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一碗糊鍋,舒坦呀(陳大貴)
作品欣賞
來一碗糊鍋,舒坦呀
很多離家在外工作和上學的酒泉人,心心念念回到家鄉,來不及換掉衣服、梳洗打扮,就會直撲街頭熟悉的糊鍋店,迫不及待沖老闆喊:「來個大碗糊鍋,都要。」 「好嘞,您稍坐,馬上就好。」
不到兩分鐘,一碗散發着濃濃家鄉味的糊鍋端上桌。先陶醉似的聞一下,小口喝點湯,夾起金黃的麻花、柔軟的麵筋、潔白的粉皮細嚼慢咽,慢悠悠把碗打掃得一乾二淨,再咂吧着嘴回味一番,方發出感嘆:「舒坦呀!這才算真的回來了。」
糊鍋是土生土長的酒泉特色小吃,有大碗小碗之分。「都要」是大多數人吃糊鍋時的選擇。糊鍋里的食材只有三種:麻花、麵筋、粉皮,「都要」即三種食材都放,挨挨擠擠一大碗,看着賞心悅目,吃得舒心如意。一些牙口不太好的老人多半選擇麵筋粉皮多一點,麻花少一點,或者乾脆不要麻花。作為本土特色,糊鍋從街頭攤點到登堂入室專門開店經營,自然「吸粉」無數。無論是老酒泉還是外地來酒泉經商的人,無論老人還是小孩,也無論城裡人還是進城辦事的鄉里人,都會自然而然到糊鍋店大快朵頤。在外求學的學子,走出酒泉工作的人,回家鄉的第一頓早點必是去吃糊鍋。一碗糊鍋,屬於內心,滿足渴盼,找回了記憶中家的味道。
一大早去北關一家糊鍋店。女店主身着白底紅綠色蜻蜓相間的連衣裙,外罩紅底白格的圍裙,戴着口罩,乾淨利落地招呼客人。他們早上五點多就起來了,先將準備好的雞放入鍋中水裡,大火燒至水開後清除血沫,再小火燉煮至雞肉爛熟,然後撈出,將雞肉撕成雞絲。在雞湯中加入適量的鹽、胡椒粉、花椒粉、味精或者雞精及大量姜粉,加入雞絲,用水澱粉勾芡成糊狀。把炸好的麻花掰成麻花瓣,把麵筋和蠶豆製成的粉皮準備好,客人來時,將三種食材放入湯中稍煮即可。糊鍋湯濃味鮮,姜和胡椒的辣味更能提神。麻花香脆、麵筋酥軟、粉皮爽滑,喝一口雞湯,香而辛辣,吞而潤喉,咽而回味,一天的幸福生活由此開啟。
作為一個酒泉人,我吃糊鍋的「歷史」卻很短。由於家在農村,我的小學中學高中都在鄉里學校就讀。無數次聽進城辦事的親朋繪聲繪色、活靈活現地說起吃糊鍋的情景和經過,恨不得自己也能進到城裡,買一碗糊鍋嘗嘗。奈何家裡條件差,作為小孩,沒有機會和閒錢進城。直到1994年參加高考,才隨着班裡同學真正進了一次城。早上我早早起來,趁老師和同學沒注意,偷偷溜出賓館,按從小聽來的地址往酒泉城的東北方向走。所幸那家糊鍋店還在。我深吸一口氣,儘量裝的很鎮定,穿過攢動的食客,略為緊張地買了一大碗糊鍋。端上桌來,迫不及待喝了一口湯,結果辛辣的味道嗆得我咳嗽個不停,引得其他顧客頻頻看我,有的還皺着眉頭。好容易吃了半碗,我逃也似的跑回賓館,挨了老師一頓數落。我恨恨地想:這糊鍋有什麼可吃的,一點都不好。
大學畢業回到酒泉工作,我有很長一段時間刻意不去吃糊鍋。早點一直是牛肉麵、包子稀飯什麼的,時間久了也不怎麼想吃了。後來一位朋友讓我陪他去比較有名的宋記糊鍋店。這個店的門面不大,卻人滿為患。我們兩個排隊等候,瞅了個別人剛吃完的桌子坐下,在熱熱鬧鬧的環境中匆匆吃完了糊鍋。奇怪的是,這次的感覺很好。我沒被嗆到,從湯里夾出幾根肉絲,和麻花一齊放入口中。炸得香脆的麻花在湯里煮了不到兩分鐘,嚼起來嘎嘣脆,酥軟的麵筋上沾滿了濃湯,把麵筋和湯都吸入口中,不用怎麼嚼就滿口生香;再夾起粉皮,也沾了湯,讓它和麵筋一起順着喉嚨滑入胃裡,馬上感覺全身暖和,好似丹藥滋養,聚齊能量進入了身體。一下子,糊鍋重新在我心裡站穩了「頭把交椅」。這之後,倉后街、北大街、東大街、盤旋路、環城路和其他小巷裡開着的糊鍋店,我挨個吃過來了,每一家的味道都覺得很好。
從兒子三歲多,我和妻子就經常帶他去吃糊鍋。剛開始小傢伙嫌辣,我們要一碗水,把麻花和麵筋淘一下餵他吃。不久他就能適應糊鍋的辛辣了,而且樂此不彼。有一次他很好奇地問我:「爸爸,它為什麼叫糊鍋?是因為做它的叔叔阿姨不小心把鍋燒糊了才起了這個名字嗎?」我給他講了酒泉糊鍋的故事:很早以前,有幾位來酒泉經商的外地人,因為交通不便,春節了還無法回家。無奈之下,大家就在旅店中把各自帶的油餅、雞肉等食物燴成一大鍋稠糊糊的年夜飯一起來吃。店家發現這種吃法味道不錯,便學會了做給南來北往的客人吃,久而久之流傳開來,並被酒泉本地人改良成一道風味獨特的特色小吃。因為它黏稠得如同飯糊了鍋,所以取名「糊鍋」,一直傳承至今。現在兒子十六歲了,我們一家三口依然非常愛吃糊鍋。有時候不想出門,兒子就自告奮勇,到糊鍋店裡買回來一起吃。
如今,酒泉城區大街小巷開着很多糊鍋店。店主在門內架起火爐,支一口大鍋,使糊鍋湯一直保持滾燙,客人來了,把麵筋、麻花、粉皮現放到湯中攪一攪,稍煮一下就能端上來。有時候座無虛席,很多人端着大碗在店門外吃,是一道好看的風景。糊鍋的吃法和適應性也有了變化。有些店裡配上包子,滿足不想吃麻花麵筋粉皮的客人,他們要一碗糊鍋湯,就着新鮮熱乎的包子吃得很愜意。還研發出了外帶的「方便糊鍋」,把調料和食材按照比例配好,買回去用水煮出來就能吃,尤其是在外的酒泉人,可以隨時吃到家鄉的味道,慰藉鄉愁,解了思鄉之苦。 每個城市的特色小吃,都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造的適合自己口味和秉性、最具城市特點的美食。糊鍋,就是飛天故鄉酒泉的一張靚麗名片。它土得掉渣,看似粗糙,但貴在地道、實在、醇厚,一如善良淳樸的酒泉人民,在熱氣騰騰的「鍋」里創造了熱氣騰騰的生活。在火熱的生活里,我也是熱氣騰騰的,更喜歡在每一個晴朗的早晨,熱氣騰騰地直奔糊鍋店,很自然地對老闆說:來個大碗,都要![1]
作者簡介
陳大貴,陳大貴,筆名北斗,甘肅酒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