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聯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請您改寫這篇小小作品,條目正文內容有200字以上後,歡迎將此模板去除。 |
杜聯喆 | |
---|---|
性別 | 女 |
出生 |
1902年 中國 |
逝世 | 1994年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漢學家、歷史學者 |
知名作品 | 輯《明人自傳文鈔》、編《明朝館選錄》 |
配偶 | 房兆楹 |
杜聯喆(1902年-1994年),又名杜連喆;別名杜豆。燕京大學歷史系畢業,及後赴美國留學,成爲旅美漢學、歷史學者。以明清史見長。
個人簡介
杜聯喆女士1930年代在美國加州求學,1933年暑假曾回國省親,小住一個月後返美繼續求學。1952年離開紐約城(New York City)搬到加州(California)的大樹鎮(Palo Alto),1957年再搬到加州的柏克利(Berkeley)。1961年11月至1963年8月與房兆楹先生一起在澳洲國立大學研究院太平洋研究所遠東史學系工作。
1963年9月夫妻一起返美,及後負責主持哥倫比亞大學中國近現代人物傳記計劃。編有《明朝館選錄》,輯《明人自傳文鈔》(1977年元月,台北:藝文印書館),撰《旭林存稿》(1978年2月,台北:藝文印書館)。
杜聯喆和她的《旭林存稿》
杜聯喆這個名字,在今天已經相當陌生了,往樂觀了說中國史學界研究明清史的人,還是應該有人知道她的。
杜聯喆(1902—1994),國際著名漢學家,天津楊柳青人,曾就讀於天津第一女子師範學校,後畢業於燕京大學歷史系,是著名學者洪業(煨蓮)的得意弟子。杜聯喆之父杜彤(1864—1929),字子丹,又字仰滋,光緒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二甲十四名進士。這一科二甲進士共計一三二名,其中有後來成為近代史名流的李希聖、張元濟、蔡元培、葉德輝、唐文治等人。杜彤官至新疆提學使並署布政使,在新疆任職期間,對新疆的教育發展有一定的推動。杜聯喆為嫡夫人所生幼女,其母劉氏也是楊柳青人。共兄弟姐妹七人,上有兩個姐姐一個哥哥,下有三個弟妹。她沒有讀完小學就跟着姐姐進了中學,雖然在中學的學習不盡人意,但寒暑假時有年齡相仿的弟弟穎陶(杜聯齊)相伴玩樂,在楊柳青度過了快樂的少年時光,因此她與穎陶感情較深。一九二九年九月隨母遷至北京,這期間在燕京大學圖書館做洪業等人的助手。在《結書緣——紀念燕京》一文中,她描述了這段時光的愉快和愜意:「與書結緣的發端是在一九二九到一九三一年間。那時蒙洪煨蓮師召回母校圖書館服務。這的確是一段黃金時代。在三位飽學師長指導下,知見了大批的古今書籍,亦遇了不少書業界的人物。此時剛由洪先生的接洽交涉,建立了哈佛與燕京的聯繫組織。哈佛中日圖書館在裘闇輝先生主持之下初作有計劃的採購中國書籍。我所負責助理的便是代哈佛買書的事。決疑審定的三位師長是洪煨蓮先生、馬季明先生和容希白先生。常常侍坐聽他們討論書的版本,講書的內容和裝潢,而最愛聽他們談藏書的掌故。一九三〇夏天兆楹由文華圖書館專科卒業歸來。於三位良師外,又加了一位情投意合,切磋琢磨的益友。書緣之結,可以說是結在至勝之境。」
這裡說的「兆楹」,即房兆楹(1908—1985,山東泰安人,生於天津),一九二八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數學系,一九三〇年畢業於武昌華中大學文華圖書科。杜聯喆說房兆楹是「情投意合,切磋琢磨的益友」,這話是真真切切的心裡話。二人因「情投意合」結為夫婦,又是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初建時期的工作人員,「切磋琢磨的益友」。他們二人合作先後編纂出版了《讀史年表附引得》、《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增校清朝進士題名碑錄附引得》等工具書,這些工具書在當時對學術研究有很大的幫助和影響,在今天仍然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由胡適推薦杜聯喆與其丈夫房兆楹一起到美國 ,參加清代人物傳記寫作計劃。一九四三—一九四四年由恆慕義主編,房兆楹杜聯喆夫婦參與編纂的兩卷本《清代名人傳略》(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 『ing Period, 1644-1912)在華盛頓出版。這部著作得到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是美國漢學界關於清史研究的重要集體成果。撰稿人除了五十多名特別研究生外,還包括費正清等眾多知名學者。費正清曾特別指出,所有美國學者的貢獻都遠遠遜於恆慕義博士請來的兩位高級助理——房兆楹、杜聯喆夫婦。無論培訓美國學生,還是編輯審定工作,房氏夫婦都獲得了成功。他們「按照恆慕義博士的編輯宗旨編纂出版了獨一無二的關於中國的最重要的外文著作」。費正清的這段話是對兩人學術工作的充分肯定。他們夫婦二人後來還受邀參加了《明代名人錄》和《中華民國名人辭典》的編纂工作,因《明代名人錄》的學術成績,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哥倫比亞大學以隆重儀式贈予夫婦二人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在國際漢學界,夫婦二人有較高的聲譽,有「海外中國文化的媒介」之譽的著名漢學家楊聯陞,在給北京大學教授周一良的信中肯定了他們的學術成績,「論明清史料史事,今日當推房兆楹、杜連(聯)喆夫婦」。
《旭林存稿》,收有學術論文、隨感札記等,共計十九篇文章。一九七八年台灣藝文印書館出版之時,距杜聯喆去國近五十年。她將讀書與寄興的作品編訂出版,用以紀念自己的童年和過去,紀念已謝世的家人。書中學術論文十篇,雖然非專業之人難以足讀,但編選匯集也是向家人匯報多年從事專業研究的成果,告慰家人沒有辜負他們的期望與寄託。這些文章都是明清歷史和文學的論文,多發表於上世紀六十年代。
隨感札記部分九篇文章,或記自己與書結緣的經歷,表達對母校燕京及師長的感恩和懷念;或記不同居所的室名,抒發常年異國他鄉遷徙經歷中的所見所感;或記海外學人之友情;或記對小動物的感情,以及由此牽起的人與人的交流和情感;或記抄書的必要和宜處;或記流連紐約書肆的收穫。文章不多,內容豐富。尤其是「前言」,敘述了作者去國前的家境、生活和學習經歷,是了解杜聯喆早年生平的寶貴材料。其文字質樸無華,寧靜平和,即使回憶親情,狀寫景物,也沒有鋪陳旖旎和華詞麗句,屬於平平淡淡一類。然而,我們透過這平平淡淡的文字,看到的是濃濃的故鄉情、真摯的親人愛,表達的是純真善良的人性。在洋山洋水洋人的環境中,平平淡淡的文字彙聚了人生的五顏六色,豐富多彩,這樣的特點貫穿了所有相關文章。
眼下對杜聯喆的關注還遠遠談不上,只是在談論其丈夫房兆楹時有所提及,這本《旭林存稿》更是無人問津。杜聯喆在國際漢學界做出了很多貢獻,享有盛名,是值得我們給予更多的關注的,特別是研究津沽鄉邦先賢的人們,更是責無旁貸。
「原想取名讀書寄興集,後來改名旭林存稿。旭林是家裡的堂名,用來紀念家人,應屬合適。」這是杜聯喆告訴我們的書名的緣由。[1]
參考文獻
- ↑ 杜聯喆和她的《旭林存稿》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