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聯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请您改写這篇小小作品,條目正文內容有200字以上後,欢迎將此模板去除。 |
杜联喆 | |
---|---|
性别 | 女 |
出生 |
1902年 中國 |
逝世 | 1994年 |
国籍 | 中國 |
职业 | 漢學家、歷史學者 |
知名作品 | 輯《明人自傳文鈔》、編《明朝館選錄》 |
配偶 | 房兆楹 |
杜聯喆(1902年-1994年),又名杜連喆;別名杜豆。燕京大學歷史系畢業,及後赴美國留學,成爲旅美漢學、歷史學者。以明清史見長。
个人简介
杜联喆女士1930年代在美国加州求学,1933年暑假曾回国省亲,小住一个月後返美继续求学。1952年离开纽约城(New York City)搬到加州(California)的大树镇(Palo Alto),1957年再搬到加州的柏克利(Berkeley)。1961年11月至1963年8月与房兆楹先生一起在澳洲国立大学研究院太平洋研究所远东史学系工作。
1963年9月夫妻一起返美,及後负责主持哥伦比亚大学中国近现代人物传记计划。编有《明朝馆选录》,辑《明人自传文钞》(1977年元月,台北:艺文印书馆),撰《旭林存稿》(1978年2月,台北:艺文印书馆)。
杜联喆和她的《旭林存稿》
杜联喆这个名字,在今天已经相当陌生了,往乐观了说中国史学界研究明清史的人,还是应该有人知道她的。
杜联喆(1902—1994),国际著名汉学家,天津杨柳青人,曾就读于天津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后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是著名学者洪业(煨莲)的得意弟子。杜联喆之父杜彤(1864—1929),字子丹,又字仰滋,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二甲十四名进士。这一科二甲进士共计一三二名,其中有后来成为近代史名流的李希圣、张元济、蔡元培、叶德辉、唐文治等人。杜彤官至新疆提学使并署布政使,在新疆任职期间,对新疆的教育发展有一定的推动。杜联喆为嫡夫人所生幼女,其母刘氏也是杨柳青人。共兄弟姐妹七人,上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下有三个弟妹。她没有读完小学就跟着姐姐进了中学,虽然在中学的学习不尽人意,但寒暑假时有年龄相仿的弟弟颖陶(杜联齐)相伴玩乐,在杨柳青度过了快乐的少年时光,因此她与颖陶感情较深。一九二九年九月随母迁至北京,这期间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做洪业等人的助手。在《结书缘——纪念燕京》一文中,她描述了这段时光的愉快和惬意:“与书结缘的发端是在一九二九到一九三一年间。那时蒙洪煨莲师召回母校图书馆服务。这的确是一段黄金时代。在三位饱学师长指导下,知见了大批的古今书籍,亦遇了不少书业界的人物。此时刚由洪先生的接洽交涉,建立了哈佛与燕京的联系组织。哈佛中日图书馆在裘闇辉先生主持之下初作有计划的采购中国书籍。我所负责助理的便是代哈佛买书的事。决疑审定的三位师长是洪煨莲先生、马季明先生和容希白先生。常常侍坐听他们讨论书的版本,讲书的内容和装潢,而最爱听他们谈藏书的掌故。一九三〇夏天兆楹由文华图书馆专科卒业归来。于三位良师外,又加了一位情投意合,切磋琢磨的益友。书缘之结,可以说是结在至胜之境。”
这里说的“兆楹”,即房兆楹(1908—1985,山东泰安人,生于天津),一九二八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数学系,一九三〇年毕业于武昌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杜联喆说房兆楹是“情投意合,切磋琢磨的益友”,这话是真真切切的心里话。二人因“情投意合”结为夫妇,又是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初建时期的工作人员,“切磋琢磨的益友”。他们二人合作先后编纂出版了《读史年表附引得》、《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附引得》等工具书,这些工具书在当时对学术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和影响,在今天仍然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由胡适推荐杜联喆与其丈夫房兆楹一起到美国 ,参加清代人物传记写作计划。一九四三—一九四四年由恒慕义主编,房兆楹杜联喆夫妇参与编纂的两卷本《清代名人传略》(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 ‘ing Period, 1644-1912)在华盛顿出版。这部著作得到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是美国汉学界关于清史研究的重要集体成果。撰稿人除了五十多名特别研究生外,还包括费正清等众多知名学者。费正清曾特别指出,所有美国学者的贡献都远远逊于恒慕义博士请来的两位高级助理——房兆楹、杜联喆夫妇。无论培训美国学生,还是编辑审定工作,房氏夫妇都获得了成功。他们“按照恒慕义博士的编辑宗旨编纂出版了独一无二的关于中国的最重要的外文著作”。费正清的这段话是对两人学术工作的充分肯定。他们夫妇二人后来还受邀参加了《明代名人录》和《中华民国名人辞典》的编纂工作,因《明代名人录》的学术成绩,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哥伦比亚大学以隆重仪式赠予夫妇二人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在国际汉学界,夫妇二人有较高的声誉,有“海外中国文化的媒介”之誉的著名汉学家杨联陞,在给北京大学教授周一良的信中肯定了他们的学术成绩,“论明清史料史事,今日当推房兆楹、杜连(联)喆夫妇”。
《旭林存稿》,收有学术论文、随感札记等,共计十九篇文章。一九七八年台湾艺文印书馆出版之时,距杜联喆去国近五十年。她将读书与寄兴的作品编订出版,用以纪念自己的童年和过去,纪念已谢世的家人。书中学术论文十篇,虽然非专业之人难以足读,但编选汇集也是向家人汇报多年从事专业研究的成果,告慰家人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与寄托。这些文章都是明清历史和文学的论文,多发表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随感札记部分九篇文章,或记自己与书结缘的经历,表达对母校燕京及师长的感恩和怀念;或记不同居所的室名,抒发常年异国他乡迁徙经历中的所见所感;或记海外学人之友情;或记对小动物的感情,以及由此牵起的人与人的交流和情感;或记抄书的必要和宜处;或记流连纽约书肆的收获。文章不多,内容丰富。尤其是“前言”,叙述了作者去国前的家境、生活和学习经历,是了解杜联喆早年生平的宝贵材料。其文字质朴无华,宁静平和,即使回忆亲情,状写景物,也没有铺陈旖旎和华词丽句,属于平平淡淡一类。然而,我们透过这平平淡淡的文字,看到的是浓浓的故乡情、真挚的亲人爱,表达的是纯真善良的人性。在洋山洋水洋人的环境中,平平淡淡的文字汇聚了人生的五颜六色,丰富多彩,这样的特点贯穿了所有相关文章。
眼下对杜联喆的关注还远远谈不上,只是在谈论其丈夫房兆楹时有所提及,这本《旭林存稿》更是无人问津。杜联喆在国际汉学界做出了很多贡献,享有盛名,是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的,特别是研究津沽乡邦先贤的人们,更是责无旁贷。
“原想取名读书寄兴集,后来改名旭林存稿。旭林是家里的堂名,用来纪念家人,应属合适。”这是杜联喆告诉我们的书名的缘由。[1]
參考文獻
- ↑ 杜联喆和她的《旭林存稿》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