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李崇德(1902年-1940年),外文名:Francis Julius Fitzwilliam,美国人,基督教宣教士。
传教士(missionary),亦叫作宣教师或宣教士,是坚定地信仰宗教[1],并且远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道者。虽然有些宗教,如日本神道教,很少会到处传播自己的信仰,但是有很多宗教用传教士来扩散它的影响,例如伊斯兰教与基督宗教[2]。
人物简介
李崇德(Francis Julius Fitzwilliam)于1902年6月16日生于美国伊利诺州的原野市(Champaign, Illinois),18岁时归信耶稣基督。不久,他立志做个宣教士到海外宣教,故进入芝加哥慕迪圣经学院深造。毕业后,于1926年3月加入中华内地会,不久接受差派到中国宣教。离家前,家乡教会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典礼,特请资深宣教士高乐弼医生(Dr. Robert H. Glover)按立他为福音使者。同年9月30日李崇德乘船从三藩市启程,于10月16日抵达上海。同行的七位宣教士当中,包括后来在云南与他同工的张师道(J. Harold Casto)和杨志英(John B. Kuhn)。他们随即被送入安徽安庆语言学校学习中文。
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国民革命军北伐时期。1927年3月又发生了“南京事件”。外国驻华机构,包括教堂、教会学校和医院等均大受影响。为保护外国侨民安全,英、美等国政府下令撤侨。在中国内地的西方宣教士亦纷纷撤至沿海城市。中华内地会原有937个宣教站,在1927年也锐减300个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年轻并充满宣教热情的李崇德虽感一时受挫,但也就在等待期间,他惊喜地遇见昔日神学院的同学康荣喜姑娘(Miss Jennie E. Kingston)。康荣喜于1903年4月出生于美国麻萨诸塞州的纽伯利(Newberry);1926年1月加入内地会,同年9月到达中国。他乡遇故知,又同为宣教士,二人遂坠入爱河。1927年10月,他们在上海举行了婚礼。康荣喜同船好友安荣德姑娘(Miss A. Marguerite Naughton)也于同月与张师道教士成婚。婚后,这两对新人一起被差往云南省西部的腾越(今腾衝),到少数民族中间宣教。
1928年,内地会云南省监督富能仁(James O. Fraser)和资深宣教士韩粹中(William J. Hanna)带著他们到云南府(今昆明市)。因战祸交通受阻,他们于6月绕道缅甸,经仰光(Rangoon)到八莫(Bhamo),才得以进入腾越。安顿下来再经过一段语言训练后,他们就深入到傈僳族(Lisu)、拉祜族(Lahu))、佤族(Wa)、掸族(Shan),及其他少数民族中间宣教。当时在滇西、中缅边境一带,已有四位内地会宣教士:东有杨思慧教士(Allyn B. Cooke)夫妇,以福音山(Gospel Mountain)为据点;西有高漫教士( Carl G. Gowman)夫妇,以守护山(Stockade Hill)为中心。自1919年以来,在早期宣教士的努力下,在该区之少数民族中间,已有800户家庭信主,共有2,000多人受洗成为基督徒。
1929年6月,李崇德夫妇的儿子Francis John诞生。 不久,李崇德即离开家,到新池(New Pool)宣教。1930年1月,高漫教士到新池,帮助李崇德为该地区各村寨举办查经班。正当各项事工蓬勃开展之时,高漫却不幸染病,于8月5日遽然去世。此后守护山地区的宣教责任便由李崇德承担起来。
1930年圣诞节期间,李崇德夫妇带领傈僳族教会信徒在木城坡庆祝丰收节,许多信徒要走二、三天的路程赶来参加。虽然他们大多很穷,但却乐于奉献支持教会事工,他们所奉献的多是些玉米、稻谷、猪、和牛羊等。聚会首日有早、午、晚三堂聚会,次日是圣诞节,唱诗班到各家去报佳音,李师母还拿出留声机来播放圣诞节歌曲供他们欣赏。中午聚会后举行了洗礼;夜晚大家围著篝火聚会,各村寨信徒轮流颂唱圣诞诗歌,共沐主恩。
李崇德非常注重培训当地傈僳族传道人和义工,除弥补宣教工作人手之不足外,更要帮助傈僳族教会自立和自养。根据他1932年所写的宣教报告可知,在守护山已有一位传道人摩西全力从事圣经翻译工作;另一位傈僳族传道人协助他照顾整个宣教区,并且有15位义工经常外出传道,守护山教会人数已超过一千人,信徒奉献的金钱和五谷比过去多,教会已经可以自立自养了。李崇德还帮助傈僳族教会选出三位女传道人,加以栽培,然后让他们去教导、照顾女信徒。考虑到自己不久要回国述职,李崇德进一步指导傈僳教会选出一位圣灵充满、有好名声,且满有恩赐的监督。看到傈僳族教会健康成长和自立,李崇德倍感欣慰。
正当此时,李崇德开始关注对其它少数民族的宣教工作,并向富能仁监督提议,准许他到景颇族、掸族等少数民族村寨传福音和建立教会。1934年4月,李崇德返国述职,1935年6月再次回到云南后,即离开守护山,西移到崙垂(Lungchui),建立起一个景颇新宣教站。当地傈僳族和景颇族基督徒合力用竹子盖起一座茅屋,作为李氏夫妇的居所,由是开始了对景颇族的宣教工作。因水土不服,李师母罹患痢疾,泻肚不止,本地又无医疗条件,只好送往缅甸靠近瓦城(Mandalay)的一家医院救治。在此期间,李崇德与其它差会和景颇族基督徒合作,翻译出《马可福音》景颇文译本,同时还完成《真理信仰问答》一书的翻译。
1937年秋,李崇德带著一位会讲景颇话的傈僳基督徒,从崙垂西行,向200平方哩范围内的24个景颇村寨的村民传福音。整个行程为期一个月,除宣教外,也进一步熟悉这一带少数民族的分佈情况。同年11月至1938年1月,李崇德先后在好良蒿(Holiangho),木城坡和崙垂等地为傈僳族和景颇族基督徒举办圣经班,以提高信徒的信仰素质。1938年圣诞节,李崇德在山边一条清溪旁,为四位景颇族信徒施洗。这是第一批经过信仰问答合格,受洗归主的景颇人。虽然经过许多劳苦,才有很少的人接受福音,但李崇德绝不轻易为人施洗。比如有些人听信福音后,仍一时戒不掉鸦片;有些人一时改不掉好勇斗狠的性情,李崇德就不让他们参加洗礼,而宁愿等他们生命发生改变之后,才为他们施洗。
1939年底,李崇德连续为傈僳族和景颇族信徒开办三届圣经班,以汉文、傈僳文和景颇文三种语言授课,每天上课六小时。报名参加者非常踊跃,在第二班就有110多人参加。主日需举行三次崇拜聚会,因为光领受主餐的人数就已近300人之多。
1940年初农閒季节,有两位来自香港的汉族青年传道人来到滇西,学习如何向少数民族宣教。他们跟随李崇德到各村寨探访、佈道或带领查经。2月中旬,李崇德夫妇和这两位帮手分别到不同村寨传福音,约定周五返回。但到了约定日晚上,独不见李崇德回来。众人在焦急中直等到次日早上,才见傈僳族信徒抬著李崇德回来。原来他已泻肚多日,但仍坚持聚会、讲道,直到最后一天,才身体不支晕倒在地。事实上,李崇德患上了致命的伤寒(Typhus Fever),而当地又无医生、医药可以施救。这样在昏迷中直到主日凌晨,他才安然离世归回天家。那天是1940年2月25日,李崇德年龄尚未满38岁,遗下妻子和未满11岁的儿子。那两位青年传道人将他安葬在院子里,并在墓前立了一个木製十字架,以纪念这位为主摆上、为中国献上生命的宣教士。
这两位汉族青年传道人,其中一位名叫沉保罗(Paul Shen)。多年以后,他成为华人基督徒中的名牧,曾多次在各种福音大会上,如此作见证说:“我站在这位西方宣教士墓旁举目仰望,似乎在灵里我已经身在天庭,面对面对父神说‘父啊! 一个白人弟兄,远渡重洋万里来到中国,为我们的同胞而死。我是中国人,父啊,虽然我已奉献过,但我愿意第二次再奉献给天父……。只求你使用我去传福音,不敢离开你的呼召,不敢怠慢!’” 沉保罗牧师如今已年过95岁,仍然站在教会的讲台上,为主传福音、作见证。
据内地会的记录,李崇德逝世后,李师母继续在云南服事少数民族教会,直到1943年9月才离开中国。
参考文献
- ↑ 宗教与文化.doc,豆丁网,2012-11-01
- ↑ 基督教的主要圣礼和节日,中国新闻网,201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