執行「自力更生,過技術關,質量第一,安全第一」的方針,經過一大批科技人員、指戰員、幹部和職工的共同努力,艱苦奮鬥,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

成功發射

終於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我國自行製造的第一顆原子彈[3]。1967年6月17日,我國成功地爆炸了我國自行製造的第一顆氫彈。1970年4月24日,我國又成功地把一顆名為「東方紅」的人造地球衛星送上了太空。我國「兩彈一星」計劃的勝利實現,在國際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極大地增強了我國的國際地位,鼓舞了我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發揚精神

我們要學習「兩彈一星」功臣們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在「兩彈一星」的研製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高水平的技術跨越。從原子彈到氫彈,我們僅用兩年零八個月的時間,比美國、前蘇聯法國所用的時間要短得多。在導彈和衛星的研製中所採用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案,在許多方面跨越了傳統的技術階段。「兩彈一星」是中國人民創造活力的產物。團結一心,勵精圖治,不畏艱險,勇往直前。

功勳人物

為了替未來的科教興國政策鋪路,確定未來政策主軸,1999年9月18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由中共中央、 國務院及中央軍委製作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授予給(按姓氏筆畫排序)23位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

「兩彈一星」元勛:

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

錢學森吳自良 陳芳允楊嘉墀彭桓武朱光亞黃緯祿王大珩屠守鍔陳能寬

程開甲王希季孫家棟任新民周光召于敏

功勳人物肖像畫展

2019年9月27日,「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在中國國家圖書館開幕[4]。這次畫展由中國科學院直屬機關黨委與中國國家圖書館聯合主辦,中國科學院文聯承辦。中國科學院直屬機關黨委副書記房自正、國家圖書館展覽部主任林世田、「兩彈一星」元勛陳芳允的家屬陳曉東等參加開幕式並致辭。

9月25日,「最美奮鬥者」表彰大會在京舉行,「兩彈一星」先進群體入選「最美奮鬥者」集體。「兩彈一星」的研製成功,為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和國家戰略安全奠定了重要基礎。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對當年為研製「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5]

本次畫展旨在接續傳承「兩彈一星」精神,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並以此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紀念「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頒獎20周年,慶祝中國科學院建院70周年和中國國家圖書館建館110周年。

本次展覽展出了全部23位功勳人物的單人肖像畫和一幅全體群像。每幅單人像的尺寸為90x180厘米,群像的尺寸為215x315厘米,均由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科學院文聯理事中國科學院美協秘書長楊華女士創作完成。院內外有關專家和文學藝術愛好者也圍繞主題展出了相關作品。楊華在介紹群像創作時說,這23位功勳人物密切合作,共同奮鬥了幾十年,卻沒有拍過一張合影,這既是他們自己的遺憾,也是人民和歷史的遺憾,為了彌補這個遺憾,她創作了這幅合影。

視頻

兩彈一星相關視頻

4分鐘重溫「兩彈一星」研製:他們干驚天動地事
兩彈一星功勳簡介
兩彈結合風雲錄: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枚原子彈成功爆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