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李玉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玉花:,原名潘二娘淮剧第一代女演员,工青衣。淮剧八大流派之李派旦角唱腔创始人,孙东升的夫人,江苏省建湖县冈西潘庄人。擅演《赵五娘》的赵五娘、《孝灯记》的王月英、《三上轿》的的李十娘、《探寒窑》的王夫人、《荔枝换绛桃》的舒氏、《穆桂英挂帅》的佘太君等。

李玉花(1899年——1970年),原名潘二娘,李玉花是其艺名,女,淮剧第一代女演员,工青衣。淮剧八大流派之李派旦角唱腔创始人,孙东升的夫人,江苏省建湖县冈西潘庄人。[1]

生平事迹

幼年师承徽班艺人彭友庆,又受到淮剧艺人李金如陈关龙的指点,10岁登台演戏,取艺名李玉花,攻青衣,1921年她来上海公演首次登台,以《王婆借贷》的李翠莲、《秦香莲》的秦香莲等戏一炮打响。

她和另二位女演员金牡丹(文武花旦)和董桂英(花旦、青衣)还演出了《樊梨花》、《骂灯记》、《丁黄氏》等剧目,从而使大江南北的淮剧舞台向女演员打开了大门。[2]

风格

春光淮剧团在沪宁大戏院演出

她的嗓音嘹亮,乡土特色浓郁,名声渐著,她以唱工见长,词曲别具一格。擅长六字句结构连环句,节奏稳健,变化多端,把各种抒情旋律,溶入自身的声腔中被誉为[李玉花调]。

抗日战争后,返回建湖,参与以韩家班组建的“京夹淮”形式,在盐城、阜宁等地演出,为当时苏北富有盛誉的女红角,1945年李玉花应邀来高升大戏院,公演《女断包审》《赵五娘》和《闯宫认夫》等剧目,1947年为募捐救济苏北灾民,与孙东升在天蟾舞台义演《赵五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观看后称赞“乡土气浓,声情并茂”。

代表作品

1951年参加春光淮剧团(后改为浦光淮剧团),长期与筱惠春通力合作。她甘愿当配角,为后辈精心传艺,为淮剧做出了贡献,1961年与筱惠春、孙东升在共舞台参加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办的淮剧演唱会,她擅演《赵五娘》的赵五娘、《孝灯记》的王月英、《三上轿》的的李十娘、《探寒窑》的王夫人、《荔枝换绛桃》的舒氏、《穆桂英挂帅》的佘太君等。

《三上轿》被上海唱片公司录制唱片。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录有《王月英观灯》、《书房相会》等。[3]

1970年病逝于上海。[4]

视频

淮剧秦香莲》全剧_腾讯视频 [视频]时长 150:18 2017年8月15日

《赵五娘——书房会》【自由调滚板】的历史背景

淮剧原来是由民间歌舞和民间说唱艺术演化而来的,传统的香火调、门弹词等说唱形式都曾经是淮剧萌芽时期的胚胎,到了【三可子】时期,淮剧虽然已经形成了戏曲艺术,但它的舞台形体表演艺术还远远不如唱腔丰富多彩,其可资承袭的传统艺术当然也少,因此在二、三十年代的淮剧舞台上,演员大多数还是以唱为主,以唱取胜。

一个演员如果在演唱上不为观众所吸引,就很难在舞台上立足,李玉花的【自由调滚板】的唱腔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其之所以能过为观众承认并得以流传,固然是由于这种叙述性的唱腔容量大,能使观众在较短的时间里聆听到大段是故事情节,然而更主要的是还在于演唱者掌握丰富、多变的演唱技巧,使这种唱腔带有强烈的炫技性质,它能给观众增添许多意想不到的艺术情趣。

亲属介绍

儿子潘凤岭被誉为“胡琴大王”,著名的淮剧演奏家、曲作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