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李束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束为 ‎

李束为 原名束学礼,笔名束为,山药蛋派作家之一 [1]

1918年11月,李束为出生于山东省东平县新湖镇朱管村。1935年阎锡山在山东招兵,李束为加入并前往山西。1937年3月参加八路军,193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1944年调任束为被调到《晋绥大众报》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山西省文联主席、中共太原市委文教部副部长等,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1984年复出任山西省文联党组书记。1992年2月离休,5月被授予“人民作家”称号。1994年3月4日逝世。

步入文坛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束为满怀救国热情,从阎锡山队伍投奔到山西抗日少年先锋队,后转到抗日绝死二纵队,转战在太行山、吕梁山一带,做过战士、班长、排长。193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他被任命为“吕梁剧社”的分队长兼党支部书记,领导剧社的宣传工作,并从此开始了他的文艺生涯。1940年秋,李束为随剧社奉命到了延安集中学习。他考入鲁迅文学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深造,用比较充裕的时间集中阅读了大量中外文艺名著,接受了较为系统的文艺理论和戏剧创作知识,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尤其喜欢契诃夫和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严峻深沉地剖析人生,题材广泛地反映社会,精巧细致地描写对象和乐观向上的情调等契诃夫特色、莫泊桑风格,深深地影响了李束为一生的创作,他的小说都是中篇和短篇,与此有很大关系。

经过差不多两年的鲁艺学习,1942年冬天,李束为回到晋绥边区文联,参加了文艺工作团,被派往河曲县第三区农会搞减租减息工作。火热的农村斗争生活,激发了李束为的创作欲望,写出了第一篇小说《租佃之间》。他投寄到延安《解放日报》编辑部,很快,1943年8月3日和4日的文艺副刊上连载发表。这篇近万字的小说,反映了解放区减租减息斗争中,农民与债主之间的激烈斗争,结构谨严,情节紧凑,语言朴实,初步显示了他的文学才华。1956年,前苏联翻译出版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中,就把《租佃之间》作为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作之一而选入。

文学创作

1944年,束为被调到《晋绥大众报》社当编辑。这份报纸是一张四开五日刊,主要读者对象是农民。束为是山东人,为了办好报纸,他下功夫学当地语言,学当地民歌。他搞减租减息工作的河曲是山西有名的民歌之乡,当编辑后也经常去河曲下乡采访。他惊喜地发现,河曲民歌经过洗练的语言,既保持了形象生动和地方韵味,又精练明快和带有节奏感。他的笔记本上记了许多民歌,许多方言土语,并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尝试使用,这就大大缩短了他在语言上与农民的距离。

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民间艺术的熏陶,极大地焕发了束为的创作热情,他写作特别顺手,在完成报纸的编辑、采访工作以及许多社会活动之余,四、五年的时间里,写出了一批中短篇小说及秧歌剧,主要有《土地和它的主人》、《拦羊娃》、《苦海余生》、《老婆嘴退租》、《财主请客》、《红契》、《第一次收获》、《卖鸡》、《十年前后》等等。这些作品标志着束为创作逐渐趋于成熟,是他的第一个丰收期,有些则成为他的代表作,如《红契》和《卖鸡》等。

小说创作

在承担大量文艺行政领导工作之余,李束为仍然坚持下乡体验生活,写出了三十多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其中小说《春秋图》、《好人田木瓜》、《老长工》、《于得水的饭碗》、《迟收的庄禾》、《大事业》,报告文学《南柳春光》、《更上一层楼》等,都产生过较大反响,为“山药蛋”文学流派的形成,贡献了很大力量。

束为进城以后,生活和工作环境变了,但他仍然对农村情有独钟,关注农村的变革,关注农民生活的状况。看到农村的新变化他高兴,看到农村存在的问题他焦急。他总把自己的创作与农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的作品是农村社会进程的艺术记载。从1950年的《春秋图》,经1954年的《初升的太阳》,1958年的《好人田木瓜》、《老长工》和《崞县新八景》,1959年的《大事业》和《于得水的饭碗》到1962年的《迟收的庄禾》,以及1964年的《南柳春光》,都是各个时期农村社会生活的真实体现,是各个时期农民思想和情绪的真实展示。

《于得水的饭碗》在束为的创作中是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这篇小说曾经发表过两次,当时引起过不小的争论。小说反映的是农村兴办公共食堂的故事。第一次发表时,束为“歌颂”食堂化的同时,更多地透露出农村生活的真实情况:农民群众在吃食堂时,深感不大如意、不大称心,连温饱也难以保证,致使农民于得水不得不偷盗集体的山药蛋度日,却被支部书记发现予以没收。到春节时,全家八口人依靠别人送的一点粮食和山药蛋才不致断顿。结尾时,束为还加了一个“光明的尾巴”。然而,发表以后,却被一些人扣上“歪曲大好形势”的帽子,一份全国性文艺理论刊物专门组织了批判文章。迫于压力,身为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的束为,不得不重新写了一遍,删去了不少真实的情节,把群众的合理呼声当成坏人的言论;把描写农村贫困状态的文字一笔勾销。第二次发表的《于得水的饭碗》,虽然还是原来的人和事,但立脚点却大不一样,成了一篇宣扬浮夸风的作品。

《于得水的饭碗》给束为创作的直接影响是将近三年没有写小说,他认为,与其写那些违背自己愿望、违背农村真实生活的作品,不如不写,由此看出束为在创作上的真诚态度。直到1962年8月他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在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座谈会后,心情才顺畅起来,重新写小说,这就是《迟收的庄禾》。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