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友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友蘭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楊友蘭

國籍; 中國

職業;制壺名家

代表作品;傳世的作品有刻銘鐘形環帶壺和仿孟臣鼓腹小壺

楊友蘭乾隆末期至嘉道年間的制壺名家。他主要製作圓形大壺和圓形小壺。他擅長彩繪,特色是壺身上的山水人物、花卉百草和陽文篆字都用砂泥嵌帖,每個作品都傾注了智慧。[1]

製作範圍

他主要製作圓形大壺和圓形小壺。

作品風格

特色是壺身上的山水人物、花卉百草和陽文篆字都用砂泥嵌帖,每個作品都傾注了智慧。

主要作品

傳世的作品有刻銘鐘形環帶壺和仿孟臣鼓腹小壺。

銘摹古大壺

概述:

和當時擅長繪畫的子冶,擅長篆刻的符生合作,創作了銘摹古大壺:該壺通高23.8公分,口徑8.5公分,腹頸12.2公分,泥色紫紅,泥質細膩,壺蓋橋形,壺把曲形似耳朵,寓意為富貴,壺嘴剛直,充滿力量,壺底款為"上袁友蘭摹古"。舊壺蓋為橢圓形印款"友蘭"二字。此壺比蘇州博物館現此壺比蘇州博物館現珍藏的明代高壺(通高17.2公分)還要高出6.6公分。

其壺的造型和口徑尺寸完全一樣,從壺內的鏈接處中可以看出楊友蘭製作手段的獨巧,他用泥片鑲接之法成型,在壺嘴和壺把的連接處開孔,採取捏塞法以增強牢度,如果以一般的醮漿法相連,這粗大的壺把和壺體由於乾燥,與濕度的不均,進窯燒成時可能產生炸裂現象。即使燒成了,這麼大的容量,壺把的承受力很大,長期使用中也有可能出現脫把現象。楊友蘭採用的捏塞法使壺把與壺體合二為一,完全避免了脫落缺陷,真不愧為製作高大圓壺的能手。從壺藝自身發展的規律來看,摹古並非後退,而是挑戰因襲的重擔來攀登傳統大山的頑強毅力。

藝術性:

楊友蘭的摹古之作,實在是對傳統形式資料的一次系列整理和理性選擇,這無疑是正確的。在圓身筒的壺體上,一側刻隸屬,二行六字"大富貴,亦壽老。"每字約2×2公分,另一行七字:"仿汾陽王祝壽句。"邊款署名"符生"。符生二字的刻款和楊彭年製作的砂胎錫包玉壺上的符生刻款字體完全一樣。隸書體的刻工精湛,刀味甚濃。大小一式,排列勻稱,書法韻味濃郁。壺身的另一側是子冶親筆刻繪的一副墨竹圖,竹的竿和枝採用陶刻工藝的空刀法,竹竿粗處刀法用力而深,竹枝細處輕輕淺刻,深淺寬窄以顯示氣脈達貫,跡外傳神,竹葉則採用"采入正刀法"。每刻一筆,施以兩刀,中間剩餘泥塊。用刀口刮平,使其凹面平光,刀法分明,挺秀的線條圓潤而有靈秀,竹梗之間有疏有密,畫面上一枝斜杆以壺底直伸到壺頸,頂部竹葉下面二行五字"竹外一枝斜"行書體,秀氣利落。一個斜字和一枝斜竹,雙重性地寓意着春風撲面,正是春意正濃時的大好風光。此句取意為蘇軾的十絕《惠崇春江晚景》前兩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楊友蘭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明清兩代畫家一般都精通文學、書法。形成中國畫的獨有風格,每畫常借詩文點出精神。於是"畫得詩而益奇,詩得畫而愈香。"。再看畫枝技藝,高竹聳立為主幹,一枝矮竹做陪襯,靜時各不相干,動時又相互呼應,濃密的葉片交迭穿插,吟風泄露。輕重緩徐的刀法,使竹葉高的在壺頸,地處在壺底,聚散組合,級橫交叉使氣勢從上而下,左右開展,一切都顯得那樣的抒情,那樣的輕鬆明快。此畫面是傳統的開字形布局,配以詩文,落款處理得當,別有氣勢,獨具風格,不僅表現出畫家駕輕就熟的精湛技能,還特別流露出畫家那豁達的心境。此畫的左上部,有端正的楷書刻款"子冶"二字。這幅墨竹圖與《金石家書畫集》收錄子冶的《墨竹圖》軸其表現手法基本一致。

此壺由於前人保管不善,壺蓋破損嚴重。為還壺的藝術性完整性,特請當代宜興制壺界一流名家、著名高級工藝美術師--何道洪為其配蓋,蓋內鈐"道洪"二字小方印章,真謂"名壺名人,相得益影。"

傳世經典:

紫砂陶刻藝術,其書畫題材的取捨與筆法,基本上與國畫相似。有書有畫,書畫以外還有印章款式,只是布局上有所不同,要按照砂壺形體的變化分別對待。這把刻銘仿古大壺是楊友蘭摹古之作,又有符生優美的書法作品,再加上子冶精緻鐫刻的一幅圖文並茂,倍增風雅,完美無缺的中國畫,又有當今一流名家何道洪配蓋添美,實為傳世砂壺中的珍稀之品。

在砂壺歷史上以書畫形式進行表面裝飾,成績最顯著的是著名篆刻家陳曼生以書為主的曼生壺作品,另一位是著名畫家翟子冶以畫為主的傳世作品。其中紫砂名家楊彭年萬泉楊友蘭的地位也相應的提高,對砂壺的製作工藝要求更嚴,標準更高,所以我們對於楊彭年萬泉楊友蘭的制壺技藝是應該十分肯定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