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增 走过铁堂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重定向至:
《走过铁堂峡》是中国当代作家杨建增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走过铁堂峡
铁堂峡位于甘肃天水市秦州区天水镇与平南镇的交界处。东北起自平南镇赵家窑,西南至天水镇石滩子村,长十余里,源于西秦岭齐寿山的西汉水从峡中穿流而过,两岸山崖陡峭,空谷一线。它不仅是两类水系的分界线,同时也是天水由陇入川的驿道和军事关隘。
虽有许多史学和方志对它有过记载,但唐之前铁堂峡却并不出名,直到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即“安史之乱”后的第四年,诗人杜甫携家眷西行到秦州(今天水),在此居住三个月后,于当年十一月经铁堂峡赴同谷(今成县),写下那首名篇《铁堂峡》后,铁堂峡才逐渐被世人所熟知。
记得曾看过一篇研究杜甫陇右诗作的文章,文中引用了许多史料谈及铁堂峡的位置。如《方御胜览》中说“铁堂山,在天水县东五里,峡有石笋,青翠长者至丈余,小者可以力面。”《通志》“峡有铁堂庄,四山环抱面,有孤冢。”《邵注》铁堂峡在“秦州东南七十里。”《直隶秦州新志》中说“铁堂峡东一百里,汉姜维故里”。地名虽说无误,但方位和距离却相差甚远,我揣测那些写地理史学的人许多没有到过原地,他们普遍采用一些传闻加以记录,不够精确自在意料之中。当初杜甫和家人乘坐在由一匹瘦马牵拉的车上,两天之后才到达铁堂峡,尽管那时路况不好,行速不快,又要翻一座高高的山梁,但两天还是要走好多的路,况且有许多是平路和下坡路。在山顶我细看过山南山北的情况,在交通不畅的古代铁堂峡到秦州城少说也要超过七十华里。
杜甫自接到同谷“佳主人”的邀请,便从秦州城的暖和湾出发,然后过官屯岭,穿过铁堂峡,朝西南的天水镇向陇南而去。官屯岭为南北走向,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向北为店镇一带属黄河流域,朝南为铁堂峡河谷,属长江流域。
从诗作来看,杜甫经过时道路崎岖艰险、路况极差。三十年前我去陇南时也是从山梁上经过,公路虽然硬化但还是险象环生。“之”字形的山路回环曲折、依势修建,因碎石多加之坡度倾斜较大,让人感觉如履薄冰。想必杜甫下山时绝对饱受了颠簸之苦,可敏锐的诗人气质,让他早把周围的景物烂熟于心,于是便有了“山风吹游子,缥缈乘险绝。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径摩穹苍蟠,石与厚地裂。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威迟哀壑底,徒旅惨不悦。水寒长冰横,我马骨正折。生涯抵弧矢,盗贼殊未灭。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的诗句流传千古。
我一直冒昧推测,诗人在寒风中已打下了腹稿,下山后才能一气呵成,要不怎能写得那么细致入微。诗作首四句写了铁堂峡的形势,是诗人在半山腰的所见所感。如蓬草漂泊的一家人,在冬日的凛冽寒风中行走在艰险的路途上,远处铁堂峡内的那块小山如隍台般立起,呈现出斑驳的铁黑色。我以诗为参照物几次观察铁堂峡的风貌,石峡仍在,可颜色却多种多样,让人感觉坚硬的石块也被岁月风化得失去了本色。
诗作中间八句写了铁堂峡半山和河谷众多的景物,前四句为仰视所见,状其山谷峭险幽秀。栈道蜿蜒,怪石嶙峋,修竹无垠,白雪皑皑。后四句写诗人俯视所见,极言铁堂峡深峻阴寒。沟壑纵横,路途艰险,天寒水冻,瘦马受伤。世移物异,入云的栈道已成为过去式,无垠的修竹更不见了其影踪。而一个心“哀壑底”,情“惨不悦”的诗魂却屹立不倒,让人永远缅怀。
末四句,饱经忧患的诗人面对居无定所的生活,发出了忧乱之感,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一个尽头?
驻足铁堂峡时,我设想了许多种诗人经过时的情景,寒冷饥饿,流离失所,那一样不是急需解决而又十分棘手的事?当初诗人到达秦州时,就有许多吐蕃的军队在城里驻扎,他们为非作歹无所不掠,诗人本想寻一方净土,无奈却是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入铁堂峡后的公路都建在河床上,沿河的方向,山的走势斗折蛇行。附近的山大多为浑圆形,既不像黄土高原的沟梁卯壑,也不像丘陵山地的斜坡缓地,它们大多由砂砾堆砌而成,雨多时易滑坡,无雨时易干透,因此山上很少有高大的树木,植物以蒿草类居多。
铁堂峡里有一个如胳膊弯的地方,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对面有一个小山包斜插而来,最低处和西汉水相接,形状像一只向左微斜的小老鼠把头伸进河里喝水。当地人说关于那只小老鼠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石匠从那儿经过,忽觉得脚底有些硌人,他脱下鞋子从中倒出一粒石子,然后继续上路。谁知那粒石子却不断疯长,最后挡住了流水,动用了好多人开挖不通,眼见附近庄园要被毁掉,村民们急得大哭,不料哭声惊动了玉皇大帝,他便施法把石匠叫来,石匠知道原委后,便在对岸石壁上画了一只猫,鼠见猫后乖乖低下了头,从此水便恢复了原样。
传说往往是人们由此及彼的想象,可现在的河水却是很浅很小的,这与西汉水这个名称极不相称。山上的土地再没有人耕种,而整个河谷却被伺弄得井然有序、生机盎然,种类繁多的庄稼长势普遍良好,平旷的土地看不到任何石块和杂草,不论旱涝都能保证丰收。而半圆形的河湾绵延两三里,周围人造的良田也有一二十亩。
铁堂峡还有一个出名的事件,就是姜维坚守天水关以及诸葛亮智收姜维的故事,姜维还未成蜀将时就在那一带活动,附近的村庄留有很多有关他的传说,铁堂峡还有诸多如“姜维堡”“躲箭石”“门钮沟”等遗址,据说附近村落过去有许多石碑,后被战火或村民所毁,现在看到的大多为近年所立。姜维归属蜀汉后,曾在铁堂峡几次设下埋伏打败魏军,为诸葛亮北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当地人说姜维先祖就埋在那一带,至今那里还有一块刻着“姜维墓”的石碑,对此我一直持怀疑态度,因为姜维是冀县(今甘谷)人,他不可能把先祖埋在领兵作战的穷乡僻壤、荒山野岭。何况诸葛亮收姜维时还是从冀县把他的老母接走的,虽没有人做过考证,但我认为姜维把自己母亲埋在老家冀县姜家庄的可能性最大。
如今铁堂峡隧道已经贯通,再也不用从山梁上绕道而行。十余里的隧道几分钟便可通过,而且路面宽广笔直,现在从秦州城到铁堂峡最多也就三十多里路。我想一直渴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知晓此情也会十分欣慰了。[1]
作者简介
杨建增,甘肃天水人,中学教师。