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李察‧麦尔Richard Meier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察‧麦尔Richard Meier照片来自 www.mottimes.com


李察‧麦尔(Richard Meier),934 年出生于美国纽泽西州纽华克市(Newark)的理查‧迈尔,自幼就对建筑充满热忱,大学便进入以理论著称的康乃尔大学建筑系研读,毕业后更前往欧洲探索传统建筑的起源,也带著学生时期的作品向现代派建筑大师柯比意(Le Corbusier)和阿瓦‧奥图(Alvar Aalto)请益,而这次交流对理查‧迈尔影响很深,从他往后的作品中看到些许柯比意设计的影子,即可窥知一二。

1963年自行开业,执业的早期常与史特拉等艺术家合作,偏好以白色和几何元素设计建筑,被认为是白派建筑的“纽约五人”之一,其中的埃森曼与麦尔是表兄弟。很多麦尔的作品都奠基于二十世纪中期的建筑师之上,尤其以柯比意早期风格为著。他扩展了柯比意许多作品中的想法,例如萨伏瓦别墅和瑞士馆。他的作品中也可看到其他建筑师如密斯的影响,在一些案子也可看见莱特和巴拉冈的痕迹。

1984年50岁时获颁普利兹克建筑奖,擅长运用几何与白色于建筑设计中。他创作的方式是以方法论与空间逻辑设计为主。


Richard Meier的建筑之旅

“Richard Meier:建筑与设计”特展,回顾白派大师 50 年精采作品

“洁白便是一切的记忆,以及对于其他颜色的期待。白色对我而言,完全相反于字面上的意义,它代表的是不同时间的自然、有机与改变。”这是理查‧迈尔(Richard Meier)在 1984 年获颁普立兹克建筑奖时的一段演说。

1970 年时,理查‧迈尔与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en)等五位建筑设计师,因为受到柯比意(Le Corbusier)提倡的纯粹主义形式所影响,特别钟爱轻快明亮的白色几何建筑形体,因而被称为“纽约五人组”(The New York Five)或“白派”(The Whites)。 然而,就像铭传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褚瑞基曾经在《建筑桂冠—普立兹克建筑大师》一书中所说的:“几乎没有一位当代建筑师能在 40 馀年的职业生涯中,维持著毫无改变的设计及美学风格。”[1]

纽约五人组中,目前只有理查‧迈尔仍坚持著他始终如一的白色建筑美学。为了庆祝“Richard Meier & Partners Architects”事务所创建 50 年,义大利 Fondazione Bisazza 设计艺术馆特别举办“Richard Meier:建筑与设计”(Richard Meier. Architecture and Design)回顾展, 首度公开展出 15 座建筑模型、30 多张绘图、照片以及一系列草图,甚至还有他所设计的餐具、手表等产品。藉著以下的影像导览,让我们一起回顾理查‧迈尔的精采作品。(Photo Credit:Fondazione Bisazza、Richard Meier & Partners Architects)


《史密斯住宅》

位于康乃狄克州的边陲地带,被茂密的树林与辽阔的海湾环抱著,理查‧迈尔因而“顺应自然”,几何交织的建筑结构特意选用清新脱俗的白色做基底,而四周的绿色景致正好衬托出白色“纯洁、透明和完美”的意象,和谐的交织融合为一体;建筑布局也是独具巧思,理查•迈尔故意在北侧入口只开些许方窗,完全隔绝与海景的对话,为的是引起人们的好奇心、激起对眺望海景的渴望,让主人赶紧踏进屋内。

踏入《史密斯住宅》后又是另一重惊喜,因为住宅主人又必须先通过窄小的坡道后,慢慢地走进稍微变大的房间后,最后才是进到贯通上下两层的客厅,此时,户外海景也就透过落地窗壮阔呈现,到达整个建筑序列的最高潮。另外,理查‧迈尔也善用双向分层丰富整体空间,举例来说,水平走廊与对角楼梯连结了封闭的私密空间和开敞的公共空间,让整体空间使用上更为频繁,也强化了层次感;垂直的南侧起居室则拆除楼板并加入大面积玻璃窗,让光线自然反射投入,营造出丰富的光影效果,也使家人互动更紧密。


亚特兰大高等艺术馆(High Museum of Art)

这是理查‧迈尔 1983 年完成的作品,被喻为 80 年代美国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座落于植被密布的桃树街(Peachtree Street)上。这座艺术馆主要由圆形钢柱、混凝土板墙与花岗岩底座建造而成,远远望去,巨大白色几何建筑体、延伸至街道的长斜坡与一大片绿色草地,仿佛在热情地与大家招手,游客从斜坡缓缓走进墙幕、穿过柱廊,经过光影交错变换的洗礼后,便进入了主楼层。

通透的扇形天窗和回旋坡道,让人有置身于纽约古根汉美术馆(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的错觉,但理查‧迈尔却运用长形玻璃窗、带状气窗和墙板上的小孔,让光影也成为馆内最精采的艺术品,自然光在白色建筑体上尽情“作画”,穿梭于馆内各个角落中,不仅让人们透过“光线、展品与空间”的互动思索文化艺术的价值,也可以提升每个展区实质的空间效益。


巴塞隆纳当代美术馆(Barcelona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前后耗时 8 年、完工于 1995 年的巴塞隆纳当代美术馆(Barcelona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位于巴塞隆纳旧城中心,可说是理查‧迈尔在欧洲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因为这座美术馆肩负了城镇再生的使命,在当时就已经引发不少政治正反辩论。为了在复杂的传统城市肌理中成功营造出现代感十足的空间氛围,理查‧迈尔除了利用大胆的立面切割与不规则形体,构筑出纵横交错、千变万化的空间组合,也在南侧入口置入一片与主结构脱离的墙面,营造出强烈的虚实对比。


另外,理查‧迈尔认为:“博物馆应当成为历史空间与馆内藏品之间对话的媒介。”他特别将旧城区错综复杂的道路网络延伸至建筑内部,在圆筒空间的入口处边缘(见左图)以一条蜿蜒的步道联系前广场、主入口圆形大厅与后花园,如此一来,整个博物馆便成为城市步行系统中的一部分;馆内则是另一个城市缩影,纯白挑高的 Z 形动线斜坡宛如巷弄般来回穿梭,温煦阳光透过大面积玻璃帷幕洒进,展场空间与当代艺术品更显得敞亮,在在显现理查‧迈尔对光影与格局间运作的娴熟功力。

纽格鲍尔高级住宅(Neugebauer House)

理查‧迈尔设计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住宅作品,而完成于 1998 年、座落佛罗里达海滨郊区的纽格鲍尔高级住宅(Neugebauer House)就是代表之一。纽格鲍尔住宅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美景:1.5英亩的海滨、西南侧正对著达布伦湾(Doubloon Bay),屋前更被 25 棵棕榈树围绕著。理查‧迈尔遵循一贯的“师法自然”理念:外立面采用混凝土结构的石灰石板材,屋顶则剖成 V 字型并架在矮墙与百叶窗上,如此一来,微风会穿过屋顶、矮墙与穿堂,住宅主人得以被清凉海风拥抱著。

除此之外,理查‧迈尔更将门廊穿堂处的两侧玻璃改为垂直凹槽式,同时,卧房和起居室更以平行布局处哩,如此一来,除了确保室内每个房间、每个角落,都能欣赏到院子前游泳池与更远处的海景外,更解决自然通风与采光的问题;另外,也特别划出一条通道,让行人与车辆可以在此区自由穿越,使纽格鲍尔住宅区成为顺应自然与城市环境的典范之作。


盖帝中心(Getty Center)

1997 年正式开幕的盖帝中心(Getty Center)位于洛杉矶布伦伍德区(Brentwood)的山丘上,堪称是理查‧迈尔设计生涯的里程碑。这件由亿万富翁保罗‧盖帝捐赠(J. Paul Getty)建立的建筑项目,历时 14 年、耗资 13 亿美元,不仅被称为“史上最大单一建筑的设计委托案”,也是世界上收藏最丰富的私人博物馆,有人更将它与东京国际会议中心、西班牙毕尔包古根汉美术馆并列为“90 年代三大杰出建筑”。

由美术馆、演讲厅、研究所、办公大楼、餐厅等 6 栋建筑体组成的盖帝中心,总占地约 8.8 万平方公尺,面向太平洋和洛杉矶市区,景色尤其优美,让理查‧迈尔希望将它构筑为犹如“雅典卫城”(Acropolis)般,有著居高临海气势的艺术殿堂。为了完整颂扬古典建筑的精神,以及对永恒艺术的尊重,主要建筑结构采用来自罗马的大理石石板墙面,再将大面积的白色金属贴板融入,以不同形式表现出各个建筑体的不同性质与功能,并交织出自然与人造材质间的对话。

“建筑群与四周环境完美结合”被认为是盖帝中心设计最成功之处。理查‧迈尔为了使每幢建筑既能达到和谐平衡,又可凸显各自的性格,在空间布局上,刻意以分离、合并、交叉、扭转等方式组合圆形与方形建筑体,楼群中间则加入露天庭院和水池,使得不对称设计中却带著错落有致的美感,同时让视觉得以在构造体间流动穿梭,增加空间张力。此外,各展厅更以天桥、楼梯和廊道相连接,室、内外空间自然而流畅地转换,让游客身心灵上可以充分地歇息与放松。


《千禧教堂》(Jubilee Church)

位于罗马市中心 6 公里外托特泰斯区(Tor Tre Teste)的《千禧教堂》(Jubilee Church),由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命名。千禧教堂对天主教罗马教区而言意义重大,为了庆祝千禧年来到,天主教在 90 年代末期就决定在罗马兴建 50 座教堂,而这座教堂刚好是第 50 座,教廷因此有意邀请建筑大师操刀设计,包括法兰克‧盖瑞(Frank Gehry)、安藤忠雄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等设计师都参与了这次竞图,最后,由理查‧迈尔胜出。

从设计草图中可以发现,理查‧迈尔将球体、柱体与长方体等简单量体,用穿插、破碎、重组等基本手法反复交叠,以达到多层次效果;此外,等同于三个球面半径的圆弧墙面,外层贴以 300 多片的灰白色混凝土板,宛如风帆般的曲面墙体从 56 英尺缓缓升至 88 英尺,再加上北侧以混凝土制成的方形活动中心,对照理查‧迈尔的设计理念:“圆形是圆满,意在表现天穹。方形则展现大地,也是理性的象征。”明显体会到,不对称的活泼律动却又带著对自然与宗教的崇高敬畏。

天主教廷视这三座墙“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象征,但理查‧迈尔予以否认,然而,某些设计上确实让教徒们更能融入礼拜仪式。好比说巨大且高高在上的弧形墙让人联想到穹顶与天使的羽翼,就好像伟大的基督圣灵正拥抱著他们。玻璃与天窗更成为这件作品的另一关键:天窗玻璃的栅格和顶端的钢强化结构形成疏密有致的阴影,光影在不同时间的转换为教堂增添生机,另外,晨曦透过东南面的大型玻璃照入教堂,不仅让室内更加开敞明亮,也令人仿佛置身于户外坐礼拜般,与上帝更加亲近。

《罗马和平祭坛博物馆》(Ara Pacis Museum)

继《千禧教堂》后,理查‧迈尔再度于罗马完成新作,那就是在 2006 年重新翻修启用的《罗马和平祭坛博物馆》(Ara Pacis Museum)。这座位于台伯河畔(Tiber River)的博物馆,主要展示奥古斯都时期的“和平祭坛”(Ara Pacis Augustae)历史遗址,以及在其陵墓周围挖掘的遗迹。由于该博物馆是自1930年以来,首栋兴建于罗马历史区的新现代建筑,因此有人认为它为古老且底蕴厚重的罗马城带来新契机;但也有众多反对者觉得,这栋貌似加油站的博物馆在古迹中格格不入、破坏罗马市容。

开这些不谈,理查‧迈尔仍然坚持一贯的设计风格:各立面的外墙均是由白色混凝土实墙和玻璃幕墙组成,无形中形成虚实交错的外立面;但这并非千篇一律、亘久不变,因为理查‧迈尔这次加入当地特产的上等米黄色罗马石灰岩,为的是大面积(高 13.5 公尺、长 50公尺)的冷调性玻璃帷幕相对比,当自然天光映照在米黄色的石灰墙上时,不仅瞬间暖化了 700 平方公尺的展厅,也为这些古罗马时期的珍贵考古遗迹更添神圣感。

阿尔普博物馆(Arp Museum)

2007 年完成的阿尔普博物馆(Arp Museum)有著些许神秘感,首先是它的建筑基地座落在德国莱茵河畔一处茂密的森林里,“附近邻居”是一栋栋中世纪时期的城堡。这座博物馆本身也没有入口,游客必须在山脚下 Rolandseck 小镇历史悠久的车站口进入(左图左下角木屋),接著穿过重重隧道后(如右方上图),才真正抵达收藏众多“达达艺术大师”尚‧阿尔普(Jean Arp)作品的博物馆主体,为的是让所有人历经一场有如时空穿梭的惊奇旅程。

为了将尚‧阿尔普如流水般奔放的创作情感完整表达出来,理查‧迈尔大量采用透明且开放式的建筑结构,包括玻璃、天窗、透明天桥以及可调动的格栅系统,不仅由内而外与四周环境形成一种纽带关系,通风采光皆自然不造作,同时还可眺望一大片莱茵河景致。不过,大家一定很好奇一旁貌似太空梭的建筑体是什么呢?答案揭晓,它是一台升降电梯!


深圳华侨城会所(OCT Shenzhen Clubhouse)

2012 年竣工启用的深圳华侨城会所(OCT Shenzhen Clubhouse)位于占地 125 万平方公尺的欢乐海岸上,是理查•迈尔在中国完成的首件作品,集结餐饮、健身、娱乐等多功能设施为一体。从外围望去,大片水岸和郁郁葱葱的花园包围整个以大量玻璃和白色金属板覆盖的会所,而分层递进的空间又围绕弧形外墙辐射展开,现代感几何量体中又多了些许中国园林设计风格。白色金属铝板与自然光的运用仍然是设计重点,尤其是光线透过遮阳栅格透射在墙面上,光影交错辉映仿佛让时间也停止转动。

南端设有室内泳池与健身中心的建筑体外型简洁明快,与附近规模较庞大的会所的形成明显对比,但并不令人感到突兀,反而在设计上呈现平衡感。格局上也显得简约大方,三面玻璃帷幕加上屋顶采光天窗,阳光自然洒落在 25 公尺长的小型健身泳池上,让会员一边游泳,一边享受阳光沐浴的宁静,还能同时欣赏到四周景致,一切喧嚣烦恼暂时都抛在脑后。

Italcementi i.Lab

2013 年正式启用的 Italcementi i.Lab则是理查•迈尔为义大利水泥制造商 Italcementi 打造的研发中心。Italcementi 长期致力于生产环保永续的水泥与混凝土,因此理查•迈尔这次在设计上也大量应用绿能建筑的素材。前卫挑高的 V 型混凝土悬臂屋顶成为该建筑体最醒目的焦点,不仅可以有效遮阳,配合玻璃帷幕与天窗系统,则可让光线自然引导到中心各处以及位于地下室的实验室内。

空间布局上也更加灵活,除了中央走道开放流通,像是南臂的多功能演讲厅也特别挑高,为的是在二楼以悬臂方式架设开放式会议厅 (如右图),阳光透过会议室的天窗射进室内,白天可节省人工照明与空调系统的使用。此外,玻璃帷幕选用可节能减碳、节省空调费用的 Low-E 低辐射玻璃,并且加装太阳能板让能源自给自足,而这栋研发中心也获得了美国绿建筑协会发放的“LEED Platinum”白金认证标章。

成长背景

李察‧麦尔在幼年时便对建筑很感兴趣,在高中毕业之后,便进入麻理工学院修习建筑。由于当时美国,才刚脱离欧洲独立不久,整个社会不在经济或文化上还是依附著欧洲大陆。因此理查麦尔在大学毕业,便是抱如此朝圣的心情,到欧洲大陆去探欧洲传统建筑的根源,这也对理查麦尔的建筑思想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结束欧洲之后,他先后在SOM和马歇尔.布尔(Marcel Breur)事务所任职,而后在1963年结束了和马歇尔三年多的宾主关系,便自行开业。

在事务所成立初期,理查麦尔所接的是一些如室内修复的小案子。之后,他的父母要求他替他们设计一幢住宅,为此理查麦尔特地跑到莱特所设计的落水山庄去体会那种水平的空间感,并试图将莱特那室内的空间延伸到外部环境的手法,运用到自己设计上。但由于两者基地环境的条件并不是全然相同,而使理查麦尔饱受挫折,在失望之馀,他便转而研究其他大师的作品,而柯比意的许多观念却恰巧与他的想法相吻合,于是便种下了理查麦尔早期的作品走柯比意的路线。

而于1967年,理查麦尔设计出他的成名代表作史密斯住宅,在这个设计里表现出他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对于室外与户外光线的相互关系,理查麦尔也下了相当的功夫,例如,初升的日光准确的射入卧室中,轻柔的午后阳光则射入起居空间,让人不免赞叹建筑师的用心。

到了1970年,理查麦尔和麦可‧葛瑞夫斯(Micheal Grares)、查理士‧盖斯密(Charles Gwathway)、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en)及约翰‧黑达克(John Hejduk)等五人,由于理念相同,对于现代建筑主义的见解也相近,所以他们便一同将作品集结出书,而由于其风格特殊,故人称纽约五人组。而他们的作品有一个相同的特点,既便是建筑物的外观多半是光滑且纯白,有著现代主义雕塑风格,因此他们亦被称为白派(White)。

由于兴趣使然,理查麦尔对于〝剪贴画〞(Collage)也是相当有研究,理查麦尔本身也认为从〝剪贴画〞中他学到了许多启示,而事实证明在他的设计中,也不时可看出他运用了许多如〝把物象经解析再重组〞的剪贴画手法。理查麦尔本入亦承认,在造型上他并没有作什么创新,他只不过将前人所曾使用的语汇加以重组,而产生某种新的意义罢了;例如史密斯住宅,只不过是柯比意的多米诺(Dom-ino)与西楚汉(Chitrohan)两种原型的重组罢了。

在研究理查麦尔的事迹之后发现,他在1963年大学毕业之后,短短四年之后,便能设计出史密斯住宅如此具有令人佩服的作品,真是足以作为日后年青学子的表率。他在设计规划每个案子时,都希望建筑物能以一个谦卑的姿态呈现于自然之中,尽量和自然达到和谐和与环境共生。他之所以坚持建筑物必须采用亮丽的白色立面,是因为他相信,白色与大自然形成的强烈对比,更能使人们对大自然的色彩产生由衷的赞叹,自然而然的与四周景观融合在一起,这也是麦尔成功的地方。

而这样对比的手法,在其处理建筑物内部空间也很常见。例如,在房子内部由厚重墙壁所包围的内部楼梯的对角,常见设置一座以金属栏杆扶手构成的外部楼梯。而在住宅面对主要景观面,常作为公共生活的空间,那另一侧,便是住宅较私密的卧室生活区。然后,理查麦尔在建筑物的外部造型处理,也是相当有其条理。透过公共空间�虚和私密空间�实,还有在整个量体部分,经过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切割,而令人感觉其立面的流畅感。

整体而言,理查麦尔的设计理念相当的简单且清楚,不会让人感到有任何暧昧不明之处。现代主义的理想在他的设计上更是表露无遗,例如“内部机能决定外部造型”、“反装饰的雕塑风格”及“国际样式的展现”…等等。从理查麦尔最早期的设计“史密斯住宅”,而至今日各种设计之中,也可看出他对于建筑理念的坚持,也是少数以不变因应万变的建筑师之一,更是值得令人佩服的所在。1984年,获得美国普立兹建筑奖(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殊荣。


作品

  • Douglas House(Harbor Springs,Mich., 1971-73)
  • The Atheneum(New Harmony, lnd., 1975-79)
  • High Museum of Art(Atlanta, Georgia / 1980-83)
  • Museum fur Kunsthandwerk(Frankfurt,1979-84)
  • Siege de Canal + (Paris, 1992)
  • Exhibition and Assembly Building(Ulm, Germany / 1986-93)
  • The City Hall and Central Library(Den Hang / 1986-94)
  • Barcelona Art Museum(Barcelona / 1996)
  • Getty Center(Los Angeles, 1996)


相关影片

 

外部连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