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李汉君 脚印▪自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重定向页面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脚印▪自省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脚印▪自省》中国当代作家李汉君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脚印▪自省

读散文大家王鼎钧的《左心房旋律》,其中有一篇名之为《脚印》的文章写道:“……传说,人死了,他的鬼魂要把生前留下的脚印一个个都捡拾起来。”此言令人思之再三,心生感慨。正因如此,我曾写下这样一段话:“据云,有这样一个传说:人死之后,他的魂灵会一路返回去,沿途捡拾起自己一生中所留下的每一个脚印,无论那脚印是在舟车街巷里,还是在密林溪流中,是压在了峰巅的冰雪之下,还是留在了舞厅杂遝的地面上;哪怕那路已毁,水已枯,哪怕它船已沉,山已崩,那些脚印,却依然还在。这个传说,实在富有诗意浪漫!现在我们已经无从知晓,谁是这个传说的始作甬者了,是位睿智的老翁?还是位善良的阿婆?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传说的用意,无非是想给人们留下一个最后反思的机会,假如你终其一生都不知自省的话。” 写这段话时,我还不知这个传说的来源。后读甘茂华先生《让灵魂跟上脚步》一文,他说:“我的母亲曾经告诉我,人在弥留之际,灵魂会出窍而去,飘荡于天地之间。凡是你生前走过的路上,灵魂都会去那里捡拾你留下的脚印。那些歪的浅的轻的脚印统统不要,只把那些正的深的重的脚印纳入囊中。土家人叫作‘收脚迹’。”王鼎钧先生是山东临沂人,也知晓土家族这个传说,可见其流传之广了。

这个传说着实令人动容。想想,灵魂出窍,不过奈何桥,不喝孟婆汤,更不忙着找阎罗报到投生,而是先要重走一遍人生路,把一辈子留下来的所有脚印都一一捡拾起来——那该是厚厚的一沓吧?如同摞得老高的一叠鞋垫——然后一个个拿过来,仔细审视,看看哪一步深哪一步浅,哪一步正哪一步歪……

我想,彼时的人已然万念俱灰,而在那个极为安静的幽冥世界里,既无五色,又绝五音,更没有种种俗世欲念“令人心发狂”,岂不正可以毫无功利的眼光,客观公允地审视、反省自己走过来的人生之路吗? 催人“自省”,大概就是这个“收脚迹”传说的旨意了。

“自省”往往先从“自述”开始。“自述”也可称总结回顾,虽然作为“自省”的一部分,但大多时候却都变了味。特别是有了一些年纪的人,尤喜作此种“自述”——即便不是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却也常去讲那“过往的事情”。所讲的,无非着力渲染一路走来,竟是何等“不易”,私底下暗含着的一个“主题”,即在于体现自己如何不凡。如此这般的一番“反省”,述者于是越发自豪,听者,也不得不连声赞曰:“啧啧!真了不起!”。这样的自述,从老到少,从社团到官家,时有耳闻。 由此可见,“自述”未必等于“自省”。

人性皆喜自我欣赏,眼光总好专注自身,此乃古今通例,几无例外。西人说:“存在决定意识。”孟子则曰:“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易”,治也。指种好田)。说的,都是这个道理。然而,“大人”有大人的宣讲,农夫有农夫的故事,无非都在抖落自己诸般的“不易”。这便是自古以来的人情世相,更是当下的流俗风习,不说概莫能外,也是历来少有超脱者。但世人个个都说自己“不易”,那么,谁的“不易”才可被公认为是这人世间的“大不易”呢?其实,拿过几个“不易”来比一比,自然也就见出轻重来了。举轻若重的人,永远都觉得自己所举的,是这世上一等一的重物。凡事自然都是自家的好,身上的虱子带花腰、虮子双眼皮儿,不来一番自我渲染,岂非锦衣夜行?只有那些雄才大略的真英雄,文盖古今的大文豪,虽一辈子历经磨难,甚至九死一生,但事情过了,也就过了,说起来,只付莞尔一笑,轻轻一笔就带过了,直如苏轼的诗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见,真正的伟人和强者,他们怀着的,永远都是一颗“平常心”,因为他们知道,在这世上,从来就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

但话说回来,其实我们并不知道人死之后,魂灵究竟要不要真的去捡拾那些脚印,但我想,与其死后再去检视,莫如在有生之年“每日三省吾身”了。也许正是有鉴于此吧,孔老夫子才这样回顾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但他的那番自述,落脚点却仅在于“假我以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在于“朝闻道,夕死可矣![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