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述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李述汤 | |
---|---|
李述汤 | |
出生 | 1947年1月 |
国籍 | 中国 |
籍贯 | 湖南省邵东 |
民族 | 汉 |
母校 | 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 |
职业 | 材料化学和物理专家 |
研究领域 |
金刚石、纳米材料、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的研究 |
李述汤[1]
材料化学和物理专家。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教授。1947年1月生于湖南邵东。1969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1971年获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硕士学位,1974年获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现任苏州大学教授,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院长、纳米科学技术学院院长、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致力于金刚石、纳米材料、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的研究,曾提出了制备高质量外延金刚石薄膜的方法,发展出一种高产率制备硅纳米线的新方法,提出了“高温NPB”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制备新方法。
教育背景
- 1965年~1969年,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 学士学位
- 1969年~1971年,美国罗彻斯特(Rochester)大学化学系 硕士学位
- 1971年~1974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 博士学位
- 1974年~1976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力分校 博士后研究
工作经历
- 1976年~1994年,在美国柯达公司任研究员。
- 1994年,到香港城市大学工作,任物理与材料科学系讲座教授及“超金刚石及先进薄膜研究中心”主任。
- 2001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教授及“纳米有机光电子实验室”主任。
- 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06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2008年6月9日,李述汤教授负责组建的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材料)实验室(Functional Nano & Soft Materials Laboratory,Soochow University。FUNSOM)正式揭牌成立,该实验室是江苏省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
长期致力于金刚石、纳米材料、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在金刚石研究方面,开展了硅衬底上金刚石成核、生长及异质外延的机理研究,提出了制备高质量外延金刚石薄膜的方法,用含烃的低能离子束在硅衬底上直接生长出异质外延的立方金刚石纳米晶,揭示了其形成机理,并用于制备其它超硬薄膜在纳米材料的研究中,发展出一种高产率制备硅纳米线的新方法,提出了氧化物辅助生长的机制,并将此方法推广到合成其它半导体材料的纳米线,得到量子效应导致硅纳米线能隙展宽的实验证据在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的研究中,提出用电偶层的概念解释金属/有机界面能带的突变,用嵌入无机层和修饰有机发光层表面的方法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效率和稳定性,提出了“高温NPB”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制备新方法。
主要奖项[2]
李述汤院士长期从事有机光电子材料及显示器件,纳米功能材料及器件、以及金刚石和相关超硬薄膜领域的研究,在上述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获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其主要研究成果“金刚石及新型碳基材料的成核与生长”,“氧化物辅助合成一维半导体纳米材料及应用” 先后荣获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成就奖 (Humboldt Research Award)和香港裘槎基金会高级研究成就奖(Croucher Senior Research Fellowship),并于2003年及2005年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在国际化学、物理、材料等领域的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撰写专著9部、获美国专利20余项,论文被他人引用超过26,000余次。据ESI 和 ISI 数据库检索结果显示,李院士研究论文的引用次数在材料科学领域中全世界排名位于前列,H-index达到85。其中有5篇研究论文发表在著名的《科学》(美国)及《自然》(英国)期刊,另有多篇学术论文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其研究成果在国际材料科学界占有重要地位,其学术水平得到了广泛的肯定,是香港和内地纳米和材料科技界的领军人物。1994年以来在香港地区先后成功策划、主持了30余项大型研究项目,获得香港研究资助局和创新科技基金6,000余万港元的研究资助。近年来,在内地也分别承担了多项国家863和973项目。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 《苏州日报》专访香港籍中科院院士、苏大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院长李述汤 苏州大学新闻网
- 回首來時路——李述湯教授專訪 香港城市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