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李敬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敬玄(生年不详-卒年不详),亳州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唐代政治人物,自称赵郡李氏南祖一支的后代。六世祖后魏谯郡太守李善权,把家迁到谯郡(今安徽亳县治)。于是,安徽亳县一带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

简介

李敬玄年轻时博览群书,精通礼制,尤善五礼。后在中书令马周的推荐下,进入崇贤馆,成为皇太子李治(唐高宗)的侍读。生性冷峻,研究学问非常勤勉,受到许敬宗等人的赞誉,历任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右肃机、检校太子右中护。

撰有《礼论》60卷、《正论》3卷、《全唐诗》存诗2首。

生平

贞观末年,唐高宗还是太子时,马周启荐李敬玄,召入崇贤馆。刘仁轨后为左仆射,敬玄与之有嫌,每遇仁轨奏事,敬玄辄从中阻挠。

仪凤二年(677年),时吐蕃屡次入寇,吐蕃内乱,朝廷以为有机可乘,仁轨知敬玄素非边将才,谎称敬玄知兵事,敬玄固辞。高宗曰:“仁轨须朕,朕亦行之,卿何辞?”敬玄不能辞。

征蕃兵败

仪凤三年(678年)敬玄至洮河军,为诸军大总管,同工部尚书刘审礼统兵十八万进攻吐蕃。在青海湖边,敬玄逗挠不前,唐军再次大败,刘审礼既无继援,被俘。敬玄闻审礼被擒,慌忙退走,至承风岭(今青海西宁附近),敌骑已漫山遍野,敬玄急阻沟自固,时正值秋雨,道路泥泞,无计可施。左领军员外将军黑齿常之,率敢死士五百人夜袭夜袭吐蕃将领跋地设的大营。敬玄得拔营徐退,返入鄯州

680年(永隆元年),李敬玄上表称病,请求回京,得到批准。他回京后,也未引咎请罪,便直接到中书省办公。唐高宗得知他并未生病,将他贬为衡州刺史,后又改任飏州长史。

682年(永淳元年),李敬玄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兖州都督,赐谥文宪。

有子来景业,官虞部郎中。第五子来景晖(648年—717年8月20日),银青光禄大夫饶州刺史,娶萧大通(659年—719年6月12日),夫妇生子来翁宠、来瑶等。[1]

轶事

永徽年间,候补官员逐渐增多,主持选官的人很少有称职的。李敬玄主持选官后,却得到天下人的称赞。他记忆过人,每年参选官员一万多人,只要在街上遇到,都能叫出名字。官员未被选用前来投诉的,他也能当场口述他们书判中的错误,毫无差错。 杭州参军徐太玄曾因同僚张惠母亲年迈,到府衙自首,称自己与张惠一同贪赃。张惠得以免去死罪,徐太玄也因此被免去官职,十几年不得升迁。李敬玄得知后,非常赞赏,擢升他为郑州司功参军徐太玄后官至秘书少监申王师,因德行高尚受到时人推崇。

诗词作品

奉和别越王(唐·李敬玄)
飞盖回兰坂,宸襟伫柏梁。别馆分泾渭,归路指衡漳。
关山通曙色,林籞遍春光。帝念纡千里,词波照五潢。

奉和别鲁王(唐·李敬玄)
绿车旋楚服,丹跸伫秦川。珠皋转归骑,金岸引行旃。
一朝限原隰,千里间风烟。莺喧上林谷(一作右),凫响御沟泉(一作前)。
断云移鲁盖,离歌动舜弦。别念凝神扆,崇恩洽玳筵。
顾惟惭叩寂,徒自仰钧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