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杨友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友兰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杨友兰

国籍; 中国

职业;制壶名家

代表作品;传世的作品有刻铭钟形环带壶和仿孟臣鼓腹小壶

杨友兰乾隆末期至嘉道年间的制壶名家。他主要制作圆形大壶和圆形小壶。他擅长彩绘,特色是壶身上的山水人物、花卉百草和阳文篆字都用砂泥嵌帖,每个作品都倾注了智慧。[1]

制作范围

他主要制作圆形大壶和圆形小壶。

作品风格

特色是壶身上的山水人物、花卉百草和阳文篆字都用砂泥嵌帖,每个作品都倾注了智慧。

主要作品

传世的作品有刻铭钟形环带壶和仿孟臣鼓腹小壶。

铭摹古大壶

概述:

和当时擅长绘画的子冶,擅长篆刻的符生合作,创作了铭摹古大壶:该壶通高23.8公分,口径8.5公分,腹颈12.2公分,泥色紫红,泥质细腻,壶盖桥形,壶把曲形似耳朵,寓意为富贵,壶嘴刚直,充满力量,壶底款为"上袁友兰摹古"。旧壶盖为椭圆形印款"友兰"二字。此壶比苏州博物馆现此壶比苏州博物馆现珍藏的明代高壶(通高17.2公分)还要高出6.6公分。

其壶的造型和口径尺寸完全一样,从壶内的链接处中可以看出杨友兰制作手段的独巧,他用泥片镶接之法成型,在壶嘴和壶把的连接处开孔,采取捏塞法以增强牢度,如果以一般的醮浆法相连,这粗大的壶把和壶体由于干燥,与湿度的不均,进窑烧成时可能产生炸裂现象。即使烧成了,这么大的容量,壶把的承受力很大,长期使用中也有可能出现脱把现象。杨友兰采用的捏塞法使壶把与壶体合二为一,完全避免了脱落缺陷,真不愧为制作高大圆壶的能手。从壶艺自身发展的规律来看,摹古并非后退,而是挑战因袭的重担来攀登传统大山的顽强毅力。

艺术性:

杨友兰的摹古之作,实在是对传统形式资料的一次系列整理和理性选择,这无疑是正确的。在圆身筒的壶体上,一侧刻隶属,二行六字"大富贵,亦寿老。"每字约2×2公分,另一行七字:"仿汾阳王祝寿句。"边款署名"符生"。符生二字的刻款和杨彭年制作的砂胎锡包玉壶上的符生刻款字体完全一样。隶书体的刻工精湛,刀味甚浓。大小一式,排列匀称,书法韵味浓郁。壶身的另一侧是子冶亲笔刻绘的一副墨竹图,竹的竿和枝采用陶刻工艺的空刀法,竹竿粗处刀法用力而深,竹枝细处轻轻浅刻,深浅宽窄以显示气脉达贯,迹外传神,竹叶则采用"采入正刀法"。每刻一笔,施以两刀,中间剩余泥块。用刀口刮平,使其凹面平光,刀法分明,挺秀的线条圆润而有灵秀,竹梗之间有疏有密,画面上一枝斜杆以壶底直伸到壶颈,顶部竹叶下面二行五字"竹外一枝斜"行书体,秀气利落。一个斜字和一枝斜竹,双重性地寓意着春风扑面,正是春意正浓时的大好风光。此句取意为苏轼的十绝《惠崇春江晚景》前两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杨友兰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明清两代画家一般都精通文学、书法。形成中国画的独有风格,每画常借诗文点出精神。于是"画得诗而益奇,诗得画而愈香。"。再看画枝技艺,高竹耸立为主干,一枝矮竹做陪衬,静时各不相干,动时又相互呼应,浓密的叶片交迭穿插,吟风泄露。轻重缓徐的刀法,使竹叶高的在壶颈,地处在壶底,聚散组合,级横交叉使气势从上而下,左右开展,一切都显得那样的抒情,那样的轻松明快。此画面是传统的开字形布局,配以诗文,落款处理得当,别有气势,独具风格,不仅表现出画家驾轻就熟的精湛技能,还特别流露出画家那豁达的心境。此画的左上部,有端正的楷书刻款"子冶"二字。这幅墨竹图与《金石家书画集》收录子冶的《墨竹图》轴其表现手法基本一致。

此壶由于前人保管不善,壶盖破损严重。为还壶的艺术性完整性,特请当代宜兴制壶界一流名家、著名高级工艺美术师--何道洪为其配盖,盖内钤"道洪"二字小方印章,真谓"名壶名人,相得益影。"

传世经典:

紫砂陶刻艺术,其书画题材的取舍与笔法,基本上与国画相似。有书有画,书画以外还有印章款式,只是布局上有所不同,要按照砂壶形体的变化分别对待。这把刻铭仿古大壶是杨友兰摹古之作,又有符生优美的书法作品,再加上子冶精致镌刻的一幅图文并茂,倍增风雅,完美无缺的中国画,又有当今一流名家何道洪配盖添美,实为传世砂壶中的珍稀之品。

在砂壶历史上以书画形式进行表面装饰,成绩最显著的是著名篆刻家陈曼生以书为主的曼生壶作品,另一位是著名画家翟子冶以画为主的传世作品。其中紫砂名家杨彭年万泉杨友兰的地位也相应的提高,对砂壶的制作工艺要求更严,标准更高,所以我们对于杨彭年万泉杨友兰的制壶技艺是应该十分肯定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