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市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市镇地处重庆江津区腹心地带,距市区28公里,幅员面积180平方千米,总人口54829人(2017),辖18个行政村和4个居委会;城区已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已建成区面积1.3平方公里。[1]

历史沿革

据建于唐代的复古寺考古表明,远及千年,李市已是人们生息的聚居地。由于地处两座低山之间的开阔平坝,明洪武二年(1369年)赣人李德辅辞去贵州曲靖知府落业于此后,子孙繁衍,名李氏坝,明天顺年间形成市场,名称改为李市坝。

李市的建制名称在历史上多以乡称呼,1961年后改称公社,为李市区公所所辖;1984年又改称乡,成立乡政府;1985年改乡设镇。1993年12,撤销李市区、下湾乡、黄桷乡,李市镇,组建新的李市镇,李市区下辖的其余各乡的行政区域和名称不变;2001年,撤销沙埂乡、两岔镇(2000年乡改镇)合并到李市镇,同时,撤销洞塘乡,将其仁寿村、山华村合并为仁华村划归龙吟镇,将洞塘村、望庄村、古照村、居委会合并为洞塘村划归大桥镇(2000年乡改镇);2004年4月,行政区划再次调整,大桥镇和龙吟镇的龙泉村、龙江村、仁华村、龙吟社区居委会划归李市镇,时为22个村居;2005年10月,再次进行村(居)规模调整,合并为9个村,2个社区居委会,28个居民小组,65个经济合作社。

地理环境

李市镇位于北纬29°4′、东经106°16′的江津市境中心,东与骆崃山镇接壤,南与嘉平、蔡家镇连界,西与慈云镇毗邻,北经先锋镇通往市区。境内海拔230—560米,相对高差330米,地势南高北低,地貌主要为深丘至平坝,以平坝为主。全镇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四季分明,无霜期长(340天),年均总降雨量1033mm,年均气温14—16℃。

自然资源

李市镇境内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拥有砂石、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和水力资源,盛产柑桔、蚕桑、花椒和水产品,素有“橘乡”之美誉。境内笋溪河源自贵州习水县寨坝金顶山,入津后经四面山、李市镇,下游入夹滩镇,境内全长30余公里,沿河两岸竹木葱郁,湖河皆备、水质良好、空气洁净、地势开阔、坡度平缓,水上野生名贵资源丰富,具有结合农业产业化开发生态观光旅游主导型产业的良好条件。[2]

基础设施

交通、通讯发达。江津主骨架公路——渝东、白西公路呈“十”字型交汇于镇政府驻地,连接着重庆綦江、贵州习水、四川合江,是重庆、成都到包括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面山在内的渝川黔旅游“金三角”的必经之路。重庆市新的出海大通道将穿境而过。装机容量为1万多门,保证了境内通讯的良好覆盖和与国内外快捷方便的信息交换。

供水充足。境内有30余公里的笋溪河长流不息。有小(二)型水库6座,山坪塘238口,石河堰29处,电灌站17座,微型水利591口,蓄水量3.1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42万亩。有供水能力4000吨的自来水厂一座,供水管网已铺设至开发地段。场镇内给排水畅通。

电力充沛。境内有35千伏变电站,5.8千伏安容量的供电所,建有总装机容量1530千瓦的阳石电厂1个,完全能保证生活、生产和大、小型工业用电。

气量充裕。境内有输气站1个,气量充足。有蜀南气矿区和川东开发公司采气2队的57mm口径输气管道过境近50公里,可保证境内生产生活用气。

区位优势

江津市主骨架公路——渝东、白—西公路呈“十”字形交汇于政府驻地,连接着重庆綦江、四川合江、贵州习水和包括江津市国家级重点名胜区四面山在内的渝、川、黔旅游“金三角”,是交通、通讯、电力枢纽和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因盛产柑桔而有“橘乡”美誉闻名遐迩,有包括西南最大的柑桔批发市场在内的多个专业批发市场,商贸流通业发达。

战略目标

大力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努力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紧紧抓住中国加入WTO、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江津推进“四大发展”战略和加快实施“十五”新计划等重大机遇,充分利用相关政策,抢抓机遇,开拓奋进,全面实施“两化一开发”战略,即:“农村城市化战略”、“农业市场化战略”和“笋溪河生态旅游走廊开发”,结合实际、发挥优势、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努力把李市建成交通发达、信息畅通、文化氛围浓厚的江津市卫星城市和南部最活跃的经济、文化辐射中心。[3]

行政区划

2011年末,李市镇下辖林家嘴、三角坝2个社区,牌坊、双河、沙埂、两岔、龙吟、孔目、黄桷、洞塘、大桥9个行政村;下设23个居民小组、71个村民小组。截至2020年6月,李市镇下辖2个社区、9个行政村:林家嘴社区、三角坝社区、牌坊村、双河村、沙埂村、两岔村、龙吟村、孔目村、黄桷村、洞塘村、大桥村,镇人民政府驻林家嘴社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李市镇地处江津区中部,东邻西湖镇,南连嘉平镇、蔡家镇,西接永兴镇、慈云镇,北靠先锋镇,距江津区人民政府驻地28千米,区域总面积179.52平方千米。 © 2021 Baidu - GS(2019)5218号 - 甲测资字1100930 - 京ICP证030173号 - Data © 长地万方

地形地貌

李市镇地势南高北低,地形主要为浅丘;境内最高点位于鸡公岭,海拔1020米;最低点位于双河桥,海拔201米。

气候

李市镇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多年平均温度在17℃—19℃,1月平均气温7.7℃,极端最低气温-0.4℃(2001年12月20日);7月平均气温27.7℃,极端最高气温42.3℃(2006年7月8日);平均气温年较差20.0℃;生长期年平均232天,无霜期年平均32天,最长354天,最短32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200—1300小时,年总辐射86.5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362天;年平均降水量870毫米,最大降水量1042毫米(2002年),最少降水量727毫米(2006年)。

水文

李市镇境内河道属长江水系;境内最大河流为笋溪河,从南向北由凉江河流入,境内河道长28千米,最大流量3800立方米/秒。

自然灾害

李市镇主要自然灾害为旱灾、水灾、虫灾、冰雹、雪灾等;严重的一次旱灾发生在2006年7月—8月,连续60多天35℃以上高温天气,最高温度达到42.3℃,水稻等粮食作物减产近2成,花椒受灾面积19380亩,柑橘7850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56万元。水灾时有发生,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96年7月9日,水灾造成沙梗村300多群众无家可归,被淹倒塌房屋1249户、3604间、失踪3人,淹没面积15.2万平方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53万元。

自然资源

李市镇境内已探明的矿藏资源主要为天然气、铁矿、煤矿、白泡石、沙石等。2011年,李市镇有耕地面积9.3万亩,人均0.9亩。

人口

2011年末,李市镇总人口9.0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21万人,城镇化率13.3%;另有流动人口3.14万人;总人口中,男性47384人,占52.5%,女性42868人,占47.5%;18岁以下17340人,占19.2%;18—35岁15941人,占17.7%;35—60岁39669人,占43.9%;60岁以上17302人,占19.2%;以汉族为主,占99.9%;有苗、彝、土家等12个少数民族,共89人,占0.1%。2011年,李市镇人口出生率13.8‰,人口死亡率6.9‰,人口自然增长率6.9‰,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92.6人。 2017年末,李市镇常住人口为54829人。 截至2018年末,李市镇户籍人口为86970人。 [4]

经济

综述

2011年,李市镇地方财政收入2000万元,比2010年增长54%;人均财政收入509元,比2010年增长12.5%。2011年,李市镇农民人均纯收入8920元。 2018年,李市镇有工业企业105个,其中规模以上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8个。

农业

2011年,李市镇农业总产值6.0亿元,农业增加值41144万元。李市镇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2011年,李市镇生产粮食6万吨,人均600千克,其中水稻4万吨,玉米1万吨。李市镇主要经济作物为甘蔗、青果、蚕桑。李市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禽为主。2011年,李市镇生猪饲养量7.5万头,年末存栏3.5万头;家禽年饲养量68万羽。2011年,李市镇生产肉类6009吨;畜牧业总产值2060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4.3%。2011年,李市镇水果种植面积2.1万亩,产量2.9万吨;主要品种有橄榄、荔枝、龙眼、葡萄、梨、柑橘等。李市镇渔业以养殖鲤鱼、草鱼、鲢鱼为主。2011年,李市镇渔业总产值101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7%。

工业

李市镇工业以机械加工、塑料制品、建筑材料为主。2011年,李市镇工业总产值为6.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9425万元,比2010年增长13.2%;有企业56家,职工5860人,其中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家,实现工业增加值3792万元,比2010年减少了6.4%。

商贸

2011年末,李市镇有商业网点55个,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1个,职工108人。2011年,李市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3.7亿元,比2010年增长20.5%;有城乡集贸市场5个,年成交额1.8亿元。

金融

2011年末,李市镇有5家金融机构在境内开设了分行或设立了办事处,各类存款余额为11.亿元,比2010年增长28.4%;人均储蓄12742元;各项贷款余额0.4亿元,比2010年增长40.7%。 [5]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李市镇有幼儿园15所,在园幼儿2217人,专任教师82人;小学8所,在校生6389人,专任教师38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3所,在校生4326人,专任教师348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李市镇教育经费达3000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800万元。

科技事业

2011年末,李市镇有各类科技人才322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56人,经营管理人才315人,技能人才986人,农村实用人才2069人。

文体事业

2011年末,李市镇有文化站1个,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1个,各类文化专业户15户,有各类图书室22个,藏书4万余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创作队伍达45人。2011年末,李市镇有学校体育场7个,看台设座椅2000张。2个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30%。2011年末,李市镇有线电视用户数为3000户,入户率8.1%。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李市镇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1个,门诊部(所)13个;床位180张,固定资产总值25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14名。2011年,李市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6.9万人次,住院手术200台次,出院病人0.8万人次。李市镇重点医院有李市中心卫生院。2011年,李市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84/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75.6%,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5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8.6万人,参合率96%;孕产妇死亡率0.7/10万。

社会保障

2011年,李市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为602户,人数945人,支出239万元,比2010年减少18.4%,月人均211元,比2010年增长18.6%;临时困难救助127人次,发放救助资金8.5万元,比2010年增长11%;临时医疗救助97人,发放救助资金16万元,比2010年增长21%;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230户,人数2289人,支出248万元,比2010年减少6%,月人均117元,比2010年增长31%;农村医疗救助256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199人一5554人次,共支出33万元,比2010年增长2.6%;农村临时救济287人次,支出11万元,比2010年增长1.5%;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50人,抚恤事业费支出232.6万元,比2010年增长21.5%;有敬老院5家,床位386有社区服务设施2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2个;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3.8万人,参保率42.0%。[6]

相关视频

李市镇清华幼儿园,(六一活动)2018年6月1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