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杜君英

杜君英衣冠冢(今屏东县内埔乡建兴村)
闽南语名称
全汉 杜君英
全罗 Tō͘ Kun-eng

杜君英(1667年-1721年),广东省潮州府海阳县人,台湾潮州人,台湾清治时期民变领导人。

目录

生平

杜君英的父亲曾出仕于明朝崇祯年间,其后死于末的大乱。杜君英自幼丧父,而由母亲抚育长大,其性率直、英勇且有膂力。[1][2]

清圣祖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杜君英渡海前往台湾拓垦,除了向新白寺一地的郭、王二姓秀才租佃田地耕种,还替槟榔林(今屏东县内埔乡)的管事施仁向佃户们收田租。康熙五十九年,贾罗舍的通事黄连以杜君英私砍他的山林树木为由,状告杜君英,杜君英遂逃至槟榔林躲藏。[3]

起事

康熙六十年,闽人柯妹以官府折现征粮扰民为由,劝说杜君英竖旗起事,又答应替杜君英聚众招揽。杜君英遂于三月十日举“清天夺国”旗帜起事于内山。起事之后,杜君英在新园、下埤头(今高雄市凤山区)一带迅速地聚集了庞大的部众。相较朱一贵在面对清军多逡巡不前[4],杜君英从赤山(今高雄市鸟松区)、凤山(今高雄市左营区)一路所战皆捷,最后攻入台湾府城(今台南市中西区)。[5]

权斗

杜君英和朱一贵攻陷台湾府后,杜君英和朱一贵发生了权力的斗争。杜君英的部众多有原籍福建漳州泉州二府的垦民。[6]然而当杜君英以其功大,倡议立其子为王时,此时以闽籍势力占多数的朱、杜起事集团却拥立同为闽籍的朱一贵为王。[7]而杜君英身为起事集团南路军的首领,仅受封为二十七名国公之一,对比朱一贵部却有未曾作战而仅请托人情即可封国公者。[8]起事集团内的闽籍势力对潮州人杜君英的压抑,导致了集团内部粤籍将领的不满。[9]

朱一贵、杜君英二部在入府后都有军纪上的问题,而又以杜君英部为甚。[10]但强娶民女的事件由于牵涉到朱一贵起事集团的核心成员吴外,遂导致成为双方权力冲突的引爆点。[11]在和李勇、郭国正等密谋后,朱一贵以整肃军纪为由,联合集团内的闽籍将领围剿杜君英[12][13],导致杜君英兵败赤崁楼下,率众北逃。

杜君英率众北逃后,初败走虎尾溪,后至猫儿干(今云林县仑背乡)。[14]最后杜君英和其子又逃回罗汉门(今高雄市内门区[15],躲藏于山中。

康熙六十年九月,清军派陈福寿以不杀为诺,诱降杜君英。[16]杜君英和其子杜会三遂俱出而降于清军。康熙六十年十月,杜君英和其子杜会三被递送北京,其后都被斩首

杜君英衣冠冢与大和庄义勇公祠

杜君英败后,其旧部有多人逃至番仔厝(今屏东县内埔乡建兴村)附近定居,并称该庄为杜君英庄。其后因水患,部分村民迁徙到今屏东县内埔乡中林村居住,并在其地为杜君英立衣冠冢[17]。墓碑上书“逆杜君英庄界”,且在“杜”字上方多加一点,以示泪痕,暗示杜君英一生无限的委屈。碑二旁尚有题字:“浩浩乾坤立丰碑,莫以成败论英雄。”

注解

  1. 《台湾割据志》,(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1种),“...英父某,仕庄烈帝,死于明季乱。英时幼,母抱而遁,来往于台地。长而膂力绝人,常伤中国陆沉,因事而杀县令,入山中而聚兵...”。
  2. 《台湾割据志》,(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1种),“...君英勇而寡谋;李勇有将才,然有沉湎癖;汪飞虎其勇无敌,而性懆智浅;国基、君论、福寿有才学而见机迟;其馀碌碌不足数。恐大事终不成矣...”。
  3. 〈朱一贵谋反残件〉,《台案汇录己集》,(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191种)。
  4. 朱一贵在冈山面对清将周应龙时,入山躲进村庄里,而留杜君英部的杨来、颜子京独自和清兵交战。在赤山的时候,亦等杜君英部渡河靠拢后,方始会攻清军。台南之役,也是杜部先攻进台南。
  5. 〈答道府论陈福寿入山书〉,《东征集》,(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12种),“...彼(杜君英)当倡乱之初,声势猖獗,更甚于朱一贵。比及陷郡,欲与一贵争王,迨后吞并相攻,败走虎尾溪,其众尚四五万...”。
  6. 觉罗满保,〈题义民效力议叙疏〉,《重修凤山县志十二》(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146种),“六十年四月二十二日,贼犯杜君英等在南路淡水槟榔林招伙竖旗抢劫新园,北渡淡水溪侵犯南路营,多系潮之三阳及漳、泉人同伙作乱。”
  7. 〈义勇公祠 – 杜君英国公事略〉,“…闽党势大,而奉朱一贵为王…”。
  8. 郑维熀作供说其未曾与清军作战,请托太师往见朱一贵,即可受封为国公。张看作供也说未曾和清军作战过,朱一贵要请其攻打北淡水,就封他为平北国公。可参考〈朱一贵谋反残件〉。
  9. 《重修凤山县志》,(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146 种),“粤党以入府无所获,且乱自粤庄始,而一贵非粤产,因有异谋”。
  10. 杜君英的部众有劫掠村社的劣迹,而朱一贵在部分资料中虽有称“行令颇严”,但参考〈朱一贵谋反残件〉内的供词,朱一贵的部众也有拉人、勒饷的问题。
  11. 朱一贵事件
  12. 《台湾采访册》,(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55种),“...朱一贵之乱,有伪封国公杜君英者,粤之潮洲人也。其旗贼众最雄,闽之贼俱忿恨之。于是,合众攻君英。谚有云:十八国公灭杜是也...”。
  13. 从〈朱一贵谋反残件 〉的口供可知,如江国论、胡君用、郑文远、林琏、郑元长等都原为杜君英集团的将领,其后都反带兵追击北逃的杜君英。其中江国论、胡君用为漳州平和县人,而郑文远、林琏、郑元长等是江国论或是戴穆所招募。
  14. 〈答道府论陈福寿入山书〉,《东征集》,(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12种),“...败走虎尾溪,其众尚四五万。王师入郡三日,彼尚有八千人屯踞猫儿干...”。
  15. 〈檄诸将弁大搜罗汉门诸山 〉,《东征集》,(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12种),“...旧逃之伪国公陈福寿、杜君英、江国论等十数贼目,亦俱招纳归降...”
  16. 〈檄施恩陈祥谕抚杜君英〉,《东征集》,(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12种),“...本镇言出如山,要杀便杀,不杀便是不杀,谿达爽快,可对天日。若诈诱人降而复杀之以为功,此不肖小夫之所为,而谓本镇为之乎...”。
  17. 1721年朱一贵走反

参考资料

相关条目

对外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