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述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李述湯 | |
---|---|
李述湯 | |
出生 | 1947年1月 |
國籍 | 中國 |
籍貫 | 湖南省邵東 |
民族 | 漢 |
母校 | 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 |
職業 | 材料化學和物理專家 |
研究領域 |
金剛石、納米材料、有機電致發光材料與器件的研究 |
李述湯[1]
材料化學和物理專家。香港城市大學講座教授。1947年1月生於湖南邵東。1969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1971年獲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碩士學位,1974年獲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
現任蘇州大學教授,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院長、納米科學技術學院院長、蘇州納米科技協同創新中心主任。
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致力於金剛石、納米材料、有機電致發光材料與器件的研究,曾提出了製備高質量外延金剛石薄膜的方法,發展出一種高產率製備硅納米線的新方法,提出了「高溫NPB」有機電致發光器件製備新方法。
教育背景
- 1965年~1969年,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 學士學位
- 1969年~1971年,美國羅徹斯特(Rochester)大學化學系 碩士學位
- 1971年~1974年,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 博士學位
- 1974年~1976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力分校 博士後研究
工作經歷
- 1976年~1994年,在美國柯達公司任研究員。
- 1994年,到香港城市大學工作,任物理與材料科學系講座教授及「超金剛石及先進薄膜研究中心」主任。
- 2001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教授及「納米有機光電子實驗室」主任。
- 200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2006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2008年6月9日,李述湯教授負責組建的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材料)實驗室(Functional Nano & Soft Materials Laboratory,Soochow University。FUNSOM)正式揭牌成立,該實驗室是江蘇省重點實驗室。
研究方向
長期致力於金剛石、納米材料、有機電致發光材料與器件的研究。在金剛石研究方面,開展了硅襯底上金剛石成核、生長及異質外延的機理研究,提出了製備高質量外延金剛石薄膜的方法,用含烴的低能離子束在硅襯底上直接生長出異質外延的立方金剛石納米晶,揭示了其形成機理,並用於製備其它超硬薄膜在納米材料的研究中,發展出一種高產率製備硅納米線的新方法,提出了氧化物輔助生長的機制,並將此方法推廣到合成其它半導體材料的納米線,得到量子效應導致硅納米線能隙展寬的實驗證據在有機電致發光材料與器件的研究中,提出用電偶層的概念解釋金屬/有機界面能帶的突變,用嵌入無機層和修飾有機發光層表面的方法提高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發光效率和穩定性,提出了「高溫NPB」有機電致發光器件製備新方法。
主要獎項[2]
李述湯院士長期從事有機光電子材料及顯示器件,納米功能材料及器件、以及金剛石和相關超硬薄膜領域的研究,在上述領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並獲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其主要研究成果「金剛石及新型碳基材料的成核與生長」,「氧化物輔助合成一維半導體納米材料及應用」 先後榮獲德國洪堡基金會研究成就獎 (Humboldt Research Award)和香港裘槎基金會高級研究成就獎(Croucher Senior Research Fellowship),並於2003年及2005年兩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8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在國際化學、物理、材料等領域的著名期刊發表學術論文900餘篇,撰寫專著9部、獲美國專利20餘項,論文被他人引用超過26,000餘次。據ESI 和 ISI 數據庫檢索結果顯示,李院士研究論文的引用次數在材料科學領域中全世界排名位於前列,H-index達到85。其中有5篇研究論文發表在著名的《科學》(美國)及《自然》(英國)期刊,另有多篇學術論文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其研究成果在國際材料科學界占有重要地位,其學術水平得到了廣泛的肯定,是香港和內地納米和材料科技界的領軍人物。1994年以來在香港地區先後成功策劃、主持了30餘項大型研究項目,獲得香港研究資助局和創新科技基金6,000餘萬港元的研究資助。近年來,在內地也分別承擔了多項國家863和973項目。
參考資料
外部鏈接
- 《蘇州日報》專訪香港籍中科院院士、蘇大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院長李述湯 蘇州大學新聞網
- 回首來時路——李述湯教授專訪 香港城市大學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