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嘉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嘉佑
唐代诗人
出生 唐代,唐肃宗年代
国籍 中国
职业 官员

李嘉佑,唐代诗人,字从一。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天宝七载(748)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李嘉佑,字从一(《新唐书艺文志》注云:别名从一。此从《唐才子传》)赵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肃宗至德中(公元757年)前后在世。工诗,婉丽有齐、梁风,人拟为吴均、何逊之敌。与严维、刘长卿、冷朝阳诸人友善。天宝七年(公元748年)擢进士第,授秘书正字。以罪谪南荒。未几,有诏量移为鄱阳宰,调江阴令。入为中台郎。上元中,出为台州刺史。大历中复为袁州刺史[1]。嘉佑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2]

书籍记载

今录民国《台州府志·名宦》卷九十六《李嘉佑传》:李嘉佑,字从一,赵州人,天宝七年(公元748年)进士。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为台州刺史,有诗名,有集一卷刊于《郡斋》(原注:录自《嘉定赤城志》)。又尝中台郎窦常赞之曰:"雅登郎位,静镇方州。"

李嘉佑任台州刺史时,李白在《送杨山人归天台》一诗中曾提到他,称"我家小阮贤",又赞誉为"诗人多见重"。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推许为"中兴高流",并特别称赞其"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送王牧吉州谒使君叔》)等诗句,誉为"文章之冠冕"。其诗大多写自然景物,以绮靡婉丽著称,但也有一部分诗篇比较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的社会动乱,如"千家闭户无砧杵,七夕无人望斗牛"(《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赠之时七夕》),"江燕初归不见人"(《自苏台至望亭驿人家尽空》),以及"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无人花色惨,多雨鸟声寒"(《自常州还江阴途中作》)等,写出战乱后郡邑残破景象,较有现实意义。

李嘉佑是中唐肃、代宗两朝时期的才子,是继郑虔之后向台州传播盛唐文化的第二位著名文人,位居刺史。《台州府志·名宦》郑虔本传与李嘉佑本传紧连,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间隔时间约有半个世纪,却未见第三个名宦立传,看来是历史选择了他们。郑、李二人命运多少也有些相似:同是才子;同处于肃宗即位,朝中排挤旧臣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以"罪"贬出长安(原因虽各不同:郑虔由著作郎严谴台州任司户,李嘉佑由侍御史贬江西任鄱阳令);郑虔开创一代文风,终于台州不久,李嘉佑来台州任刺史,未归朝而卒。

个人经历

李嘉佑祖籍赵州,赵州今河北赵县,赵郡李氏始于秦,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赵郡李氏出自秦司徒昙三子云牧齐为赵相,始居赵郡。李嘉佑有诗《送窦拾遗赴朝因寄中书十七弟》,据岑仲勉先生《唐人行第录》所考,这个"十七弟"即李纾,属赵郡李氏南祖房,唐代宗大历十年(公元775年)官中书舍人;纾兄纵,官员外郎、常州别驾。知三人为从兄弟关系。李嘉佑还有送纾诗《送从弟归河朔》(《全唐诗》卷二O六),诗中说:"故乡那可到,令弟独能归",称"河朔"为"归",喻河朔是其故乡也。《新唐书·地理志》:赵郡属河北道,传统上属河朔地区,故李嘉佑祖籍赵州无疑。原先有人说他是袁州人,是因其曾仕袁州刺史以官地而误。李嘉佑又有《送族叔阳冰祗召赴都》诗,阳冰姓李,曾为宣州当涂令。詹锳先生《李白诗文系年》指出:"按(李)白于阳冰亦称族从叔,应与嘉佑同辈,自不当以嘉佑为侄"。

李嘉佑比郑虔少30余岁。其生卒年基本定为: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约卒于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史家对其生年认识略同,卒年则不一,今笔者据《全唐文》卷四九三的权德舆《送钮秀才谒信州陆员外(即陆长源)便赴举序》:"故临海守李君,予从父户部,皆以文艺风骚为师友。"按陆长源于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秋为信州刺史;"从父户部"即权德舆之叔权器,卒于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按德舆写有权器祭文,存《全唐文》卷五O八),"临海"即台州,"故临海守李君"即台州刺史李嘉佑,推知李嘉佑必卒于权器之前,台州为李嘉佑终官。

李嘉佑少年才华出众,中进士第较早,登天宝七年(公元748年)杨誉榜进士,年仅26岁。仕途得意,任秘书省正字,曾奉使去扬州、饶州搜集图书,继升补阙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职。肃宗至德、乾元间以"罪"谪鄱阳令,原因史无载,唯刘长卿诗《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佑江亭》中"稚子能吴语,新文怨楚辞。怜君不得意,川谷自逶迤。"推之,恐像屈原那样为"新文"招"怨",实无辜。他放逐江西鄱阳令,前后四年,有诗"四年谪宦滞江城,未厌门前鄱水清。"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量移江阴令;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回朝任拾遗、司勋员外郎。唐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出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至大历九年冬(公元774年)卸任,回至吴兴、晋陵一带,后定居苏州。诗僧皎然上人有《七言奉酬李员外使君嘉佑苏台屏营居春首有怀》:"移家水巷贫依静,种柳风窗欲占春。"又有一首五言,也题"苏台有呈袁州李使君,"推知嘉佑在苏州闲居非短日,且生活并不富裕,故有"贫依"两字。李嘉佑何时赴任台州刺史?原有二说:一说上元二年(公元761年),见《嘉定赤城志》。一说大历末、建中初(公元779-780年)。今采用后说,是据权德舆祭其叔权器一文(见上)。又考刘长卿大历末至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尚在睦州司马任上,写有《送台州李使君兼题国清寺》诗(《刘随州诗集》卷九),其"露冕新承明主恩"句,指明李嘉佑是由闲居苏州起用台州刺史的;而题目"国清寺"为天台山名寺,人人皆知,接着有"晴江洲渚带春草,古寺杉松深暮猿"句,说嘉佑是春天时节,赴台州任的那时唐王朝正处代宗与德宗皇位交接之时((代宗卒于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五月)),德宗起用了代宗时一些被贬谪的官吏,因此不久刘长卿也由睦州司马升为随州刺史。

隋唐以后,人们称中央机构尚书省六部诸曹司郎中、员外郎为郎官。唐人颇重视郎官人选,认为郎官乃清要之职,与翰林一样,视为内相。据说那时员外郎比郎中更显得有声价,嘉佑少年得志,在朝曾任御史,拾遗、司勋员外郎等清要之职,在外又历任袁州、台州刺史,故时人赞誉他"雅登郎位,静镇方州。"清劳格《唐郎官石柱题名考》录有其名。

安史之乱后的中唐,由于统治阶级的战乱和剥削掠夺,曾经繁华富裕的江南地区变成一片凄凉荒败的残破景象。在当时一些诗人中,如刘长卿、皇甫冉、严维等都可以找到某些诗句,但李嘉佑在这数年中,则比其他人写得更多些、更真切些,这一点,是一向为治学者所忽略的。

嘉佑晚年,仕途遭受挫折之后,好禅理喜结僧侣。如他写的《登郡北佛龛》五言诗,用词精炼,描写了登北固山顶,遥望巾山的情景:"石壁江城后,篮舆晚踅登。古龛千塔佛,秋树一山僧。清磬和虚籁,香泉吐暗藤。愿将身洒扫,求官复作能。"应该说,嘉佑在台州刺史任上,对郡城的名胜风景是熟知和有感情的。中唐时江东诗僧有8大名僧,称为方外工文者,李嘉佑等诗人与他们酬唱甚密,如灵一,灵澈,皎然等名诗僧。有兴趣读者可翻阅细读《唐才子传》。

据上述有两点需再一次明确:

一、李嘉佑任台州刺史具体时段似可定在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至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约卒于公元781年,比较符合史料记载。据《嘉定赤城志·职官表》载:大历十一、十二年有四个任职官名:韦伦、韦方宪、韦宥、郭庆;大历十三年有一人:刺史王光胄。大历十四年至建中一年,则未明。李嘉佑似可补缺。

二、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前后,《嘉定赤城志中》台州刺史空白,仅记郑虔任司户参军,时李嘉佑在江阴令任上!

李嘉佑终官临海,与他交往密切的二个诗僧,灵澈和皎然均比他迟卒23年至34年左右。他们留世的《诗集》,可能为临海北宋时在北固山上建造"嘉佑寺"带来某种因果影响?!这是笔者一点遐想。

个人作品

诗文诗风

李嘉佑诗风,中年后从描写风景转向关注社会现实,特别是他描写江浙一带战事频繁(安禄山后,刘展、袁晁等相继为乱),造成平民流离失所之苦,比较真切,对后代有认识价值。如,宝应年间写有《和袁郎中破贼后经剡县山水上李太尉》(《全唐诗》卷二O七):"长驱下会稽"、"回军马自嘶"、"看花入剡溪"等,知是郎中袁傪直接镇压袁晁于会稽剡溪一带的,李太尉(光弼)是唐军统帅,他们打败起义军后畅游剡溪山水而归。同卷《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赠之,时七夕》:"移家避寇逐行舟,厌见南徐江水流。吴越征徭非日旧,秣陵凋弊不宜秋。千家闭户无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言官家横征暴敛,民不堪负重,同卷又有《自苏台至望亭驿,人家尽空,春物增思,怅然有作因寄从弟纾》:"野棠自发空临水,江燕初归不见人"、"那堪回首长洲苑,烽火年年报虏尘。"望亭驿在无锡,是说袁晁作乱时,他与同僚们狼狈逃奔他处,十室九空。又诗《自常州还江阴途中作》:"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无人花色惨,多雨鸟声寒"显示富庶的江南地区遭到刘展之乱后,广大农村不见人迹,一片荒凉凄惨。《新唐书·艺文志》丁部集录别集类著录李嘉佑诗一卷,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为二卷(《台州府志》引录为一卷,乃刊误)《全唐诗》共存诗二卷134首并附有简传。

与郑锡游春

东门垂柳长,回首独心伤。日暖临芳草,天晴忆故乡。

映花莺上下,过水蝶悠飏。借问同行客,今朝泪几行。

送客游荆州

草色随骢马,悠悠共出秦。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

帆影连三峡,猿声在四邻。青门一分首,难见杜陵人。

登秦岭

南登秦岭头,回望始堪愁。汉阙青门远,高山蓝水流。

三湘行客去,九陌故人游。从此辞乡泪,双垂不复收。

江湖秋思

趋陪禁掖雁行随,迁向江潭鹤发垂。素浪遥疑八溪水,清枫忽似万年枝。

嵩南春遍伤魂梦,壶口云深隔路歧。共望汉朝多霈泽,苍蝇早晚得先知。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