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村裡有個「家」(漠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村裡有個「家」
圖片來自創意悠悠花園

《村裡有個「家」》中國當代作家漠風寫的散文詩。

作品欣賞

村裡有個「家」

我說村裡有個家,可千萬別誤會,我是說我們住在一個村裡的工作組就是一個家。自從住村那一天起,我們8個兄弟就在一個鍋里吃飯,在一塊幹活,一起走村入戶,一起住在一排房子裡,一起開會,一起為村裡的事出謀劃策。在我們口語中把英艾日克村叫我們村,工作組叫我們家。家裡的事都是些鍋、碗、瓢、盆的事,我們把它演奏成了美妙的曲子,經常在歡聲笑語中自我陶醉和欣賞。

每天曲子的演奏是從早晨開始,一天三頓飯,輪到誰值日,可能天不亮廚房就響起了叮叮咚咚的節奏。我們的早餐比較簡單,基本上是一兩個涼拌菜,最多加一個嗆蓮白,每人一個煮雞蛋,主食以奶茶、小米稀飯、饅頭、鑲為主,但不管是誰值日,大家起床後都來幫忙,擺椅子、擦桌子、盛飯、倒茶,誰也不會閒着,飯菜一點也不浪費,必須全部吃乾淨,稀飯也好,奶茶也好,一點不剩。最關鍵到了洗碗環節,嚴格地說誰值日誰洗碗,但總有人搶了先,經常洗碗的事就被李發鋒,要麼麥麥提艾力、阿塔烏拉搶了去,搶着幹家務成了我們這個家的一種美德,雖然一年就這樣過來了,但大家一直客客氣氣,好像從來不分彼此。我們8個人中,6個漢族同胞,2個維族同胞,互相之間從來不分你是哪個民族,本來就是一個家裡的人,即使偶兒誰的飯做得不可口,大家依然給予肯定:好吃!結果往往每頓飯菜都一掃而光。至於飯後餵狗的事情,基本都是司機李治國和李發鋒的事,這好像成了習慣,即使偶兒外出,他們兩人首先想到的是狗,必須給狗準備足夠的水和食物。

在這個家裡,形成一種彼此尊重和學習的風氣,我與李發鋒是組裡年紀較長的,大家在稱呼上都是哥來哥去,讓人很是親切和溫馨。平時組裡每個人都有特點,組長劉宏敏愛讀書,飯也做的不錯,尤其擅長做醪糟,拌餃子餡,那麼做醪糟拌餃子餡就成了他的專利;傅偉喜歡研究新疆歷史,擅長做雞蛋面,平時晚飯只有幾個年輕人吃,他就主動上場了;而王箭金在組裡所有材料基本都出自於他之手,他寫東西來得快,思路清晰,做飯基本都會,印象比較深刻的還是炒烤肉;李治國比較勤快,經常喜歡琢磨廚藝,他最先皮帶面做的不錯,然後又學會了做大盤雞、燒魚、燒羊肉、做抓飯等;李發鋒就像個小蜜蜂,誰做飯都有他的影子,平時洗碗、拖地、買菜、架爐子,哪一件事都少不了他;麥麥提艾力是一個非常愛學習之人,他的宿舍就像書房,同時他善於與村民交朋友,工作上許多聯絡之事都離不開他;阿塔烏拉是伽師本地人,人本分熱心,住村以後廚藝也大有長進。我在這個家裡被大家封為第一「大廚」,喜歡做飯,喜愛書法,因為年長,受到大家尊重,一年裡在大家的鼓勵和關懷下,寫了十幾萬字的住村隨筆,每篇發在微信里,大家又是轉發,又是點讚,因為文章裡面有這個家的許多點點滴滴。就是這麼一個家裡,住村近一年的時間裡,從來沒有因為什麼爭執而有過紅臉之事,即使每個人在自己家裡,有時也可能與老婆孩子爭執紅臉,而我們這個家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是一個和諧和睦的家,每個人的涵養都能讓人學習一輩子。

「訪惠聚」住村生活一年有4次休假,每次不管誰回城,或是回村,組裡都會做一桌比較豐盛一些的飯菜,走時歡送,回來接風,離開村就是離開家,回村就是回家,家裡永遠是溫馨的港灣。每個人回到村總會帶來許多東西,主要是想犒勞一下兄弟們,其中麥麥提艾力回村從來沒有空過手,每次回村都會帶許多鑲、麵條、豆腐、涼粉、水果,甚至烤肉等,一次他夫人包的苜蓿餛飩,因為冰櫃冷凍放不下,而放在冷藏里,結果餛飩粘連在一起不能吃了,讓我們感到很過意不去,最後我與組長把它烙成了苜蓿菜餅子,總算沒有浪費。剛開始休假,我們都從烏魯木齊往村裡帶椒麻雞,想到伽師這地方沒有,後來麥麥提艾力說喀什有,並從喀什帶來過一次,於是大家就再不帶了。有一次我的安徽朋友帶給我黃山毛峰茶葉,我想都沒想直接帶回了村里,傅偉甚至還帶過茅台酒,這實際上不在於帶了多少東西,關鍵是人人都想着這個家,想着每一個弟兄。有時個人的朋友來組裡看望,所帶來的東西全部放在個家裡,這不是組裡的要求,因為人人都都愛這個家。如果是到了縣城,吃飯總是每個人搶着埋單,後來我就建議,最好提前說好誰付賬,要麼稍微行動慢一點,就沒有機會。我們開玩笑,是不是因為住村愁得沒有地方花錢。說是這樣說,還沒進城,就有人提前打招呼,今天我請客,說好了不許搶,誰要埋單下次。

組裡每個人的生日大家全記得,過生日必須去縣城訂個小蛋糕,不是為了吃,而是為了讓大家有個家的氣氛,每次過生日,我們把所拍的視頻發給自己的親人,主要是讓親人放心。一次給李發鋒過生日,大家讓他說幾句話,他竟哽噎得說不下去。阿塔烏拉和李治國一起過生日,我們一起為他們唱生日歌,阿塔烏拉激動得眼淚汪汪,他說自己還從來沒有過過生日,組裡給他過生日,使他終生難忘。平時組裡面如果是誰病了,大家都關心地找藥,不時地問寒問暖。在村里這個家,雖然沒有了老婆孩子熱炕頭,卻有了兄弟們親人般的照顧。就連平時吃水果,每次總有人隨時洗好放在餐桌上,一般情況下不是組長劉宏敏就是李發鋒,我是不怎麼吃水果的人,但是在村里我吃了這一生最多的水果,這主要是維吾爾族老鄉拿來的,也是一片心意,同時洗好的水果,組長就像家長一樣,動員大家多吃一些,並一再強調多吃水果的好處。

家是什麼?就是人與人組合在一起過日子,我們在村里是工作組,也是來自不同家庭和民族的人在一起過日子,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就會人丁興旺。大家每次回到城裡想村里,到了村裡有一股溫暖擁抱你,這個家值得一生留戀。[1]

作者簡介

漠風,陝西神木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