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李光进

LXY2019讨论 | 贡献2021年2月6日 (六) 16:00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李光进(759―815年),原姓阿跌氏,字耀卿,太原郡榆次县(今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使赵村)人,铁勒族。唐朝时期名将,鸡田州刺史阿跌良臣之子,河东节度使李光颜兄长。 [1]

  • 李光进勇敢坚毅,沉着果断。投靠河东节度使辛云京,定居太原郡。跟随名将马燧平定李惟岳田悦叛乱,屡立战功。历任牙门将,迁御史大夫、代州都督,册封范阳郡公。
  • 元和初年,参与平定夏绥杨惠琳和成德王承宗叛乱。元和六年(811年),迁检校工部尚书、单于大都护、振武军节度使等,受到朝廷下诏褒奖。元和八年秋(813年),调任灵武军节度使,册封安定郡王,赐姓李氏。
  •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李光进去世,时年五十七岁,追赠尚书左仆射,迁葬于榆次县,现存“三李碑”。[2]

目录

基本信息

姓名    李光进  
别名    阿跌氏      
字号    字耀卿      
民族    铁勒      
官职    御史大夫 代州都督 单于大都护 振武/灵武节度使  
爵位    安定郡王  
追赠    尚书左仆射     
出生地   太原郡榆次县
出生时间  759年   
去世时间   815年 
所处时代   唐朝   
主要成就   平定叛乱 治理藩镇 镇守边疆    

人物生平

出身背景

  • 李光进,本姓阿跌氏,出于南匈奴单于左厢十二姓,先祖世代担任阿跌部首领的铁勒人。阿跌,是铁勒族的诸部之一,最初游牧于阿跌水(今伏尔加河)畔,先后属突厥汗国、薛延陀汗国。[3]
  • 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派遣大将军李绩灭亡薛延陀汗国,设置鸡田州(今蒙古国色楞格省),隶属于燕然都护府。
  • 阿跌部归顺唐朝,酋长被朝廷敕封世袭刺史之职。迁徙到河曲地区,隶属于朔方军(治灵州,今甘肃省灵武县西南)。李光进的父亲阿跌良臣时,承袭鸡田州刺史的职务。

屡立战功

  • 李光进的姐姐是回纥部落首领舍利葛旃的妻子。舍利葛旃在仆固怀恩叛乱时,诛杀仆固瑒,归附河东节度使辛云京。
  • 李光进与弟弟李光颜从小就依靠姐夫舍利葛旃(赐名:李奉国),因此在太原定居。李光进性格勇敢坚毅,沉着果断,自幼便和弟弟李光颜跟随擅长骑射的舍利葛旃习武,其武艺兵略仅次于舍利葛旃。
  • 李光进年长后,和弟弟李光颜在河东军中从军,担任副将。
  • 建中三年(782年),李光进跟随马燧援救临洺,征战洹水,收复河中,皆有战功。历任前后军牙门将,兼任御史中丞、御史大夫,授任代州刺史。

率军平叛

  • 元和元年(806年),朝廷因夏绥节度使韩全义出征无功,而且态度傲慢,便索性让他退休,任命右骁卫将军李演为夏绥节度使。韩全义的外甥夏绥留后杨惠琳率兵阻止李演上任,上表朝廷说将士们逼迫他出任节度使。
  • 河东节度使严绶请求朝廷讨伐杨惠琳,唐宪宗李纯诏令河东军、天德军合兵进击杨惠琳,严绶派李光进与其弟李光颜率兵前往进击杨惠琳。不久,夏州兵马使张承金斩杀杨惠琳。
  • 元和四年(809年),王承宗反叛,河东节度使范希朝率军援救易定,上表举荐李光进担任步都虞候,参与平叛。李光进与范希朝、易定节度使张茂昭在定州新乐县木刀沟击败王承宗,建立战功。当时李光进之弟李光颜亦在军中效命,担任大夫之职,因此军中称李光进为大大夫,李光颜为小大夫。[4]

赐姓李氏

  • 元和六年(811年),李光进担任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单于大都护、振武节度使。诏书称李光进素有竭诚效忠之节操,而且建树丰功,故赐姓李氏,以示恩宠。并授任其弟李光颜为洺州刺史,充任本州团练使。兄弟二人同时奉享恩泽,世人皆惊叹。[4]

调任去世

  • 元和八年(813年),朝廷调任李光进担任灵武节度使。
  • 同年七月,李光进奏请朝廷修筑受降城,同时治理黄河的堤防。当时,受降城遭黄河冲毁,宰相李吉甫请求将李光进的部众迁移到天德军的旧城中。中书侍郎李绛、户部侍郎卢坦等人都持反对态度,但唐宪宗最终还是采用李吉甫的策划,将受降城的兵众改属天德军。
  • 元和十年(815年)七月初一日,李光进去世,时年五十七岁,追赠尚书左仆射。[4]

人物成就

  • 李光进是唐朝著名将领,屡立战功,先后跟随马燧援救临洺、征战洹水、收复河中;并两次率军讨伐叛乱藩镇杨惠琳王承宗

人物评价

  • 刘昫等《旧唐书》:①“勇毅果敢,其武艺兵略次于葛旃。”;②“而阿跌昆仲,禀气阴山,率多令范。让家权于主妇,拒美妓于奸臣;章武恢复之功,义师之效也。”[1]
  • 欧阳修等《新唐书》:“以沉果称。”[2]

史料记载

  •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一·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 《新唐书·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九十六》
  •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七至二百三十九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四·列传六十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