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村里有个“家”(漠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村里有个“家”
圖片來自创意悠悠花园

《村里有个“家”》中国当代作家漠风写的散文诗。

作品欣赏

村里有个“家”

我说村里有个家,可千万别误会,我是说我们住在一个村里的工作组就是一个家。自从住村那一天起,我们8个兄弟就在一个锅里吃饭,在一块干活,一起走村入户,一起住在一排房子里,一起开会,一起为村里的事出谋划策。在我们口语中把英艾日克村叫我们村,工作组叫我们家。家里的事都是些锅、碗、瓢、盆的事,我们把它演奏成了美妙的曲子,经常在欢声笑语中自我陶醉和欣赏。

每天曲子的演奏是从早晨开始,一天三顿饭,轮到谁值日,可能天不亮厨房就响起了叮叮咚咚的节奏。我们的早餐比较简单,基本上是一两个凉拌菜,最多加一个呛莲白,每人一个煮鸡蛋,主食以奶茶、小米稀饭、馒头、镶为主,但不管是谁值日,大家起床后都来帮忙,摆椅子、擦桌子、盛饭、倒茶,谁也不会闲着,饭菜一点也不浪费,必须全部吃干净,稀饭也好,奶茶也好,一点不剩。最关键到了洗碗环节,严格地说谁值日谁洗碗,但总有人抢了先,经常洗碗的事就被李发锋,要么麦麦提艾力、阿塔乌拉抢了去,抢着干家务成了我们这个家的一种美德,虽然一年就这样过来了,但大家一直客客气气,好像从来不分彼此。我们8个人中,6个汉族同胞,2个维族同胞,互相之间从来不分你是哪个民族,本来就是一个家里的人,即使偶儿谁的饭做得不可口,大家依然给予肯定:好吃!结果往往每顿饭菜都一扫而光。至于饭后喂狗的事情,基本都是司机李治国和李发锋的事,这好像成了习惯,即使偶儿外出,他们两人首先想到的是狗,必须给狗准备足够的水和食物。

在这个家里,形成一种彼此尊重和学习的风气,我与李发锋是组里年纪较长的,大家在称呼上都是哥来哥去,让人很是亲切和温馨。平时组里每个人都有特点,组长刘宏敏爱读书,饭也做的不错,尤其擅长做醪糟,拌饺子馅,那么做醪糟拌饺子馅就成了他的专利;傅伟喜欢研究新疆历史,擅长做鸡蛋面,平时晚饭只有几个年轻人吃,他就主动上场了;而王箭金在组里所有材料基本都出自于他之手,他写东西来得快,思路清晰,做饭基本都会,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是炒烤肉;李治国比较勤快,经常喜欢琢磨厨艺,他最先皮带面做的不错,然后又学会了做大盘鸡、烧鱼、烧羊肉、做抓饭等;李发锋就像个小蜜蜂,谁做饭都有他的影子,平时洗碗、拖地、买菜、架炉子,哪一件事都少不了他;麦麦提艾力是一个非常爱学习之人,他的宿舍就像书房,同时他善于与村民交朋友,工作上许多联络之事都离不开他;阿塔乌拉是伽师本地人,人本分热心,住村以后厨艺也大有长进。我在这个家里被大家封为第一“大厨”,喜欢做饭,喜爱书法,因为年长,受到大家尊重,一年里在大家的鼓励和关怀下,写了十几万字的住村随笔,每篇发在微信里,大家又是转发,又是点赞,因为文章里面有这个家的许多点点滴滴。就是这么一个家里,住村近一年的时间里,从来没有因为什么争执而有过红脸之事,即使每个人在自己家里,有时也可能与老婆孩子争执红脸,而我们这个家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是一个和谐和睦的家,每个人的涵养都能让人学习一辈子。

“访惠聚”住村生活一年有4次休假,每次不管谁回城,或是回村,组里都会做一桌比较丰盛一些的饭菜,走时欢送,回来接风,离开村就是离开家,回村就是回家,家里永远是温馨的港湾。每个人回到村总会带来许多东西,主要是想犒劳一下兄弟们,其中麦麦提艾力回村从来没有空过手,每次回村都会带许多镶、面条、豆腐、凉粉、水果,甚至烤肉等,一次他夫人包的苜蓿馄饨,因为冰柜冷冻放不下,而放在冷藏里,结果馄饨粘连在一起不能吃了,让我们感到很过意不去,最后我与组长把它烙成了苜蓿菜饼子,总算没有浪费。刚开始休假,我们都从乌鲁木齐往村里带椒麻鸡,想到伽师这地方没有,后来麦麦提艾力说喀什有,并从喀什带来过一次,于是大家就再不带了。有一次我的安徽朋友带给我黄山毛峰茶叶,我想都没想直接带回了村里,傅伟甚至还带过茅台酒,这实际上不在于带了多少东西,关键是人人都想着这个家,想着每一个弟兄。有时个人的朋友来组里看望,所带来的东西全部放在个家里,这不是组里的要求,因为人人都都爱这个家。如果是到了县城,吃饭总是每个人抢着埋单,后来我就建议,最好提前说好谁付账,要么稍微行动慢一点,就没有机会。我们开玩笑,是不是因为住村愁得没有地方花钱。说是这样说,还没进城,就有人提前打招呼,今天我请客,说好了不许抢,谁要埋单下次。

组里每个人的生日大家全记得,过生日必须去县城订个小蛋糕,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让大家有个家的气氛,每次过生日,我们把所拍的视频发给自己的亲人,主要是让亲人放心。一次给李发锋过生日,大家让他说几句话,他竟哽噎得说不下去。阿塔乌拉和李治国一起过生日,我们一起为他们唱生日歌,阿塔乌拉激动得眼泪汪汪,他说自己还从来没有过过生日,组里给他过生日,使他终生难忘。平时组里面如果是谁病了,大家都关心地找药,不时地问寒问暖。在村里这个家,虽然没有了老婆孩子热炕头,却有了兄弟们亲人般的照顾。就连平时吃水果,每次总有人随时洗好放在餐桌上,一般情况下不是组长刘宏敏就是李发锋,我是不怎么吃水果的人,但是在村里我吃了这一生最多的水果,这主要是维吾尔族老乡拿来的,也是一片心意,同时洗好的水果,组长就像家长一样,动员大家多吃一些,并一再强调多吃水果的好处。

家是什么?就是人与人组合在一起过日子,我们在村里是工作组,也是来自不同家庭和民族的人在一起过日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就会人丁兴旺。大家每次回到城里想村里,到了村里有一股温暖拥抱你,这个家值得一生留恋。[1]

作者简介

漠风,陕西神木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