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小侉正傳(代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小侉正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楊小侉正傳》中國當代作家代翔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楊小侉正傳

楊小侉是楊坳村的真名人。他的名氣來自他的乾淨。

楊小侉大概是解放前後出生的人,因為他一生以討飯為業,沒有人去打聽他的底細。我在上小學時,印象中他就是成人了。他個頭不高,胖胖的;頭髮蓬卷,穿着還算整齊;說話不夠清晰,有點口吃。那時不知道他是神經有問題還是故意為之,總感覺和我們小孩子「過不去」。放學回家的路上,有一條山嶺,山嶺的東、西坡長滿了茂密的杉樹,鬱鬱蔥蔥,青翠發亮;嶺上是一條由杉樹掩映的羊腸小道。楊小侉知道這是我們放學回家的必經之地,每每總是準點坐到小道的中間,叉開兩腿,手拿土塊,壞壞的笑着,做投擲狀看着放學回家的我們。那時我們都是七、八歲的小孩,林蔭山道上突然出現這麼一個怪怪的人,還做出奇怪的樣子,哪個不怕?兩邊的杉樹滿身是刺,密不透風,根本走不了人,只得掉頭朝學校跑去,直到碰見同路隊的大哥哥大姐姐們,才帶着我們從楊小侉的面前走過。只聽見大哥哥對楊小侉說:「楊小侉,你再要嚇唬小孩子,我們便不放過你。」這時楊小侉笑着說:「和他們玩、玩、玩玩……」聽說是玩玩,漸漸地我們也膽大了些,敢和他說話,甚至做一些調皮的樣子,但依然和他保持一定的距離。

隨着年齡的增長,和楊小侉的接觸便多了起來,認識也加深了許多。

楊小侉是個討飯花子,踩百家門,吃百家飯,少不了從這塆到那塆,走塆串戶。他出門時簡裝便行,只一棍、一碗、一包,其實這也是他的所有。棍子是竹子做的,提在手裡,比他的個頭稍長;碗是搪瓷的,藍口黃面,乾淨的,裝在包里;包是軍綠色帆布做的,帶子既寬又長,斜掛在肩上,這是他的標配,到哪裡都不少。少了竹棍,狗子會欺負他。狗子真是個奇怪的動物,專門和討飯的過不去。坐在家裡,只要聽見狗子叫得凶,那必定是討飯的來了,出門一看,果不其然,楊小侉在門口。包也不能少,那是他放碗的地方,不僅安全方便,還能起到裝飾作用。他的穿着很有特色,上身一件軍綠色中山裝,雖然褪色嚴重,但乾淨整潔,下身一條藍灰褲子,襠很大,再加上他胖胖的身體,還算白淨的臉面,看上去還是頗有「身份」的,再配上斜掛在肩上的包,不是那根從不離手的竹棍,狗子還真估不透他是幹啥的。碗就更不用說了,那是他吃飯的必用之物,什麼時候從包里掏出來,都是干乾淨淨的。我們當小孩時,人人都會唱關於他的歌謠:楊小侉,個不高,胖胖的,頭髮翹。隨身帶着三件寶,瓷碗竹棍和背包。背包有面子,瓷碗管肚子,竹棍打狗子……他聽後也並沒有什麼不高興,只是故作生氣的樣子,將手裡的棍子晃幾晃。

記得有一次,楊小侉坐在門塘邊吃飯,趁他不注意時,一個小夥伴將他的竹棍偷偷地扔進水塘里,等他發現時,竹棍已經飄遠了。他連忙放下飯碗,用石塊土塊慢慢的將竹棍浪到塘邊,拾起竹棍後,依然是拿着棍子對那個小夥伴晃了幾晃,嘴裡也不知道嘟囔什麼。正是因為他對孩子們沒有惡意,所以,我們不僅不覺得他討厭,還願意和他一起玩。

楊小侉討飯,和別的討飯花子大不同。

他一般飯熟時來,因為他出場時動靜兒大(狗叫聲厲害),大人們也都知道他來了,飯有多餘的,主動送出到門口,沒有多的,如果正在吃飯,也會多少勻一點送過來。楊小侉總是笑笑地用雙手捧着碗接着,嘴裡並不說話,低着頭吃。沒有給他飯食的跟他說話,他嘴裡也「哼哼唧唧」應着,並無不滿的表情。他的飯量應該不小,有時一個塆要下來,似乎還沒吃飽,他也不委屈自己,趕緊換一個塆,接着討。

他討飯時從不靠在莊戶人家的門枋上,不像別的乞丐那樣長長的把頭伸進門內,生怕主人不知道,也不因主人忙事兒或不想搭理而死死賴着不走,令人生厭。他的習慣是站在門口稍遠的地方,朝屋內看一下,主人有搭理的意思就稍微等一下,沒有也不生氣,走向下一家。正因如此,各家都了解楊小侉的德行,幾乎沒有人家不搭理他,或多或少總會給他一些,他也從不爭多講少。

尤其難得的還有兩點:一是他無論走到哪家門口,看見莊戶人家曬的衣服被風吹落了,也不說一聲就拾起放回原處;孩子在搖籃里哭,他主動幫着搖搖,據說他搖過的孩子後來還都有出息,看來他還有改變別人命運的能力;哪家的孩子在玩危險的東西或在危險的地兒玩耍,像糞窖、水溝、坡坎、水塘等,就主動把孩子帶離危險地兒,或交到家長手裡,或讓他們遠離。這樣做他已經形成習慣,並不是求取莊戶人家的好感。一次,兩個小孩在水塘邊嬉鬧,一不小心,一個掉進水塘。楊小侉正好趕上,他想都沒想,取下背包,脫掉發黃的帆布鞋,下水把孩子救了起來。這時,失水孩子的家長趕來了,千恩萬謝。楊小侉嘴裡仍是哼哼唧唧的,似乎在說,你要看好自家的孩子,這可不是鬧着玩的。之後,認真的穿好鞋,系好鞋帶,背好裝碗的帆布包,拿着棍子走了,因為此時莊戶人家的午飯還沒煮熟。二是楊小侉從不踏進莊戶人家的大門,不管家裡有沒有人,他都是這樣。這也是他和別的乞丐本質上的不同。莊戶人家的院子大都是敞着的,廚房就在院內,一個討飯的,走進廚房找點吃的,縱使是偷吃,別人也不會說的太過,可他心中有自己堅守的底線,從不逾越。夏季的一天,一個莊戶人家從外面回來,看見他在門口池塘邊舀水喝,就說:「楊小侉,怎么喝塘里的水?咋不到家裡水缸去舀一碗?」他哼哼唧唧的帶着濃濃的喉音說:「渴,渴嗯,渴……」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莊戶人家自留地里的蔬菜瓜果也很為貴,農家的孩子到處偷吃別人家地里的瓜果蔬菜,從沒聽說楊小侉動了誰家的東西。

楊小侉的早飯和午飯是討着吃的,晚飯是回家(他的家是大隊林場為護林建的一間紅磚小屋)自己做着吃的。說是做飯,不過就是用水把米煮熟罷了。他討飯從不貪心,吃飽就行。時不時也主動要點生米,放到擱碗的包里。他的包從來就是那個樣子— —感覺除了碗也沒什麼別的東西。

楊小侉很乾淨,不僅僅是他的穿着,還在於他不貪心,容易滿足,能守住心中的底線。一個平常人能做到這樣,就很了不起,就會受到人們由衷地敬慕,更何況他是一個乞丐,家徒四壁,身無長物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看來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啊。我上初中時,我的老師講到君子,講到君子之風,舉例時,古時候的、遠處的就不說了,近一點的首先就提到了楊小侉,說他是真君子,有君子之風。

這話我一直記着,清清楚楚的。[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